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103-01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其設計內容應該與課堂教學保持一致,既要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但又要高于課堂教學。在作業設計中,應充分利用作業的形式、內容等不受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等條件限制的優勢,將在課堂上無法充分展現的目標、內容、方式等在作業中體現出來,真正發揮作業豐富課堂內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功效。
一、優化題型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在數學測試中,學生一旦遇到沒有見過的題目完成的正確率就很低;有很多老師講過的問題還在測試中依然出錯,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問題其實出在老師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認真審視一下今天新課改的教材,就會發現教材中的算法學習均在問題情境中出現,也就是學生在學習算法時候就在進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而我們的教學多是把算法學習單列出來,唯算而教,學生只是單一地接受,算法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我們教學應該把題型訓練存在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中,這樣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提升,問題就不會只是孩子見過,而是孩子每天都會看到。
二、控制作業數量,實現優質作業的最大效益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總是在“付出的越多收獲就越大”的誤區中掙扎,孩子們在題海中無暇抬頭,書呆越來越多,甚至有的孩子在偏、難、怪的題型中越走越偏。如果要求學生把作業做得有質量,不僅要考慮作業的內容,還要考慮作業的數量。數量太少,達不到訓練的要求,留的過多學生覺得壓得喘不過氣,沒有頭緒,缺乏信心,最終完成的沒有質量,只是應付。“減負萬里行”成為了現階段教育的一個焦點、熱點,其實要做到“減負萬里行”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作業,用質量減輕數量的壓力,從而為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作業量的減少,又要增加教學效益,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重視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從而孩子的能力得以提升,即使沒有作業孩子的能力依然提高。也要求教師精講多練,聯系既要有基礎知識的訓練,也要有各種題型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拓展。
三、尊重個性差異,落實分層作業的有效操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應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由于不同學生的生理條件、環境影響和受教育的具體情況不同,即使同一年齡段、同一班級的學生也有其個性特點和個體差異。每個學生在學習上都有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傳統的數學作業設計比較注重“一刀切”和“齊步走”,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較少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往往不區分優等生、后進生,一律進行大量的作業練習。這種統一的作業練習由于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個性和內在潛力的充分發展。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重視將數學作業設計變統一為分層,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分檔作業,建立“作業超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自由選擇、完成作業,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
四、創新作業形式,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與實踐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顯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會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偉大感到驕傲,這就是興趣。”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的內容是否新穎、有趣,當學生對某一作業內容的練習活動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們就會積極地思考,大膽地探索,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促進學習。反之,學生對于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會感到乏味。因此,教師要重視將數學作業設計變枯燥為趣味,應盡量避免機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繁瑣的、死記硬背的數學作業,盡量做到讓數學作業題型“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充分調動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究者。美國華盛頓一所大學的圖書館墻上貼有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可能忘記了;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這充分說明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將數學作業的設計變“單一”為“多樣”,既要重視設計書面作業,也要重視設計實踐性作業,加強數學的實踐應用。通過完成數學作業將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作業設計應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面向全體學生,布置書面練習與動手操作相結合、課本作業與實踐性作業相結合、知識性作業與創造性作業相結合,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把作業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的創造熱情,放飛學生的潛能。
作者簡介:
李司忠,男,小學數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