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龍亞 吳峰 于杰
摘要 結合當前研究情況以及相關園區田間試驗結果,對獼猴桃潰瘍病進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從園區土壤肥水管理、苗木栽培管理、藥劑施用、病斑處理、病枝清除、生物防治等多方面著手,簡要介紹獼猴桃潰瘍病的有效防治手段,以期為獼猴桃潰瘍病的綜合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 獼猴桃;潰瘍病;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6.6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143-02
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屬獼猴桃科獼猴桃屬,俗稱藤梨、木子、麻藤果等。是原產于中國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樹之一,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山嶺之間,尤以長江流域最多。我國約有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植物52個種和35個變種,其中以中華獼猴桃資源分布最為廣泛。獼猴桃果實富含VC、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等多種營養物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商品價值[1-2]。
近年來,獼猴桃在我國各地均有大面積種植,已成為當地果農的重要經濟來源。獼猴桃植株在生長過程中對栽培環境要求較高,褐斑病、灰斑病、日灼病、環菌根腐病、疫霉根腐病、潰瘍病等常有發生。其中,潰瘍病是嚴重威脅獼猴桃生產的一種毀滅性細菌性病害,主要由好氧、腐生性強的丁香假單胞桿菌引起,在我國最早發生于湖南東山峰農場,最后綿延到全國各種植區。該病主要危害植株、枝條、花及葉片,引起感病部位潰瘍腐爛,嚴重影響獼猴桃產量及果實品質,更有甚者可造成全園植株枯死[3]。
目前,如何防治獼猴桃潰瘍病已成為全球獼猴桃產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但由于對其病原寄主和感病情況了解不多,在獼猴桃潰瘍病防治上常出現高成本、低效益的現象。對此,筆者通過幾年的觀察和試驗,對獼猴桃潰瘍病綜合防治提出以下建議。
1 園區土壤肥水管理
獼猴桃潰瘍病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從多年發病調查情況看,獼猴桃喜土層深厚、肥沃、疏松、通透性良好的腐殖質土和沖積土,最適宜在酸性及微酸性土壤(pH值5.5~6.5)上生長。偏施氮肥、過量施用化學肥料及未經腐熟的生糞,常使獼猴桃根系變色、衰弱,是導致獼猴桃潰瘍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此外,潰瘍病病菌多能在土壤表層越冬,并在翌年春季借助風雨傳播[4],低溫、凍害及園區土壤濕度過高均能造成園區獼猴桃潰瘍病的發生[5]。
在園區土壤肥水管理上應盡量施用腐熟的農家肥,以有機肥為主,平衡施肥,施足基肥。根據獼猴桃品種、計劃產量和土壤肥力狀況決定施肥量。種植前坑槽內可一次施入果木肥2.5 kg/株,幼期樹采用少量多次施肥法。其后一般每年施肥3次,即1次基肥、2次追肥。基肥多在果實采收后施入,每株施有機肥20 kg、磷肥1.5 kg。第1次追肥在萌芽后施入,每株施氮磷鉀復合肥2 kg,以充實春梢和結果樹枝;第2次追肥在生長旺期前施入,可施入果木肥或復合肥。因獼猴桃為肉質根,施肥部位應稍遠離根系,一般在距離根系70~90 cm處挖淺溝施入化肥并封土,且一次施用量不宜偏多,避免出現燒根現象。旱季施肥后一定要進行灌水。
一年中首次追肥澆水很重要,既可提高當年標準果率,又能為來年培育大量的結果母枝,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率。澆施時間一般在立春后10 d。以速效性肥料(氮、磷、鉀比例為4∶2∶1)為主,兌水澆灌。在春、秋2季要適時控制土壤濕度,合理灌水。園區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5%~85%之間,同時可在土壤表層噴施石灰、硫等粉末對表層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減少病菌寄生。植物組織傷流的發生常常伴隨著潰瘍病的出現,植株傷流前期應不灌水,過于干旱時也應少灌水,從而有效避免傷流加重,防止潰瘍病的蔓延。
2 苗木栽培管理
