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卿++韋竹立++吳俐瑩++黃京華
摘要 對廣西農作物秸稈處理現狀進行調研發現,區域農作物秸稈資源主要來自甘蔗、桑枝、木薯、香蕉、水稻、玉米等作物;秸稈產出數量和種類因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南寧、崇左、來賓、貴港秸稈產出的種類多和數量大;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對不同秸稈利用模式在廣西應用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建議大力開展多層次利用,提高秸稈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 農作物秸稈;處理現狀;建議;廣西
中圖分類號 S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180-04
Abstract The treatment status of crop straw in Guangxi was investigated,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rop straw resources were mainly from sugarcane,mulberry,cassava,banana,rice,corn,etc.Differences in quantity and variety were found among different regions,the quantity and variety of straw were large in Nanning,Chongzuo,Laibin and Guigang.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different straw utilization patterns in Guangxi was analyzed,and it wa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multi-level utilization,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straw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rop straw;treatment status;suggestion;Guangxi
我國秸稈資源相當豐富,據粗略統計,全國每年可產生農作物秸稈5.7億t左右[1],其中廣西每年產生的農作物秸稈達4 500萬t左右[2]。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寶貴的生物質資源,農作物吸收和轉化的養分形成有機物后,有30%~50%滯留在作物的秸稈(莖、稈、葉、蔓)中,難以直接利用[3]。目前對于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可以分為3類:秸稈還田、工業原料、綜合利用。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業生產產生的農作物秸稈也隨之增多,因而對農作物秸稈的潛力進行探索和發掘,高效合理地利用好農作物秸稈資源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生態意義。
1 廣西農作物秸資源稈調查概況
1.1 調查方法
采用不記名調查問卷,走訪入戶進行調查;在廣西各市縣發放問卷2 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 920份,有效問卷占總數的96%。
1.2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對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廣西農作物秸稈資源種類與分布
通過調研發現,廣西農作物秸稈資源主要來自甘蔗、桑枝、木薯、香蕉、水稻、玉米等作物(圖1)。由圖2可知,甘蔗秸稈主要分布在南寧市、崇左市、柳州市、來賓市個甘蔗主產區;桑枝秸稈主要分布在河池市、南寧市、來賓市、柳州市和貴港市;木薯秸稈主要分布在南寧市、梧州市、貴港市、崇左市、欽州市和玉林市;香蕉秸稈主要分布在欽州市、南寧市、玉林市和百色市;水稻在廣西各個市都有大面積種植,桂林市、玉林市、貴港市和南寧市為水稻秸稈產量較高的地區;玉米秸稈主要分布在百色市、河池市、南寧市、來賓市、貴港市和崇左市[4]。從分布地區來看,廣西農作物秸稈主要分布于南寧市、柳州市、河池市、百色市、欽州市、貴港市、桂林市、來賓市和玉林市,這些地區稻稈產量占廣西稻稈總產量的89.80%。其中最高的是南寧市,約占廣西稻稈資源總量的1/5;而桂東地區的梧州市、賀州市以及北部灣區域的北海市、防城港市,稻稈總產量僅占廣西稻稈總量的10.21%[4]。
