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榮 袁紅 吳計余
摘要 介紹了南粳5055水稻與寧麥19小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別介紹了該模式下南粳5055水稻、寧麥19小麥的栽培技術,以期為采用該模式的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稻麥兩熟;南粳5055;寧麥19;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048;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029-02
南粳5055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具有產量高、米質優的特點,通過農業部組織的超級稻驗收,其中2013年在泗洪洪澤湖農場驗收產量為12 288 kg/hm2, 2014年在高郵周巷驗收產量為12 543 kg/hm2,大米2014年獲得江蘇省優質稻米品比金獎。寧麥19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具有熟期早、春發性好、耐遲播的特點。
為挖掘稻麥周年高產潛力[1-2],筆者等人通過南粳5055、寧麥19多年同一田塊示范種植,通過對南粳5055、寧麥19兩熟茬口安排、高效配套栽培技術進行深入研究。要實現南粳5055、寧麥19稻麥周年高產高效,不僅需要合理安排茬口及播期,還要處理好秸稈全量還田,科學管理水肥,做好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其中:寧麥19栽培需要注意適宜播期與播種量相結合,尤其要因地制宜開挖好內外配套溝系,做好抗逆應變工作[3];南粳5055栽培需注重培育壯秧、適時移栽、高效肥料運籌及適時收獲。現將其關鍵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南粳5055栽培技術
1.1 播前小麥秸稈全量還田
采用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留麥樁10 cm以下。半喂入式收割機切成小于5 cm的碎段,全喂入式收割機切成2~3 cm碎段,并人工均勻分撒于田面。
水田秸稈粉碎攤勻后及時灌水泡草2~3 d,田面水深3~4 cm。泡草后,進行機械搭水耕翻埋草、平整起漿,適宜埋深10~15 cm。旱田采用55.125 kW以上大動力拖拉機旋耕,埋深10~15 cm。秸稈還田后及時灌水泡田48 h以上,田面水深1~2 cm,待秸稈軟化后再耙田平整田面。
1.2 種子處理
大田選取優質良種60 kg/hm2,曬種1~2 d后浸種。用16%咪鮮胺·殺螟(惡線清綠盾牌)10 g+25%吡蟲啉懸浮劑(先凈)4 mL兌清水10 kg攪勻后,浸稻種5 kg,遮光浸48~60 h,一般采用日浸夜露法,種子破胸露白即可播種。
1.3 培育壯秧
大田備足機插稻專用育秧盤420~450張/hm2和無紡布90 m/hm2。要按秧田、大田比例1∶80~100預留秧田。秧板規格一般為畦面凈寬1.40 m,溝寬25 cm、溝深15 cm,四周溝寬30 cm、深25 cm。播種前10~15 d上水耖田耙地,播種前2 d,填平裂縫,鏟高補低,達到“實、平、光、直”的標準。
一般在5月20—30日播種,采取軟盤育秧。秧板上平鋪軟盤,在盤中鋪撒營養土或基質,厚度為1.8~2.0 cm,盤面窨水至底土濕潤,播破胸露白芽種120~140 g/盤,播種量60 kg/hm2。
苗期水漿管理上,采用半旱式的水漿管理,有利于提高根系盤結力,方法是播后5~7 d(無紡布覆蓋期間)每天灌1次平溝水,滲透床土后迅速排放,齊苗后不卷葉不補水,補水時灌平溝水,窨透床土后迅速排放。雨天做到秧田無積水,嚴防秧盤淹水。
適時揭無紡布,一般播后5~7 d(齊苗后)可揭去無紡布,有利于控制秧苗高度,培育健壯秧。
科學防病治蟲,為防治灰飛虱危害,揭布后,每天要噴1次藥,藥劑可使用25%吡蚜酮300 g/hm2等;如水稻苗脫力落黃,結合治蟲增施尿素750 g/hm2。
1.4 適時栽插
當秧齡達到15~18 d即可移栽。栽插時要合理密植,移栽行距30 cm、株距11.7 cm或13.1 cm,一般栽秧390~420盤/hm2,穴數28.5萬~25.5萬穴/hm2,苗數4~5株/穴,基本苗達90萬~135萬株/hm2。田間水層深度1~2 cm[4]。
1.5 精確定量施肥
總用氮量300 kg/hm2左右,要增施磷、鉀肥,采用“前促、中控、后攻”的施肥原則,前、后期施肥比例6∶4,一般基肥施45%復合肥225 kg/hm2+尿素75 kg/hm2,分蘗肥于栽后5~7 d結合除草施尿素112.5 kg/hm2,再隔5~7 d,追施尿素150 kg/hm2。穗肥于倒4葉追施尿素112.5 kg/hm2 +45%復合肥225 kg/hm2,倒2葉追施尿素75 kg/hm2。
1.6 水漿調控
