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校區運行模式下的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是新形勢下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公平、客觀、合理、有效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能夠對高職教育素質教育的發展與提高提供支撐。通過兩校區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研究,發現當前評價體系中存在的評價內容單一化、評價模式缺乏動態性、評價過程的差異性不足等問題,進而通過采取量化與泛化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兩校區學生素質教育發展評價平臺,進行素質教育的跟蹤評價,從而提高評價的動態性和差異性。
【關鍵詞】兩校區 素質教育 跟蹤評價
【基金項目】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建與思政研究課題“兩校區運行模式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構建”(項目編號:A-0161-16-004)。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16-02
1.引言
在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各行各業對于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對于承載著高技能人才培養重任的高職院校,隨著自身的發展和擴張,在面對越來越迫切的高素質人才需求,如何從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出發,從而改變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現狀,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多校區運行模式已成為常態,兩校區運行模式下的素質教育現狀值得教育管理者思考。校園文化本是充滿積淀與內涵的載體,高職生在原本薄弱的文化基礎上加之兩校區環境變化的負擔,使得原本處于弱勢的文化氛圍更加弱化,易導致學生思想空虛與急功近利。雖然近些年素質教育投入不斷提高,方法不斷改進,但在兩校區模式中,如何針對以往的素質教育進行跟蹤評價,以改進校區間的教育現狀,是本課題著手研究的重點。素質教育跟蹤評價體系的研究主要針對兩校區運行中差異化的內外部環境來進行,根據校園文化、社會環境、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的差異程度具體分析素質教育跟蹤評價體系的要素,為素質教育模式的改進與提高提供借鑒。
2.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問題
2.1評價內容單一固化
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評價往往陷入常規評價的窠臼,將考試、測評等慣用評價手段套用在素質教育評價體系中。素質教育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評價體系只是面向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的直接復刻,沒有把涉及學生素質教育活動的各種形式納入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評價的簡單化、單一化和形式固化,造成被評價學生無法對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智慧智能素質狀況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從某種層面來講,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自我定位缺失,缺少個性認知,影響個人能力素質的提高,進而影響人才培養效果,使得學生在進入社會外部環境后缺乏認同感和身份感,企業、社會的滿意度隨之降低。
2.2評價模式缺乏動態性
技能型、應用型的知識和能力可以通過短期的、快速的學習和訓練中獲取,比如直接的現場教學活動、短暫的集訓等,但是學生的人文與科學文化素質的獲取與提高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熏陶、鍛煉、吸收、內化才可獲取,并且需要在具體行為活動中綜合體現出來。高職院校學生素質評價針對同一項內容或實踐活動的評價標準與模式由于單一性的缺陷,導致動態性的缺乏,不能對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的素質表現進行合理評價。
當前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評價沒有適應教育發展變化的動態性,忽視了科學文化素質內涵獲取的長期性和持續性,造成當前素質教育評價內容單一、模式固化。單一、固化的評價模式還會對素質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產生反作用,在應試教育與唯技能論的外部環境影響下,不完善、不健全的評價體系難以對富有內涵與積淀的素質教育形式產生行之有效的評價作用。
2.3評價過程差異性不足
隨著高職院校生源結構性的改變,外部招錄環境的競爭,導致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下行,生源質量下降。當前社會外部環境對于職業教育仍然存在的認知上的偏見與歧視,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負面影響較重。從高職院校教育的內部因素來看,高職學生入學后存在較大的心理落差,自我學習動力與認知程度降低,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培養與提高。
鑒于素質教育發展過程的多樣性與自適應性,當前素質教育評價過程沒有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進行差異化的改良,同時缺乏針對性的評價,不能有效的面對不同個性群體進行充分的考核與測評,使得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缺少相應的評價結果支撐,進而不利于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進與提高。
3.構建兩校區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跟蹤評價體系
3.1采用量化與泛化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量化評價是當前高職院校評價體系中廣泛采用的測評模式,它將外在的形式量化成各種標準,能夠為統一的評判和分析提供依據。但是由于量化的事物會存在評價內容的缺失,加上量化標準的過于數理化導致評價體系不能全面適應素質教育的多元化,素質教育評價體系中還要與泛化評價相結合。泛化評價是量化評價的延伸和補充,是高職院校對學生內心成長發展變化的動態把握,由外在的教育活動形式而形成一定的范式,進而內化成為自我的認知與行為方式。將量化與泛化的評價模式有機的結合起來,既避免了定量評價中數量層面的局限性,又排除了泛化評價中主觀的評價傾向,能夠達到激發學生參與素質教育活動的積極性,進而提升職業技能素質與水平。
3.2構建兩校區素質教育發展評價平臺,提高評價動態性
通過信息技術的方法,建立高職院校兩校區素質教育發展評價平臺,動態記錄高職生素質教育發展過程,設置三個方面內容:其一,建立“職業素質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承接模塊”,此項內容將兩校區素質教育的評價標準內嵌至平臺體系中,學生將兩校區學習生涯各個階段中的實踐參與、獎勵所得、心得體會、企業體驗等有利于于學生職業素質與技能培養的事件及時真實地記錄下來。其二,建立兩校區外部信息服務模塊,根據兩校區不同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資源,引進不同層次水平的企業、機構參與各個校區招聘、宣傳等服務。其三,建立素質教育信息管理技術模塊,通過發布素質教育發展調查問卷,進行學生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術素質等方面的調查,獲取兩校區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變化、職業傾向等動態變化,為學校優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提供參考依據。
3.3構建兩校區素質教育追蹤評價體系,提高評價差異性
以動態評價模式為依托,建立兩校區素質教育追蹤評價體系,有助于提高評價的差異性,保證素質教育的可行性。通過三個方面構建追蹤評價體系:其一,通過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接受能力的變化對素質教育的培養過程進行追蹤評價。學習狀態的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在兩校區學習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素質能力的不足,及時彌補學習短板,還能讓學生領悟并內化,同時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提高自身職業素質。其二,以教師為素質教育的主導,提高素質教育的水平與能力。通過差異化的教師團隊,充分適配跨校區素質教育任務。在素質教育中以恰當的評語、講授等評價形式激勵并鼓舞學生實現自我突破。其三,吸收并接納各領域、層次的企業為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評價追蹤評價提供數據支持。從校企合作、就業反饋等方面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教育進行分階段、分層次的動態評價。兩校區素質教育追蹤評價體系的構建可以適配學生從校內到校外的環境轉化過程,為學生提早進入素質實踐狀態提供先行依據。
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素質教育的內涵,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必須是高素質、高素養的人力資源,在技術水平不斷更新的時代,素質教育也必須跟上技術教育發展的步伐,從而更好的為科技服務。高職院校在兩校區運行的背景下,需要引入追蹤評價體系來判斷和彌補素質教育的斷層與割裂,通過素質教育評價制度的實施,引入兩校區評價體系,對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開展與落實提供整改動力與依據。
參考文獻:
[1]董寧然.校區流動條件下高職生批判性思維的差異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12):259-260.
[2]周娟.美國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經驗啟示[J].課程教育研究,2013(2):19.
[3]杭國英,武飛,武少俠.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68-74.
作者簡介:
董寧然(1987.3-),男,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和高職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