研究指出,氣孔大小、葉片及枝條組織結構與抗潰瘍病能力強弱密切相關[6-7],栽培苗木的健壯程度往往決定其后的生長狀況及其抗病蟲害能力。因此,在栽培苗木的選擇上要盡量選取長勢健壯、根系發達、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種,嚴禁選用疫區苗木、接穗和插條。獼猴桃潰瘍病多在春、秋2季大規模發生,病菌可從植株的氣孔、皮孔、傷口等處侵入組織細胞,經過3~5 d潛育期,破壞疏導組織或葉脈組織,溢出菌膿進行再侵染[8]。栽培前可對根系進行浸藥(EM菌劑100倍液)處理以減少根系病原滋生,摘除部分在苗木運輸過程損傷較為嚴重的枝葉,保留健壯完整的枝干、葉片,并對修剪部位涂抹勃生水溶劑5~10倍液進行包扎處理。同時,植株栽植不要過于緊密,盡量減少枝干因植株間摩擦帶來的損傷,保證樹體通風透光條件良好,一般以株距2.0~2.5 m、行距3~4 m為宜。
獼猴桃后期栽培管理中要根據樹勢確定適宜負載量,一般可將產量控制在22.5 t/hm2左右。修剪分冬剪、夏剪和雄株修剪。冬剪在落葉后至早春萌芽前1個月進行,以疏剪為主,適量短截。夏剪可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進行,包括除萌、摘心、疏剪及綁縛,及時抹去主干上的萌芽,安排枝蔓空間。雄株修剪在5—6月花后進行。盡量避免在進行農事操作和修剪時對植株造成機械損傷,春季可多促芽,冬季可多留枝,有利于促進樹體養分積累,從而提高植株抗性。此外,春、秋 2季應在地面普遍澆灌1次波爾多液(硫酸銅∶石灰∶水=1∶1∶100),可殺死園區病蟲害,進而防止潰瘍病病原通過昆蟲等途徑傳播。也可對植株進行涂干處理,減少潰瘍病病原從皮孔、氣孔等部位侵入的機會。
3 藥劑噴施
目前,在獼猴桃潰瘍病防治手段中,噴施化學藥劑仍是最直接有效的主要防治措施[9]。園區防治應提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及時防治獼猴桃潰瘍病。園區獼猴桃潰瘍病防治中應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維護、早杜絕”,在植株周期性維護中應時刻警惕潰瘍病的發生,盡量不要等到發病后才采取措施進行防治。
立春后枝萌芽前,可每隔7~10 d用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園區噴霧1次,也可用150萬U農用鏈霉素100 mg/kg噴霧,均能有效延緩早期獼猴桃潰瘍病的發生。萌芽枝謝花期,如有潰瘍病病斑發生,可7~10 d用0.15%梧寧霉素水劑15倍液和1.6%噻霉酮懸浮劑20倍液涂抹病斑。此外,95%細菌靈500倍液涂抹病斑也能有效防治獼猴桃潰瘍病,且治愈效果明顯。3月上中旬發病初期和9月中下旬發病期,可用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殺毒礬)4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進行防治,主干、枝蔓和葉均要進行噴施,每7~10 d噴1次,連噴4~5次。生長季節可選用殺菌劑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或1.5%噻霉酮水乳劑對整個植株進行藥劑噴霧。果實采摘后,應結合修剪,噴施1~2次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綜合修剪清園后,需噴1次3~5 °Bé石硫合劑。春、秋2季是獼猴桃潰瘍病發病高峰期,同時也是該病防治的關鍵時期,其間可采用的藥劑有農用鏈霉素500倍液、50%綠亨6號1 500倍液、20%銅天下1 000倍液、50%瑞農400倍液、70%百菌通(DTM)600倍液,任選藥劑2~3種進行交替使用,從2月上旬與8月下旬、9月中旬分別隔7 d噴1次,連續噴霧3~4次。
4 病斑處理
獼猴桃潰瘍病是一種低溫高濕病害,2月下旬至3月上旬為該病發病高峰期。初期水漬狀、銹褐色小液滴,后期可導致皮層皺縮、干枯,并伴有泌出黏液,剖開莖桿染病部位可見髓部和皮層變褐腐爛。
獼猴桃潰瘍病發病周期短、傳播速度快、蔓延范圍廣,園區工作人員應定期及時對植株進行管理。當發現潰瘍病病斑時,應盡快祛除病斑菌膿及其病灶組織,用潰腐靈或勃生粉糊5~10倍液進行處理,然后跨過病斑3~5 cm處縱劃幾道長口,用含銅殺菌劑300~400倍液涂刷劃口及周圍組織,最后用藥棉蘸取70%DTM菌劑對清除部位進行包扎。病斑處理多在大枝上進行,EM菌劑、氯溴異氰尿酸、過氧乙酸(濃度0.1%~0.2%)等藥物對獼猴桃潰瘍病病斑具有一定的防效,且不同濃度試劑對該病的防治功效存在明顯差異。治理時應根據病斑嚴重情況,合理增加或降低藥物濃度,選定藥劑后短期內最好不進行更換。一般5~7 d后,可對原病斑部位進行換藥處理。在病斑處理時,不要隨意丟放清除掉的感病部位,應先用密封袋裝好,帶出園區集中燒毀;同時,及時對所用器械進行消毒處理,避免出現二次感染。在冬末春初枝干發病初期,采取病斑劃道后涂抹百菌通等藥劑可控制病害擴展,同時在夏季刮除病斑后涂抹藥劑治療較輸液、埋根等處理方法抑制病害的效果更佳[10]。
5 病枝清除
發現獼猴桃潰瘍病在植株枝干大面積發生或其病變處已環繞樹干一圈時,對其染病部分噴施藥物已無明顯作用效果。應在流膿口下25 cm左右處進行剪除或鋸除,病枝不要落地,及時帶出果園燒毀。同時,對植株截口進行藥劑涂抹和包扎處理,可使用的藥劑有95%CT原粉、農用鏈霉素、90%鏈·土霉素、百菌通、加瑞農、可殺得等。
6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種間或種內相互作用,或其代謝產物誘導植物抗病性或抑制某些病原物的存活和活動,從而對植物病害進行有效防治的技術與方法[11]。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具有不污環境、無農藥殘留、不破壞生態平衡等優點,發展前景廣闊。
