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窮達
摘要 本文介紹了日喀則地區春青稞生產的現狀,總結了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的特征特性、產量及品質表現,提出了該品種在日喀則地區的豐產栽培技術,最后建議進一步增加科技經費投入、強化機播、機械深施化肥、機械植保和機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攻關、重視新品種、耕作措施、栽培技術和植保技術的綜合集成,以充分發揮藏青2000及其豐產栽培技術在日喀則地區春青稞持續增產增收中的作用。
關鍵詞 青稞;藏青2000;種植表現;豐產;栽培技術;西藏日喀則
中圖分類號 S515.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033-02
青稞,俗稱裸大麥,是西藏自治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占全區糧食總面積的60%左右,占糧食總產量的55%以上[1]。日喀則市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現有耕地面積7.95萬hm2,常年播種面積7.5萬hm2左右,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16年,日喀則市春青稞生產保持了連續5年的增產,全市春青稞總產量達34.57萬t,居西藏全區第一,占全區青稞總產的40%左右,全市青稞綜合生產能力已達到較高的水平,但仍有很大的增產潛力[2]。本文以近年來在日喀則市成功試驗示范的春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為載體,介紹了其在日喀則市氣候條件下種植的特征特性、產量與品質表現及示范推廣效果,提出了該品種在日喀則市的豐產穩產栽培技術及發展建議,以期進一步提升全市春青稞生產水平,促進春青稞產業發展。
1 日喀則地區春青稞生產的現狀
1.1 區域氣候條件
日喀則氣候溫涼寒冷,地貌地形復雜,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大致分為3種區域性氣候。喜瑪拉雅山以北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區,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區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干旱、干旱氣候;喜瑪拉雅山主脊線以南地區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氣候。總體的氣候特征如下:一是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二是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平均達3 300 h,高原紫外線強烈;三是氣溫較低,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西部亞寒帶地區0 ℃左右,東部溫帶地區6.5 ℃左右,晝夜溫差大,冬季最低氣溫達-25 ℃,夏季最高溫度23 ℃,年平均氣溫為6.3 ℃;四是干季和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干旱多風,低溫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0%,為干(旱)季或風季。5—9月,氣候溫和,空氣濕潤,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為雨季[3]。
1.2 區域春青稞產業現狀
日喀則市春青稞一般種植海拔在4 300 m以下,春青稞歷來就是全市的農業支柱產業,在全市農業結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2012年自治區八屆三次全委會、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自治區農村工作會議以來,全區特別是日喀則市的青稞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一是春青稞種植面積穩定增長。2016年全市春青稞播種面積5.25萬hm2,較2015年增加0.29萬hm2,增長5.91%。二是青稞新品種覆蓋率達到93%,較2015年增長14.4%。目前,喜馬拉22號、藏青2000等新品種均在全市成功試驗示范,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60萬、1.81萬hm2。三是青稞單產和總產水平不斷提升。2016年,全市多個示范點青稞產量高達7.5 t/hm2,全市平均產量達到4.5 t/hm2,總產量達到34.57萬t,較2015 年增加1.49萬t,增幅4.5%。
2 藏青2000在日喀則市種植的表現
2.1 主要農藝性狀
該品種全生育期120 d左右,分蘗力較強,分蘗成穗率較高,喜水肥,耐寒、耐旱,熟期轉色好。穗呈長方形,四棱,長齒芒,小穗密度中等。株高95~110 cm,穗長6.0~7.5 cm,每穗粒數45~60粒,籽粒黃色,硬質,千粒重45~47 g。品種輕感黑穗病等種傳病害,且在部分地區有輕微倒伏,示范推廣應注意采用種子包衣,且酌情減施氮肥。
2.2 產量及品質
2015—2016年,該品種在日喀則市多點試驗中,產量介于5.25~7.42 t/hm2之間,平均產量為6.15 t/hm2,較藏青320和喜馬拉19號分別增產5.45%和6.02%,與喜馬拉22號產量相當。經日喀則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測試分析,該品種的粗蛋白含量為8.85%~9.45%,粗脂肪1.90%~1.95%,粗淀粉55.60%~59.46%,氨基酸總量9.55%~10.20%。此外,由于該品種的籽粒較白,非常適宜糌粑和面條等加工。
