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花 王永忠
摘要 美國白蛾是一種國際性檢疫害蟲,嚴重影響林果業及農業生產。該文概述了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美國白蛾的發生現狀、生活習性、危害特點,分析了其發生原因,介紹了近幾年的防控對策和總體效果,以期為美國白蛾的防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 美國白蛾;發生特點;防控對策;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中圖分類號 S4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140-01
美國白蛾,又稱為美國燈蛾、秋幕蛾等,屬于鱗翅目燈蛾科白蛾屬,是世界性檢疫害蟲之一。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適應性和雜食性,可為害多種植物,每年以30~50 km的速度自然傳播,四季均可隨各種貨物、交通工具等遠距離傳播。2012年9月,首次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發現美國白蛾,且疫情發生迅速,對生態環境具有較強的破壞性,而且還嚴重擾民。現結合開發區美國白蛾的發生情況,將其發生特點及防控對策總結如下。
1 發生現狀
2012年9月3日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廟鎮河套村的養殖場發現美國白蛾疫情,染疫樹木共 4株,分別是杏樹、李子樹、桃樹、柳樹。發現疫情后,開發區農業發展辦公室和大廟鎮政府立即采取剪蟲枝、集中焚燒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13年在大黃山鎮、徐莊鎮的楊樹上相繼發生危害,2014年在蟠桃花園小區內的櫻花樹上也發現疫株。目前,全區所有鎮、街道、校區均發生了美國白蛾危害。
2 生活習性
美國白蛾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1年可繁殖3代。即,第 1 代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期為網幕期,6月中旬破網;第 2代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3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
美國白蛾剛產下的卵呈現淺綠色或者淺黃綠色,孵化率很高(高達90%以上,多達100%)。孵化后變為黑色,初孵的幼蟲就開始拉網,1~3齡幼蟲群居取食葉肉組織,留下葉脈和上表皮,使被害葉片呈白膜狀。從卵到成蟲歷期15 d左右,天氣熱的條件下時間縮短,2~3 d為1齡。3齡以后破網,4齡開始分散,同時不斷吐絲,將被害葉片綴合成網幕。5齡以后開始拋棄網幕,食量大,占全生育期取食量的50%。6齡以上幼蟲耐饑餓力達8~12 d,老熟幼蟲全身長滿白色長毛,下樹化蛹。一條蛾子產卵孵化后危害面積可達13.33 hm2。成蟲一次飛翔距離100 m之內,喜歡腥臭味[1-2]。
3 危害特點
3.1 食性雜,食量大
美國白蛾可為害300多種植物,其對食物具有選擇性,最喜取食臭椿、法桐、楊樹。目前,開發區已在楊樹、臭椿、法桐、香樟、杏樹、桃樹、梨樹、櫻桃、櫻花、紫薇、紫荊、重陽木等30多種植物上發現美國白蛾危害。一頭幼蟲全生育期取食葉片量60 g,約合大型葉片10~15張、小型葉片18~23張。當美國白蛾暴發成災時,在2~3 d內即可將大量綠色植物葉片吃光,破壞綠化環境。
3.2 繁殖量大,適應性強
一頭雌性美國白蛾一次可產卵800~2 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 000萬頭,最多可達到2億頭以上。幼蟲有極強的耐饑餓能力,15 d不取食仍可正常繁殖危害。美國白蛾能夠在-16 ℃低溫和40 ℃高溫的環境下生存[3],我國幾乎處于其適生區內。
3.3 傳播蔓延迅速
2012年,開發區1個鄉鎮、1個村發現美國白蛾危害,2013 年迅速蔓延到7個鄉鎮(街道、場)、102個村(居)。截至2014年底,全開發區各個鄉鎮(街道、場)均發生美國白蛾疫情。
3.4 嚴重擾民
每年8月上旬是第2代美國白蛾危害最猖狂的時期。幼蟲吃光植物葉片時,可隨風飄落,密密麻麻到處爬行,進入居民家中、公共場所,嚴重擾亂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4 防控對策
4.1 加強檢疫