2.2 廣西農作物秸稈處理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廣西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就地焚燒、還田、喂牲畜、用作家用肥料、漚肥、入沼池、喂魚等。由圖3可知,選擇焚燒處理的農戶最多,占26%;其次是還田和用作家用肥料,分別為21%和20%;也有一部分農戶選擇用農作物秸稈喂養牲畜和漚肥,分別占16%和11%;還有很小一部分農戶用農作物秸稈養魚或者入沼氣池,分別僅占3%和2%。
調查結果顯示,就地焚燒是最常見的處理方式,但就地焚燒并不可取。因為就地焚燒不但污染空氣,破壞農田土壤的理化性質[5],而且秸稈焚燒量與有機質含量、含水量、土壤微生物數量和酶活性之間成顯著負相關[6]。因此,就地焚燒秸稈既會破壞生態環境,又會對秸稈資源造成浪費。調研當中65%的人也認為,焚燒秸稈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秸稈還田是一種可行的方案,因為秸稈腐敗過程中釋放出氮、磷、鉀以及各種微量元素,能夠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通氣、田間持水量和水穩性團粒結構,從而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土地肥力,是良好的有機肥[7]。調研當中86%的人認為秸稈還田有益處;僅有3%的人認為秸稈還田沒有益處,但是還田的方式應該多樣化、合理化。秸稈中富含氮、磷、鉀、鈣、鎂、硅等元素[8],秸稈粉碎還田是良好的綠肥。漚肥是有效腐熟秸稈的處理方式,農作物秸稈與動物糞便一起腐熟后是良好的有機肥,配施無機氮肥能夠改善土壤供氮能力,提高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含量[9]。農作物秸稈入沼氣池技術是指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經微生物厭氧發酵作用生產沼氣的秸稈處理利用技術[10],該項技術能產生高品質清潔能源和有機肥料。目前,秸稈沼氣技術在農村已經得到大面積的推廣。endprint
利用秸稈喂養牲畜自古就是很有效的利用方式,喂養牲畜能夠將滯留在秸稈中無法利用的能量消耗掉,而且秸稈經大型動物過腹還田后依然是良好的有機肥料。如圖4~5所示,廣西農村家庭家畜飼養以養雞、養豬和養牛為主,有59%的農戶用秸稈喂養牲畜。用來喂養牲畜的秸稈中稻草占的比例最大,為61%;其中利用秸稈喂養的家畜主要為牛和羊。但是調查發現,在利用作物秸稈飼養牲畜時農戶也面臨一些問題、存在諸多顧慮,主要包括擔憂作物秸稈會有農藥殘留,認為用秸稈飼養牲畜費時費力,直接用秸稈喂養牲畜難消化,從而造成浪費;一些養豬的農戶坦言,用作物秸稈的效果及性價比遠不如直接用飼料。因此,應設法讓作物秸稈在家畜飼養方面實現飼料化、方便化、安全化,成立專門公司進行集中產業化處理,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這是消除農戶顧慮的一個有效方法。
調查結果顯示,廣西農戶魚類養殖以羅非魚和草魚為主,分別占37%和36%(圖6),利用農作物秸稈喂魚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種秸稈資源利用方式,稻草、玉米稈、甘蔗葉、木薯枝葉都是喂養魚的良好資源。調查結果顯示,用于養魚的農作物秸稈主要也是這上述4種,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1%、26%、20%、14%(圖7)。
2.3 農民對秸稈處理現狀的看法
由圖8可知,大部分農戶認為作物秸稈可以繼續產生效益,也可以粉碎還田作為有機肥,但是之所以選擇以焚燒的方式還田,主要是因為其他方式費工費力、操作繁瑣,秸稈分解周期太長,耕作時會影響播種以及肥效見效慢等多種原因。因此,設法優化作物秸稈還田方式,縮短分解周期,是作物秸稈還田方面亟須解決的問題。
此外,在問卷最后還提供了一個主觀題目,讓農戶提出對作物秸稈處理的一些看法和建議。從收集的數據來看,農戶的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一是成立專門的公司或組織集中高效處理,包括飼料化、基質化、肥料化等多種處理形式;二是政府支持農戶或者集中建設沼氣池,讓作物秸稈再產能;三是很多作物秸稈可以制成編織工藝品,政府可以對農戶進行培訓,讓作物秸稈發揮更大的價值;四是政府統一收購,提高農戶的利用熱情。