前期采用淺水濕潤灌溉法,栽后1~2 d白天建立淺水層,晚上露田促根,活棵后結合施肥除草建立淺水層,落干露田1~2 d再建立淺水層施第2次分蘗肥,掌握淺水次次清,促進12葉前及時夠苗。夠苗至15葉采用“早摘、輕擱、多次擱”的方法,擱至田中土壤不陷腳,葉色褪淡落黃,有效控制無效生長和基部節間伸長。孕穗期、抽穗期需水量最大,應建立穩定的水層,灌漿結實期以間隙灌溉為主,以利養根保葉,防早衰、防青枯[5]。
1.7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重點抓好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水稻灰飛虱、稻縱卷葉螟、褐飛虱等主要病蟲的防治。預防稻瘟病選用三環唑或稻瘟靈;防治紋枯病和稻曲病采用井岡霉素、井岡·蠟芽菌、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等藥劑;防治稻飛虱選用吡蚜酮、噻嗪酮或烯啶蟲胺;防治稻縱卷葉螟選用氯蟲苯甲酰胺、阿維·氟酰胺、阿維菌素等藥劑[6]。
1.8 適時收割
當水稻85%以上籽粒黃熟后即可用收割機收割。
2 寧麥19栽培技術
2.1 播前水稻秸稈全量還田
通常采用半喂入式并配備同步碎草裝置的收割機收割水稻。收割時一般留稻茬15 cm左右,同時將秸稈粉碎。粉碎秸稈長度小于5 cm。
采用大中型拖拉機配備秸稈還田機具,埋草、覆蓋一次完成。作業時要求耕翻平整,埋草深度15 cm以上。適墑采用翻耕淺旋相結合或深旋耕的方式進行精細整地,耕整深度應在15 cm以上。若茬口緊、土壤墑情差,應在水稻收獲前7~10 d排水。耕整前應按要求施足基肥。
2.2 開挖內外配套溝系
在前茬作物收獲前人工清理開挖外三溝,排水溝深150 cm以上,導滲溝深120 cm以上,隔水溝深100 cm以上。于小麥播種后開挖內三溝,每3~4 m開挖1條豎溝,溝深20~30 cm。距田兩端橫埂2~3 m,各挖1條橫溝,溝深30~40 cm,田塊長超過100 m的應加挖腰溝,溝深30~40 cm,內外溝配套相通。
2.3 種子處理
播種前用2%立克秀濕拌種衣劑10~20 g加少量水調成漿狀,與10 kg麥種充分混勻進行拌種[7]。
2.4 適量播種
由于南粳5055收獲較遲,小麥的播種量要與播期相結合,如在11月15日之前能夠播種,基本苗控制在225萬株/hm2以內,以后每增加1 d增加基本苗15萬株/hm2,最高基本苗控制為375萬株/hm2 [8]。
2.5 肥料運籌
一般施純N 240~270 kg/hm2、P2O5 150~180 kg/hm2、K2O 150~180 kg/km2;磷、鉀肥基肥和追肥施用比例為5∶5;氮肥中基肥、壯蘗肥、拔節孕穗肥運籌比例為5∶1∶4。拔節孕穗肥根據小麥群體結構以及葉色合理調整施肥數量。如群體過大或葉色偏深,拔節孕穗肥可向后推延使用并注意使用防逆應變措施[9]。
2.6 防逆措施
寧麥19因為其春發性較好,容易造成群體過高,栽培時做好防逆應變措施。四至五葉期噴施矮苗壯900~1 200 g/hm2或10%多唑750~900 g/hm2;如拔節孕穗期如群體過大,在破口前5~7 d噴施勁豐1.5~1.8 kg/hm2;如拔節孕穗期群體適中,結合赤霉病防治噴施勁豐1.2~1.5 kg/hm2。
2.7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根據田間病蟲草害發生特點,選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適時開展針對性防治。
2.8 適期收獲
5月底至6月初,小麥蠟熟末期及時用收割機收割。
3 參考文獻
[1] 章秀福,王丹英.我國稻—麥兩熟種植制度的創新與發展[J].中國稻米,2003(2):3-5.
[2] 袁志章,孫敬東,冒維維.蘇中地區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14(6):40-42.
[3] 華榮,袁紅,朱海鵬.寧麥19不同播種期和播種量比較試驗[J].大麥與谷物科學,2017(2):28-30.
[4] 楊建昌,杜永,劉輝.長江下游稻麥周年超高產栽培途徑與技術[J].中國農業科學,2008(6):1611-1621.
[5] 顧文然,徐健,韓國柱,等.稻麥兩熟超高產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1998(4):7-9.
[6] 馮在根,謝成林,嚴功林,等.稻麥機械化穩定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2(3):179-184.
[7] 季一勝,楊飛,吳曉鵬,等.沿江稻—麥兩熟模式下水稻機械化超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17-18.
[8] 徐士清,趙加生,葉世超,等.灌南縣稻麥輪作周年高產栽培技術規程[J].農業科技通訊,2017(7):263-266.
[9] 吉基偉.蘇中里下河地區稻麥連作周年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