3 藏青2000在日喀則市的豐產栽培技術
3.1 精細整地,用養結合
日喀則市土壤以高山草甸土為主,土壤黏性低,土壤養分流失較嚴重。根據全市土壤地力普查和配方施肥測試數據,土壤全氮平均含量1.14 mg/kg、有機質平均含量19.1 g/kg、有效磷平均含量10.27 g/kg、速效鉀平均含量87 g/kg、pH值平均為8.16。因此,青稞種植時,應注重補充有機肥,適量增氮鉀控磷,用養結合。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統一機耕,及時深翻,利用秋雨增加土壤墑值,通過冬、春2季土壤凍融作用,改善土壤團粒結構。翌年春播前,先深耕后淺耕,使土地平整,上虛下實,土壤含水量中等。
3.2 適期精量,帶藥播種
該品種較藏青320晚熟7 d左右,且輕感黑穗病等種傳病害。因此,在日喀則市推廣應用時,播種期應較傳統生產提前5~7 d,一般安排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時,除了完成傳統種子精選和曬種外,建議進行藥劑浸種或種子包衣,可有效防治病害,且適當增加青稞產量。具體技術:衛福200FF 250~400 mL兌水2~4倍包衣100 kg種子;或用20%克多霜種衣劑1 kg兌水1~2倍包衣60 kg種子。包衣或浸種后的種子,在陰干后立即采用機械條播,播種行距調為15 cm左右,單行下種量調為60~70粒/m,播種深度控制在6~8 cm之間,可有效防止青稞倒伏。
3.3 合理施肥,促控適當
該品種較藏青320需肥量略高,為了提高肥水利用率和青稞單產水平,應大力推廣水肥高效耦合技術,合理施肥,促控適當。施肥方面,應結合春播深耕,施入農家肥18.5~30.0 t/hm2、復合肥(15-15-15)300~380 kg/hm2。土壤基礎地力較差或青稞長勢不好的地塊,可在4.5葉追施1次尿素,用量為105~150 kg/hm2。在青稞拔節期,可葉面噴施微肥1~2次,噴施時間間隔為7 d左右。第1次可用氨基酸營養液375 g/hm2和磷酸二氫鉀180 g/hm2,第2次可用磷酸二氫鉀150 g/hm2兌水300 kg/hm2均勻噴霧。灌水方面,在青稞三葉期、分蘗期、拔節期應結合自然降雨,酌情灌溉1次,保證土壤墑情;在青稞抽穗灌漿至成熟期,應干濕交替管理,促進籽粒的生長和發育,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3.4 病蟲草害綜合防控
藏青2000在日喀則地區種植,主要病害有黑穗病、條紋病、銹病[4]。對于黑穗病,主要通過種子藥劑消毒殺菌防治,中后期如仍有少量發生,可采用人工拔除;對于條紋病,應在抽穗至灌漿期,葉面噴施多菌靈溶液、甲基托布津溶液1~2次;對于銹病,應在苗期用15%粉銹靈或立克銹500倍液噴施青稞葉片。主要蟲害有黃薊馬和蚜蟲。可在苗期和分蘗期使用保得或抗蚜威375 mL/hm2均勻噴霧。此外,如果青稞生長前期出現干旱天氣時,發生地下害蟲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蟲害嚴重,可撒施敵蟲殺星22.5 kg/hm2后,立即灌水。雜草主要有野燕麥草、野油菜和灰灰菜等。防治方法:一是結合中耕施肥,人工防除;二是對于野油菜和灰灰菜等雙子葉雜草,可在三至四葉期灌溉淺水后的3 d內,用2,4-D丁酯1.08 L/hm2兌水300 kg/hm2,在田間無露水時進行噴霧。
3.5 適時收獲,后熟脫粒
青稞的穗軸較脆硬,收獲時易折斷和落粒。因此,當藏青2000品種進入蠟熟末期時必須人工或機械收獲,即8成熟、10成收[5]。收獲后,將青稞穗集中堆放20~25 d,后熟完畢后,可進行脫粒儲存。
4 藏青2000在日喀則市的推廣建議
自2013年藏青2000通過西藏自治區第十八次農作物品種審定以來,在全區日喀則、山南、拉薩、昌都、林芝等5個地市、28個糧食主產縣先后建立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示范基地0.71萬hm2,純收益達3 184.93萬元,增產增收效果明顯,深受農牧民的歡迎[6]。為了確保全區及日喀則市的糧食安全和農業增產增收,應進一步擴大青稞種植面積,大面積推廣應用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應進一步增加科技經費投入、強化機播、機械深施化肥、機械植保和機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攻關、重視新品種、耕作措施、栽培技術和植保技術的綜合集成,以充分發揮藏青2000及其豐產栽培技術的增產潛力。
5 參考文獻
[1] 李學信,陳斌,澤擁,等.高海拔地區春青棵增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08(3):50-51.
[2] 普布多吉.日喀則春青稞生產現狀與其潛力分析[J].西藏科技,2017(7):8-9.
[3] 閆寶瑩.日喀則地區青稞生產現狀與發展思考[J].西藏農業科技,2011,33(1):10-13.
[4] 尼瑪扎西,禹代林,邊巴,等.“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簡介及裁培技術要點[J].西藏農業科技,2015,37(1):28-32.
[5] 林多,強巴次仁,央珍,等.阿里普蘭縣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6):44,62.
[6] 尼瑪扎西,禹代林,桑布,等.“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示范推廣的成效與做法[J].西藏科技,2016(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