除此之外,接受調查的農戶基本都有一個共識,近幾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雖然焚燒秸稈不是首要污染源,但也是加重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設法減少就地焚燒情況的發生、減輕環境污染、多方面利用秸稈,加強這方面知識的研究和宣傳很有必要。
3 國內秸稈處理與利用現狀
為了合理科學地利用秸稈資源,諸多學者一直在探索研究,目前被人們所熟知的處理方式主要有秸稈還田、用作工業原料、綜合利用。近幾年也有學者發現,秸稈覆蓋具有顯著的納雨保墑作用,可有效提高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在馬鈴薯生產中已取得顯著成果[11],可以很好地緩解西北地區干旱少雨的情況;廣西農業科學院在借鑒巴西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把濃度較高的糖蜜酒精發酵液經過適當稀釋定量還田作液肥,并與地膜覆蓋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糖蜜酒精發酵液定量還田技術體系,與常規施肥相比,噴施糖蜜酒精發酵液提高了甘蔗各項指標[12];也有學者提出,將農作物秸稈系統轉化、項目化運作,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13]。通過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國內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方式大致如下。
3.1 秸稈還田
秸稈中富含氮、磷、鉀、鈣、鎂、硅等元素[8],據測算,全部稻稈所含氮、磷、鉀量相當于全國目前化肥用量的1/3左右,是非常可觀的生物肥力資源[6]。秸稈還田后能提高土壤調節水、肥、溫、氣的能力,不僅促進了農作物增產,而且大大改善了糧、果、蔬的品質[3]。目前,秸稈還田的方式主要包括焚燒還田、粉碎還田、高溫堆肥、帶狀覆蓋、過腹還田。
3.1.1 焚燒還田。焚燒還田是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一種還田方式,就地焚燒后秸稈中富含的大量元素可以直接留在農田中,但是秸稈焚燒是浪費了可回收利用的生態資源。因為作物秸稈中含有的氮、磷、硫等元素大部分轉化成顆粒或揮發性物質進入大氣,只留下一些磷素和鉀素,而磷素多呈不溶解狀態,難被作物吸收,這樣導致營養元素損失嚴重;焚燒之后,作物稻稈中的有機質全部損失,不利于土壤培肥[5];此外,焚燒產生的高溫會嚴重影響土壤中水分和各種酶的含量,加劇土壤板結[6]。
3.1.2 粉碎還田。秸稈粉碎后翻耕,使秸稈埋在地下,經腐熟后可成為有機肥,但作物秸稈的主要構成部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未經處理的秸稈降解周期長,還田后秸稈中的養分不能作為當季作物的基肥吸收,延長了秸稈腐解的時間,不利于各種養分的循環利用[14]。
3.1.3 高溫堆肥還田。高溫堆肥是指將秸稈粉碎后淋水堆壓,產生高溫以促進纖維素降解的生物轉化過程[1];秸稈經高溫堆肥后還田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有機質含量;高溫堆肥時輔以禽畜糞便或生物菌肥等,可以加速秸稈的分解腐化、提高效率;在堆肥的同時加入適量的殺蟲劑,還可以有效殺滅隱藏于秸稈內的多種地下害蟲[1]。
3.1.4 帶狀覆蓋。甘肅農業大學柴守璽團隊創建了玉米秸稈帶狀覆蓋栽培技術,該技術分秸稈覆蓋帶和種植帶,兩帶相間排列,利用秸稈局部覆蓋達到抗旱保墑的目的[11]。試驗結果表明,玉米秸稈帶狀覆蓋技術緩解了傳統秸稈覆蓋技術前期降溫效應,同時兼顧了蓄水保墑,干旱年份發揮的作用尤為顯著;該技術在西北地區冬小麥和馬鈴薯的生產上效果十分明顯。
3.1.5 過腹還田。過腹還田是指秸稈經過適當處理,以飼料方式經過大牲畜消化降解,再以糞肥方式還入田中[1]。廣西地形復雜多樣,不適合大型機械耕作,而大型牲畜數量又眾多,因而過腹還田是秸稈利用的重要方式。秸稈在牲畜腸胃中經各種體內酶及微生物的降解,大分子碳氮化合物變為小分子,不能作為營養被吸收的剩余物質以糞便形式排出,含氮量較大,微生物數量也大,還田的增產效果明顯,特別是在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質方面有著化學肥料所達不到的效果[1]。endprint
3.2 用作工農業原料
作物秸稈能產生熱量,其熱值可以達到標準煤熱值的1/2。經過測定,秸稈的熱值為15 000 kJ/kg[8]。其用作工業原料的方式主要有秸稈能源化、秸稈材料化、秸稈飼料化、秸稈基料化、制成具有改良土壤作用的生物質炭。