美國白蛾主要通過包裝材料和運載工具等人為傳播,要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條例》,對于疫情發生區的林木、果樹、苗木花卉等嚴禁調入。發現有攜帶美國白蛾相關產品的所在地、交易市場等,應進行嚴格檢疫檢查,及時進行除害處理,杜絕美國白蛾疫情進一步擴散。
4.2 人工物理防治
4.2.1 燈光誘殺。美國白蛾的成蟲具有趨光性,懸掛殺蟲燈可誘殺成蟲。一般掛燈間隔以100 m為宜,離地高度2 m以上,掛燈處要求無高大障礙物。每天19:00至次日6:00 開燈,并每天清理成蟲,可有效降低美國白蛾的基數。
4.2.2 人工剪除卵塊、網幕。美國白蛾孵化幾個小時就可結網,白色網幕會越來越大,有的長達1~2 m。發現美國白蛾的卵塊時,可人工及時摘除帶卵塊的葉片。美國白蛾3齡前,都在白色網幕內啃食葉片,肉眼容易發現,只要有干樹枝、干枯葉片綴合在一起,基本上可判斷為美國白蛾危害。每2 d人工檢查1次,查有美國白蛾白色網幕,先在樹下鋪上塑料布等覆蓋物,防止幼蟲掉出,然后用高枝剪將蟲枝剪除,剪掉的卵塊及網幕集中收集,再采用焚燒、噴藥和深埋等方式進行處理[4]。
4.2.3 綁草把誘蛹、人工挖蛹。美國白蛾化蛹時,尋找樹皮縫、土石塊下、林冠下的雜草枯枝落葉層或土壤表層內、建筑物縫隙等處越冬、越夏。老熟幼蟲下樹化蛹前,在樹干1.5 m高處,用谷草、稻草、草簾等圍成下緊上松的草把,誘集老熟幼蟲集中化蛹,蟲口密度大時每隔1周換1次草把,解下的草把連同老熟幼蟲集中銷毀。在美國白蛾各代蛹期,可發動黨員干部、群眾,采取人工挖蛹的措施進行防治,無公害且效果好。
4.2.4 釋放白蛾周氏嚙小蜂。白蛾周氏嚙小蜂是一種寄生于美國白蛾蛹的寄生蜂,能將產卵器刺入美國白蛾等害蟲蛹內,并在蛹內發育成長,吸盡寄生蛹的營養,從而達到殺死美國白蛾的目的。釋放時間為美國白蛾老熟幼蟲期和化蛹初期,釋放蜂量可按蜂蛹比3∶1的比例,1 hm2要求放60~75枚大柞蠶,選擇晴朗無風或微風天進行,具體時間為10:00—16:00。把寄生的柞蠶蛹放入牛皮紙折成三角形漏斗中,懸掛在離地面2 m處枝干上,濕度小,利于雌蜂飛行尋找寄主產卵寄生。釋放在全區高鐵、高速公路兩側的主要通道及成片林等處,能夠有效降低美國白蛾蟲口密度,不僅防治效果好、防治時間長,而且對環境無污染,真正做到無公害防治美國白蛾。
4.3 化學防控
4.3.1 車載高揚程彌霧機。近幾年,開發區防治美國白蛾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客貨車拉載高揚程彌霧機,到各村主干道林網進行全面噴霧。其優點是射程高、速度快,全自動遙控操作方便。在幼蟲破網初期用1.8%或2.0%阿維菌素1 500倍液+ 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噴防,防控效果最佳。
4.3.2 煙霧機。主要適于片林,包括面積在0.20~0.33 hm2連片的村莊四旁樹、寬7~10 m以上的林帶、成片的楊樹速生林等。所用藥劑及配比為菊酯類∶敵敵畏∶柴油=1∶1∶10,必須選擇無風或微風條件下用藥,效率高、效果好。
4.3.3 樹干注射。樹干注射防控技術是將具有內吸作用的化學殺蟲劑注入樹干,然后藥液從注入部位隨樹液運動擴散,在樹木的蒸騰作用下,將注射的藥液均勻輸送擴散到樹體的各部分,從而達到殺死害蟲的目的。對發生嚴重、噴藥困難的高大樹體,可打孔注藥防治。利用打孔注藥機在樹干不同方向打2~3個孔,注入1∶1稀釋的吡蟲啉等內吸性農藥,用藥量為8~10 mL/10 cm胸徑,注藥后用濕泥土封好注藥口,防治效果較為顯著。
4.3.4 飛機防控。飛機防控是當前防治美國白蛾幼蟲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時短、效率高。要選擇安全、高效、低毒、對人畜無害、無環境污染的藥劑。在低齡幼蟲期,用25%滅幼脲Ⅲ號膠懸劑1 000~1 500倍液、1.2%煙參堿乳油1 000~2 000倍液防治;幼蟲破網后,用0.5%甲維鹽(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1 5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并加入適量的尿素或食鹽作沉降劑,防治效果達95%以上。
5 參考文獻
[1] 陳清霖.美國白蛾在美國的生物生態學及其治理研究進展[J].遼寧林業科技,2017(5):48-52.
[2] 滕玉梅.美國白蛾的生物學特征及防控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7(13):130.
[3] 張彥龍,武三安,郭文霞,等.中國美國白蛾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河北林果研究,2008(1):70-77.
[4] 趙鐵珍.美國白蛾入侵對我國的危害分析與損失評估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