有研究表明,在獼猴桃種植園區中獼猴桃土壤根際微生物可對獼猴桃潰瘍病有較好的拮抗作用[12],肉桂地鏈霉菌S.cinnamonensis M109對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發生也有顯著的防御效果[13]。此外,某些植物、菌株活性提取物對獼猴桃潰瘍病均有較好的抑制效果[14-15]。綜上所述,在園區獼猴桃潰瘍病防治時可兼用生物防治方法,結合有益微生物、植物性活性物質,同時連用相關農用藥劑對潰瘍病進行綜合防治,能有效減少相應染病植株數量。
7 其他防治要點
一般隨著樹齡增大、樹勢衰弱,潰瘍病危害逐漸加重;一定海拔高度后,獼猴桃潰瘍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長,同時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在向陽坡與背陽坡之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16]。獼猴桃潰瘍病發生的嚴重程度因產區不同而有一定差異,除了氣象因子不盡相同之外,管理水平、排灌能力和立地條件等均為影響潰瘍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園區獼猴桃潰瘍病綜合防治基礎上,要全面、多方位地開展防治工作。如加大對園區工作人員關于獼猴桃潰瘍病染病知識的宣傳力度,保證園區內染病植株能在有效時間段內得到相應防治,有效控制病情;大量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對園區進行科學、高效管理;在園區周圍營造防風林帶;建立園區實驗室,培育無病壯苗等,有利于降低獼猴桃苗木感染潰瘍病的幾率。
8 參考文獻
[1] 丁捷,劉書香,宋會會,等.紅陽獼猴桃果實生長發育規律[J].食品科學,2010,31(20):473-476.
[2] 王雅飛,林琪,喻曉剛,等.德陽市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四川林業科技,2006,37(1):121-124.
[3] 朱曉湘,方炎祖,廖新光.獼猴桃潰瘍病病原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1993,13(6):31-33.
[4] 王永蘭,杜永章,施正偉.獼猴桃潰瘍病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188.
[5] 胡錦,楊義成.獼猴桃潰瘍病的發生與防治[J].四川農業科技,2007(9):50-56.
[6] 李淼,檀根甲,李瑤,等.獼猴桃品種葉片組織結構與抗潰瘍病的關系[J].安徽農業科學,2002,30(5):740-742.
[7] 李淼,檀根甲,李瑤,等.獼猴桃品種枝條組織結構與抗潰瘍病關系初步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3,30(3):240-245.
[8] 金平濤,馮華,呂巖.獼猴桃潰瘍病的發生特點和綜合防治技術[J].植保技術與推廣,2003,23(8):27-28.
[9] 張國偉,馮建海.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現狀及防治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6):80-81.
[10] 李瑤,承河元,方書苗,等.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流行預測初探[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3):355-358.
[11] 李凱,袁鶴.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概述[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7):807-810.
[12] 盛存波,安德榮,魯燕汶,等.生防菌株B563防治獼猴桃潰瘍病的初步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06,15(3):75-78.
[13] 朱海云,馬瑜,柯楊,等.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生防菌的篩選、鑒定及其防效初探[J].微生物學雜志,2016,36(5):90-96.
[14] 申哲,黃麗麗,涂漩,等.植物內生放線菌活性物質防治獼猴桃潰瘍病[J].中國生物防治,2008,24(4):329-334.
[15] 魏海娟,劉萍,楊燕,等.多羥基雙萘醛提取物對獼猴桃潰瘍病菌的抑制作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1):126-130.
[16] 張慧琴,李和孟,馮健君,等.浙江省獼猴桃潰瘍病發病現狀調查及影響因子分析[J].浙江農業學報,2013,25(4):83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