3.2.1 能源化。據測定,1 hm2玉米秸稈可產熱能1.26×107 kJ,相當于3.8 t煤產生的熱量,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美國等國家已研制成螺旋式秸稈成型機械,可以將秸稈轉化為固態、液態、汽態燃料,將秸稈進行氣化以及轉化為酒精燃料等是秸稈利用的新方式[1]。另外,經微生物厭氧發酵作用生產沼氣的秸稈處理利用技術能生產高品質清潔能源和有機肥料。目前,秸稈生產沼氣技術在農村已經得到大面積推廣。
3.2.2 材料化。秸稈纖維素含量高,是傳統的造紙原料[1,3],秸稈還可用于制作裝飾板材和一次成型家具,具有強度高、無污染、美觀大方及價格低廉等特點[3];秸稈中含有的大量的纖維素,纖維素與蛋白質、殼聚糖、淀粉等天然高分子通過機械共混、熔融共混或溶液共混后,可以產生具有較佳生物降解性能的材料[15],其在工業、農業、建筑業等眾多領域有望替代塑料制品,在使秸稈變廢為寶的同時又能解決傳統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問題。
3.2.3 飼料化。作物秸稈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有機酸、醇類、脂類及無機礦物質等[1]。秸稈氨化經處理后,可提高適口性和營養價值,且牲畜食用后消化率比食用普通秸稈飼料增加20%左右,是發展畜牧業的優良材料。農作物秸稈作為飼料利用后,其副產品糞便又是過腹還田的優良有機肥料。2014年,廣西飼料化秸稈利用總量達320萬t,約占年秸稈總產量的7.2%[2]。青貯是利用微生物的乳酸菌發酵作用,達到長期保存青綠多汁飼料營養特性的一種方法。青貯飼料是保證我國北方畜牧養殖業一年四季青綠飼料的均衡供給的重要途徑[16],該技術在冬季北方地區發揮的作用更強大。
3.2.4 基料化。農作物的秸稈含有食用菌生長所需要的碳、氮以及礦物質等各種營養成分,通過機械將秸稈粉碎可以作為培養食用菌的基料。此項技術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可用于生產平菇、金針菇、白木耳、黑木耳、猴菇菌、靈芝等20多個品種[10]。食用菌收獲以后,菌袋內秸稈所含的多種營養物質經過微生物種群降解為低分子物質,仍是還田的絕佳有機肥。
3.2.5 制成生物質炭。生物質炭是由富含碳的生物質在無氧或缺氧條件下經過高溫裂解生成的一種具有高度芳香化、富含碳素的多孔固體顆粒物質,生物質炭的田間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從而提高作物產量、增加土壤碳庫并減少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17]。有科學研究表明,生物質炭的土壤施用可能是唯一通過施入穩定性碳改變生態系統土壤碳庫自然平衡,從而大幅提高土壤碳庫容量的技術方式[18]。因此,將農作物秸稈制成生物質炭,不僅可以提高土壤碳庫容量,而且對于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大意義。
3.3 綜合利用
3.3.1 應用于防沙工程。沙坡頭以治沙出名,張寶善、袁偉等寧夏老一代治沙人,根據騰格里沙漠的特殊環境,創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在沙漠鐵路兩側用草方格治沙技術成功阻擋住風沙,保障了鐵路的安全[19]。用秸稈編織的草方格能夠增加沙漠表面的粗糙度,從而消減風力、阻止流沙移動、截流雨水,起到防風固沙的良好功效[20];而且用于防沙的草格經自然風化后又回歸大漠,成為有機肥源。
3.3.2 應用于工藝品制作。把秸稈綜合利用與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相結合,加工成附加值較高的工藝品,可提高秸稈的利用水平,變資源優勢為農民增收的經濟優勢。稻田平均能產稻草7 500 kg/hm2,成捆出售價格在900元/hm2以內;然而這些稻草經過手工編織變成工藝品后,可產出效益4.5萬元/hm2,價值翻了50倍[21]。
4 廣西農作物秸稈處理與利用建議
廣西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種類多樣,因而利用方式不能固定,應該多樣化、多種模式、多層次交替綜合應用。本文認為,作物秸稈處理應將還田作為其處理的最終落腳點,從而提高土壤有機質、營養元素含量以及土壤碳庫容量,實現對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具體模式如圖9所示。
