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芳 尹天嬌 趙磊 于明珠
摘要 探究利用玉米秸稈栽培黃靈菇的關鍵技術,以期為開發玉米秸稈栽培黃靈菇提供理論支持。將玉米秸稈以一定比例加入栽培料,經常規處理后接入黃靈菇菌種,一定條件下培養和出菇,測定菌絲體、子實體性狀。結果表明,培養料中可適當添加玉米秸稈栽培黃靈菇,黃靈菇培養料最適配方為:木屑49%、玉米秸稈30%、麥麩17%、黃豆粉3%、石膏1%。
關鍵詞 黃靈菇;玉米秸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074-03
Abstrac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ohenbuehelia serotina with corn-stalk was studi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rn-stalk development.Corn-stalk as the material was added to the compost,inoculated Hohenbuehelia serotina after processed,cultivated and fruited under normal conditions,measured character of mycelium and fruiting bod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rn-stalk could be used for cultivating Hohenbuehelia serotina.The best formula for Hohenbuehelia serotina cultivation was sawdust 49%,corn-stalk 30%,wheat bran 17%,soybean flour 3%,gypsum 1%.
Key words Hohenbuehelia serotina;corn-stalk;cultivation technique
黃靈菇(Hohenbuehelia serotina),學名亞側耳,俗稱元蘑、冬蘑、凍蘑等,屬于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食用菌,可食藥兼用,是蘑菇中的上品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糖類、維生素、氨基酸等成分,滋味極鮮美,有很高的食用價值。黃靈菇入藥,具有舒筋活絡、強筋壯骨的功能,抗癌試驗表明,其對腫瘤有很好的抑制作用[1-2]。黃靈菇菇體污黃或土黃色,外形酷似平菇,屬低溫中早熟菌類。因其喜低溫、生產周期短的特性以及極高的營養價值和滋味鮮美,在高寒地區栽培較為廣泛。近年來,有許多學者對黃靈菇栽培進行了相關研究,馬 鳳等[3]研究了黃靈菇菌絲生長條件,賈 靜等[4]研究了利用菌糠栽培黃靈菇。
玉米在我國的栽培歷史極其悠久,尤其黑龍江以及吉林地區栽培面積非常廣泛,大量的玉米秸稈未得到合理利用與處理,每年秋末或初春都會有秸稈焚燒現象,而大量的秸稈焚燒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帶來環境污染及安全問題等。因此,秸稈的有效綜合利用成為科研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難題。黃靈菇的生產原料以闊葉木屑、棉籽殼為主,黑龍江省主要以木屑為原料進行袋料栽培,隨著國家對林木資源保護措施的加強,木屑資源正逐年匱乏。而玉米秸稈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及少量木質素,正是黃靈菇等食用菌類可以分解利用的營養。因此,開發利用玉米秸稈資源生產黃靈菇,以期擴大黃靈菇栽培原料來源意義重大。本文以玉米秸稈為主要原料,在適宜條件下進行栽培試驗,探討適宜玉米秸稈栽培黃靈菇時的生長發育規律,以期為綜合利用秸稈栽培食用菌提供理論支持與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菌種:黃靈菇,由綏化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供試基質材料:木屑、玉米秸稈、麩皮、豆餅粉、石膏、石灰等,均購于農資市場。
1.2 儀器設備
滅菌儀器:YXQ-LS-50SII型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上海博訊實業有限公司醫療設備廠生產;接種設備:SW-CJ-2F雙人雙面凈化工作臺,蘇州凈化設備有限公司生產;培養設備:FX303-3電熱恒溫培養箱,上海樹立儀器儀表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
栽培種的培養基配方共設6個,分別為配方1:木屑78%,麥麩17%,黃豆粉3%,石膏1%,石灰1%;配方2:木屑69%,玉米秸稈10%,麥麩17%,黃豆粉3%,石膏1%;配方3:木屑59%,玉米秸稈20%,麥麩17%,黃豆粉3%,石膏1%;配方4:木屑49%,玉米秸稈30%,麥麩17%,黃豆粉3%,石膏1%;配方5:木屑39%,玉米秸稈40%,麥麩17%,黃豆粉3%,石膏1%;CK:木屑78%,麥麩20%,蔗糖1%,石膏1%。各試驗組按照配方組成備料,每袋裝料600 g,每個配方20袋。菌袋為14.0 cm×28.0 cm×0.5 mm聚丙烯塑料袋。栽培種配制方法是將主料先干拌均勻,將溶于水的輔料溶于水中,再加入干拌料中攪拌均勻,然后悶堆2 h,培養料含水率60%,pH值自然。
