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靈杰
摘要 為了解竹醋銅制劑對煙草黑脛病菌的抑制效果,采用室內抑菌試驗研究了竹醋銅制劑對黑脛病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竹醋銅制劑50~200倍液處理對黑脛病病菌的抑制效果較顯著;400倍液處理的抑制效果較差,與未添加竹醋銅制劑的對照處理的差異不明顯。因此,竹醋銅制劑作為一種新型綠色藥劑,對煙草黑脛病菌具有一定的防效。
關鍵詞 煙草黑脛病;竹醋銅制劑;抑菌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72;S48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129-02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bamboo vinegar reunited copper on tobacco black shank,indoor antibacterial test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0-200 times treatment had a significant inhibition effect on the black shank.400 times treatment was less effective,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the control.Therefore,as a new kind of green medicament,bamboo vinegar reunited copper is effective against tobacco black shank.
Key words tobacco black shank;bamboo vinegar reunited copper;inhibition effect
煙草黑脛病屬于土傳真菌性病害[1],分布廣泛,在我國各大煙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并多與煙草青枯病混合發生,對煙葉生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2],僅次于煙草花葉病毒病。據統計,我國平均每年因其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億元以上[3]。目前,針對該病大部分煙區仍然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手段[4],盡管通過此種方法在短時間內收效明顯,但卻存在諸多弊端,例如長期單一、大量、重復地使用化學藥劑,會造成“3R”問題[5]。這不僅會增加后續防治難度及成本,還會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危及人類健康。竹醋液是一種天然無公害制劑[6],不僅具有殺蟲[7]和抑菌的作用[8],還可提高藥效[9]。銅制劑具有殺菌效果好、低毒、環保等優點[10],但卻容易產生毒害,例如當硫酸銅形成含水銅大于10 mg/L時會危害作物生長[11]。因此,利用竹醋液對藥劑的增效作用,將硫酸銅與竹醋液混合,能夠有效降低單一銅制劑的用量,避免對作物的傷害,同時又不降低藥效,而且藥劑的原料滿足有機生產標準[12]。據相關研究表明,竹醋液復合銅能有效抑制番茄軟腐病菌絲的生長,治療效果達到58.63%,而預防效果則高達77.72%[13]。竹醋液復合硅溶液對番茄葉霉病菌絲生長抑制率達46.57%,防效達53.45%,顯著高于單一的竹醋液[14]。竹醋銅制劑能夠有效降低其他作物的真菌性病害發生,關于煙草上此類病害的研究尚無報道。因此,筆者深入研究竹醋銅制劑對煙草黑脛病菌室內抑制效果,旨在尋找有效、經濟的抑制濃度,以期為在煙草病害防治中替代化學藥劑的篩選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培養基:LAB培養基(利馬豆:70 g,瓊脂粉:20 g、去離子水:1 000 mL)。竹醋液:浙江省遂昌縣文照竹炭責任有限公司生產(密度1.006 g/mL,pH值2.62,醋酸含量4.54%)。硫酸銅: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竹醋銅制劑:將硫酸銅與竹醋液在一定工藝條件下螯合形成,其中無機銅離子濃度為0.1 mol/L。
1.2 試驗方法
用去離子水將竹醋銅制劑分別稀釋為50倍液、100倍液、200倍液和400倍液,其無機銅離子含量分別為20.0、10.0、5.0、2.5 mmol/L。將配制好的LAB培養基裝入三角瓶中,每瓶定容到100 mL,高溫滅菌后待培養基溫度下降到60 ℃左右時,分別從低濃度到高濃度加入50 mL配制好的各濃度藥液(同上),搖勻后制成系列濃度的含藥培養基,將其倒入直徑為9 cm的培養基中,每個處理重復3次,以加無菌水的處理作空白對照。在無菌條件下用打孔器(10 mm)在LAB平板上培養的煙草黑脛病菌菌落邊緣打出菌餅(培育時間一致)。待上述培養基冷卻后,在每皿中央以菌面朝下接入1個菌餅,然后放入28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7 d。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計算其抑制率:
抑制率(%)=[(空白對照菌落直徑-10 mm)-(處理菌落直徑-10mm)]÷(空白對照菌落直徑-10 mm)×100