5 結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的產量很大,因而合理、科學地利用秸稈資源,既可以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又可發揮重要的生態效益。秸稈的利用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應多模式、多層次利用,模式化、規范化、體系化利用秸稈需要逐步探索。政府部門也應綜合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出臺秸稈模式化應用的相關政策,提倡項目化運作,讓農民獲得更大利潤;提高秸稈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利國利民。
6 參考文獻
[1] 單明玉,施曉婷,高雯婷,等.江蘇省秸稈回收與利用探析:以泰州市為例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5(9):81-82.
[2] 田國成,孫路,施明新,等.小麥秸稈焚燒對土壤有機質積累和微生物活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5,21(4):1081-1087.
[3] 盧文學,藍海恩,楊楷.廣西農作物秸稈資源及綜合利用現狀分析[J].現代國企研究,2015(14):144.
[4] 王穎,趙言文,丁美,等.江蘇省秸稈資源利用現狀及多層次利用模式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10(4):393-396.
[5] 李秋菊.廣西秸稈綜合利用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3.
[6] 陳亮.焚燒秸稈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數量及理化性質的影響[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3.
[7] 羅晶,解玉紅,李思蓓,等.秸稈資源的開發及利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1):6415-6418.endprint
[8] 趙榮,王正亮.對于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其利用現狀研究[J].農業問題研究,2014(8):283.
[9] 高海娟,柴鳳久,劉澤東,等.秸稈利用技術的介紹[J].養殖技術顧問,2011(10):54.
[10] 曹穩根,高貴珍,方雪梅,等.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其利用現狀[J].宿州學院學報,2007(6):110-112.
[11] 韓凡香,常磊,柴守璽,等.半干旱雨養區秸稈帶狀覆蓋種植對土壤水分及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6,24(7):874-882.
[12] 楊麗濤,莫鳳連,朱秋珍,等.糖蜜酒精發酵液對甘蔗生長的效應[J].南方農業學報,2012,43(1):18-21.
[13] 曾君,陳坤,黃國海,等.農作物秸稈處理項目化運作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12-213.
[14] 杜璇.粉碎秸稈還田用量對土壤主要物理化學性狀和作物生長的影響[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15] 張景強,李清春,張奇志,等.香蕉秸稈資源的工業化利用[J].廣州化工,2013,41(11):18-21.
[16] 張勝國.科學青貯飼料的方法與應用[J].甘肅畜牧獸醫,2015,45(5):75-76.
[17] 潘根興,張阿鳳,鄒建文,等.農業廢棄物生物黑炭轉化還田作為低碳農業途徑的探討[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0,26(4):394-400.
[18] SOHI S,LOEZ-CAPEL E,KRULL E,et al.Biochar′s Roles inSoil and Climate Change:A Review to Guide Future Research[R].CSIRO Land and Water Science Report 05/09,2009:64.
[19] 吳宏林.草方格治沙技術起源中衛毋庸置疑[N].寧夏日報,2012-08-08(002).
[20] 甘肅省開啟沙漠治理新技術革命[J].西部大開發,2016(5):56-57.
[21] 廢物循環 變廢為寶 郯城秸稈價值翻了50倍[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7(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