1.4 試驗過程
采用熟料袋栽模式,栽培流程為:母種制備→原種制備→栽培種制備→出菇管理→采收。
1.4.1 母種及原種制備。母種培養基組成: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氫鉀3 g,硫酸鎂1.5 g,V■ 0.05 g。經高壓滅菌后按常規方法接菌、培養。原種生產采用玉米粒為培養基,瓶裝高壓滅菌。母種生產及原種生產過程操作步驟詳見參考文獻[5]中的母種制備、原種制備部分。
1.4.2 裝袋、滅菌。手工或機器裝袋,無棉蓋體封口。滅菌采用高溫高壓滅菌方式(溫度121 ℃、壓力0.1 MPa條件下維持2 h),滅菌過程中注意排除滅菌器內冷空氣,滅菌完畢后自然冷卻備用。
1.4.3 接種、培養。將滅菌冷卻后的菌袋放置于凈化工作臺內,按無菌操作的原則在菌袋中接入黃靈菇原種。接種完畢將菌袋移至恒溫培養箱內,25 ℃避光條件下培養。培養期間定期檢查菌袋有無感染情況,如有感染將菌袋及時挑出。25~30 d黃靈菇菌絲長滿袋,再經過20~30 d的后熟期培養后培養期結束(圖1)。
1.4.4 出菇管理。培養期結束后將菌袋移至出菇室,進行出菇管理。黃靈菇出菇最適溫度為10~20 ℃,控制出菇室溫度在10~20 ℃之間,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5%~90%,出菇期間需要散射光(光照度為200~800 lx),每日定期通風[6]。3~7 d后袋內出現淡黃色粒狀原基,此時可在菌袋現原基處劃口出菇,劃口形狀一般為大“V”型,劃口個數2~4個。劃口后繼續保持環境條件,25 d左右菇體成熟(圖2),即可采摘。黃靈菇出菇期較長,袋內現原基劃口后至采摘需20~25 d,一潮菇采收后去掉菇腳及死菇,停水7~10 d,促使傷口愈合、促進菌絲生長,經適當管理出二潮菇。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培養基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不同培養基對黃靈菇菌絲生長影響不同。由表1可知,6個配方的黃靈菇菌絲生長速度之間存在差異,生長最快的為配方5(3.75 mm/d);CK最慢,為3.52 mm/d;總體上,配方1、2與CK生長速度差異不大。從感染率方面來看,配方4與配方5各有1袋感染青霉,經檢查,配方4感染原因為菌袋微孔感染,配方5為養菌期感染。從菌絲長勢上看,配方1與CK稍弱于其他配方,其他配方菌絲長勢都較好且差異性不顯著。菌絲體特征方面,配方1與CK在整齊度及濃密度上稍遜于其他配方。綜合各指標,6個配方中含玉米秸稈的配方,菌絲生長速度快于未含秸稈的配方;含黃豆粉的配方,菌絲生長速度優于CK,配方5表現最優。
2.2 不同培養基對出菇的影響
由表2可知,從平均產量上看各配方平均產量有差異,配方4產量為174.2 g/袋,與其他配方相比產量最高;其次為配方3,產量為172.3 g/袋;然后為配方2與配方1;產量最低的為配方5(163.5 g/袋)。總體來看,隨著配方中玉米秸稈比例的增加,其平均產量也增加,但添加比例超過30%時產量反而降低,這可能是由于黃靈菇產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潮菇,而秸稈原料雖營養充足但后勁不足,一潮菇后采收相對量少。從子實體商品性狀上看,配方2、3與配方4的形狀、色澤、厚薄等商品性狀良好;配方5與配方2~4比較差異不明顯,只是其菌肉較薄;配方1與CK差異不大,與含秸稈配方比較,菌香氣味稍淡。從生物學效率看,除配方5生物學效率較CK低外,其他配方生物學效率均高于CK。綜上所述,在添加玉米秸稈的條件下,配方4在產量及商品性狀上表現最佳,為最適宜配方。
3 結論與討論
在黃靈菇菌玉米秸稈培養料配方試驗中,配方為木屑49%、玉米秸稈30%、麥麩17%、黃豆粉3%、石膏1%時適宜黃靈菇栽培,菌絲生長速度、滿袋時間及出菇產量和生物學效率均優于對照。因此,在培養料中適當添加玉米秸稈進行黃靈菇栽培完全可行。
玉米是黑龍江省主要農作物,其下腳料玉米秸稈資源豐富,除少量作為燃料和大型牲畜飼料外,其他應用份額很少,在農村很多就地焚燒,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同時又污染了環境。開發利用秸稈資源替代木屑栽培黃靈菇等食用菌,既能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又能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4 參考文獻
[1] 王相剛.蕈菌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2] 辛樹權,趙驥民,沈永.不同培養條件對元蘑菌絲生長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3(10):140-142.
[3] 馬鳳,閆寶松,張躍新.元蘑菌絲生長條件試驗[J].食用菌,2011(6):12-13.
[4] 賈靜,葉云霞,王軍英,等.菌糠袋栽元蘑技術初步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3):247-249.
[5] 李艷芳,王相剛,史春歌,等.馬鈴薯秸稈栽培平菇培養基配方篩選研究[J].北方園藝,2014(18):154-156.
[6] 周謙群,姚庭永,沈高潮.元蘑段式栽培技術[J].食藥用菌,2011,1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