1.3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17.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和圖1均可看出,竹醋銅制劑對黑脛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隨著銅離子濃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50倍液處理的抑制作用非常明顯,菌圈直徑較CK減少54.6 mm,差異顯著,抑制率達到84.54%;但是當其大于100倍液時,抑制效果明顯減弱;在400倍液時,與CK無顯著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羅 敏等[15]研究結果顯示,竹醋液與黃連、厚樸復配后產生明顯的增效作用;王文杰[16]發現竹醋液與其他藥物輔配后可產生明顯的增效作用;李德廣[17]試驗發現,氨基酸螯合硫酸銅能夠形成一種具有殺菌和肥料雙重作用的有機藥肥,對黃瓜霜霉病防效達到74.88%,對番茄灰霉病防效達到 84.42%,對番茄晚疫病防效達到70.15%,均優于單一銅制劑;馬建義等[18]研究表明,14%竹醋絡氨銅制劑300倍液對水稻稻曲病的防效顯著高于20%三唑酮乳劑1 000倍液,說明竹醋液與硫酸銅、氨水絡合能形成良好的殺菌劑。與本文室內抑菌試驗得出的竹醋銅制劑50~200倍液對煙草黑脛病有顯著防效的結果相似。銅制劑屬于一種良好的殺菌劑,以波爾多液為例,其利用銅離子與病原菌體內活性集團結合產生銅的絡合物等,使蛋白變性,從而抑制病菌代謝,致其死亡[19]。同時,竹醋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已經證明,其不僅能促進作物生長,而且具有高效的殺菌效果。當二者混合后,形成竹醋銅溶液,通過竹醋液增效作用,可以顯著提高殺菌能力。本試驗僅探索竹醋銅制劑的室內抑菌效果,關于室外效果尚不清楚。由于外界環境因素復雜多變,往往造成與室內效果不符合的結果,降低推廣應用的意義。因此,接下來應開展盆栽接菌抑制試驗以及大田推廣驗證試驗,以進一步探索竹醋銅制劑的促生效果與抗病效果協同作用最佳的比例。endprint
本試驗結果表明,竹醋銅制劑屬于銅制劑與竹醋液的復合劑,其對煙草黑脛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適宜在今后的煙葉生產中試點及推廣。
4 參考文獻
[1] 謝永輝,張永貴,朱利全,等.煙草黑脛病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進展,2015,1(5):41-46.
[2] 陳瑞泰,朱賢朝,王智發,等.全國16個主產煙省(區)煙草侵染性病害調研報告[J].中國煙草科學,1997(4):1-7.
[3] 馬國勝,高智謀,陳娟.煙草黑脛病菌研究進展[J].煙草科技,2003(4):35-42.
[4] ZHU X C,WANG X T,WANG Z F. Chinese tobacco disease (in Chinese)[M].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Press,2002:64-75.
[5] 劉保才,王俊琪,孫國語.蔬菜病蟲害化學防治中的3R問題與科學使用農藥[J].上海蔬菜,2004(6):69-71.
[6] 方楷,楊光耀,楊清培.竹醋液應用研究進展[J].林業科技開發,2007,21(6):1-4.
[7] 姚遠,陳正洲,洪科,等.竹醋液對番茄生長發育及桃蚜的影響[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2,39(4):646-650.
[8] 韋強,杜相革,黃漫青.竹醋液對黃瓜霜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6,6(22):330-332.
[9] 李小榮,吳全聰,劉志龍,等.竹醋液對幾種殺蟲劑的增效作用[J].浙江農業科學,2005(2):144-146.
[10] 陳亮,張力群,劉君麗,等.植物細菌性病害與化學防治[C]//第六屆中國植物病害化學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10-15.
[11] 王忠躍,耿俊云,丁建明,等.世界上銅制劑的發展[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1(3):65-67.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有機產品:GB/T 19630. 1-19630.4-2005[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13] 周俊,杜相革.不同銅制劑對番茄軟腐病防治效果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3(21):135-138.
[14] 張志英,杜相革.竹醋液復合硅對番茄葉霉病菌室內抑菌效果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4):231-235.
[15] 羅敏,吳良如,高文惠,等.竹醋液抑菌及增效作用的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04,23(2):46-49.
[16] 王文杰.竹醋液促生長及對農藥增效作用和防病效果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7.
[17] 李德廣.氨基酸銅對霜霉病、灰霉病和晚疫病作用及SOD酶的影響[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9.
[18] 馬建義,王品維,廖文莉,等.竹醋液對絡氨銅防治水稻稻曲病和紋枯病的增效作用[J].浙江農業科學,2009(2):370-372.
[19] 王忠躍.銅制劑及在世界上的發展[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1(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