摘 要:十九大報告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報告中提出了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明確了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報告對奮斗目標與社會矛盾的新論述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十九大、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日益完善,生態環保法制建設不斷健全,生態文明改革的任務得到明確,宏觀指導性文件、法律法規政策相繼出臺,環保問責、執法檢查、監管力度加大,這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逐漸從理念層面,政策層面,慢慢到了“操作層面”。到了這個層面,涉及的問題面廣量大,觸及的內容有可能傷筋動骨,矛盾會接連出現,經濟發展會出現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降低,企業效益下滑,群眾收入增幅放緩,環保行動出現遲緩等不適。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秉持綠色發展的理念毫不動搖,堅持長期作戰的決心不變,綜合施策,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化解矛盾和困難,迎來破繭成蝶。
1、當前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中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在整體性、系統性與協調性等多方面,距離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目標依然存在差距。首先,立法缺乏整體性。生態文明法律體系是統籌經濟發展、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關系的有機整體,但我國目前僅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成效,而在與綠色發展息息相關的經濟立法和能源立法方面進展寥寥,已有立法存在內容規定原則化、實施手段不足等問題。即使在環保立法方面,主要成績也僅表現在保護領域的擴大,而針對環境保護手段的立法更多處于試點或研究論證階段。而在環保領域法中,我國大量工作也僅局限于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立法仍相對不足。其次,管理體制缺乏系統性。我國長久以來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這種行政主導模式雖然在污染防治中獲得成效,但在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開發領域,由于我國長期存在著土地、農牧、水利等多部門分散的管理體制,注重隸屬關系的行政主導模式很容易導致職能部門之間權力分割和利益沖突,最終影響環境行政的運行效果。再次,調整手段缺乏協調性?,F代環境治理注重政府、市場與社會力量的多方共治,盡管十八大之后我國開始進行相關領域的建設,但市場機制引入以及社會公眾參與的不足,仍然是我國生態文明治理的短板。
2、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建議
積極培育生態有價與綜合治理的生態文明法治理念。一方面,我們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在法治建設中內化生態系統服務有價的思想;另一方面,我們要深刻領悟“山水林湖田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治理觀,在法治推進中落實對環境要素的整體保護而非孤立調整的思路。
積極健全生態文明管理體制。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其分割化管理不利于環境資源工作的開展。國家應建立具有環境資源領域統籌功能的自然資源管理委員會,從更加宏觀的層面總領我國污染防治、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等領域的管理工作,通過立法賦予該機構集中權限,改變部委之間權限分散配置的局面,降低國家環境資源管理的協調成本。
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立法,鼓勵多方主體參與。通過法律手段塑造全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終極目標。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突破口,我國應逐步構建起日益嚴格的節能、減排、降碳的低碳經濟法律制度,在時機成熟時制定一部統領性的《低碳經濟法》,明確各級政府部門的控排責任,通過市場機制引導企業的低碳生產方式,通過宣傳教育影響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走向世界貢獻力量。
3、總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是對全社會的理念引領,更是對領導干部的要求,如同指南針,校準的是干部的發展觀,政績觀。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在實處,關鍵是領導干部?!瓣P鍵少數”怎么看、怎么做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說,GDP 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這就要求領導干部一定要從過去片面追求 GDP 增長是“硬道理”的發展觀和政績觀,轉變為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帶領人民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必須要樹立生態文明共建共享,共擔責任的意識。公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主體和道德主體,應承擔和履行尊重與保護自然的責任和義務。要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公共事務,建立綠色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自覺堅守生態道德和法制底線,杜絕各種破壞和浪費資源的行為,養成生態文明意識和保護意識,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企業在建設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中承擔著重要角色。要轉變傳統的發展理念,建立新的綠色發展價值觀和綠色經營理念,創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把環境的壓力轉換為創新動力,構建企業的生態競爭力,協調調控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主動承擔起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綠色責任,樹立企業綠色形象,獲得可持續的生態紅利。政府在綠色發展的社會治理中,要改變單一的由上而下的線性管理模式,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承擔起引領、指揮、監督、檢查的責任。惟有樹立起綠色發展理念,形成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合力,我們建設天更藍、林更美、草更綠、水更清、人幸福的美好生活夢想才能變為現實。
參考文獻:
[1]陳永森,鄭麗瑩.有機馬克思主義的后現代生態文明觀[J/OL].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1-9+168[2018-01-15].
[2]祁永壽. 形成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合力[N]. 青海日報,2018-01-15(009).
[3]本報評論員.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 努力實現綠色發展[N]. 烏蘭察布日報,2018-01-12(001).
[4]黃燕.習近平治國理政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理路[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8(01):52-55.
[5]楊美山,侯西安.論新型城鎮化大時代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J/OL].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2018-01-15].
作者簡介:
李晶(1989-)女,山西省長治市,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