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126-01
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完成這一項任務,必須有一個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兒童心理特征,組織兒童思維活動,積極促進兒童能力的發展,并采取各種教學方法,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看成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并努力將這一前提貫徹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去。
一、激發學生興趣,學習新知識
“興趣是學習的母親”,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的直接動力,也是傳授新知識的有力助手,它能使學生在興趣中求得新知識,在興趣中培養能力。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博士說:“天才的秘密在于強烈的興趣和愛好,從而產生無限的熱忱,這是一個人勤奮的來源,興趣與智力又是相輔相成的,有興趣才能積極投入到相應的活動中,促使在活動中智力的發展”。
1.直觀演示,激發興趣
低年級兒童生活經驗少,抽象思維能力差。要在頭腦中建立一種新的概念是不容易的,更需要通過實物、課件、模型等教具的使用,多次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反復訓練,借助兒童熟悉的事物引進新知識。正如林崇德博士說“一般地說初入學的兒童思維主要依靠表現或形象來調節”。這樣比較生動、鮮明、具體、形象,可以引起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如我在教23-8=□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時,先引導學生看個位3減8夠減不?學生發現個位3減不夠減?這個問題,我沒有馬上給學生講,而是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十根一捆的小棒拿出2捆零3根,自己動手擺。接著讓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擺法。然后讓學生打開書觀察圖,看自己擺的方法和書上的方法是否一樣。這時學生的興趣就更高了,一邊看一邊想,思考著和自己擺法是否一樣。
學生借助直觀教具和圖形能夠說出自己的思維方法,這只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只是給學生剛剛打上算理的烙印。為引導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我又引導學生用擺小棍的方法,說出23-7=16分步式,弄清了這道題的算理后,再往下學習已是水到渠成毫不費力了。
由于這節課利用了直觀教具,同時注意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把直觀教具的運用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學生學習生動、活潑,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找準新舊知識的銜接點,誘發興趣
已有的知識是新知識基礎。根據知識的遷移規律,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找準銜接點,誘發興趣,運用知識遷移建立新的概念。
如學習小括號兩步計算式題。15-(6+2)這道題的銜接點就是由一步過渡到兩步的計算式題。所以我首先讓兩名學生到黑板前算6+2、15-8這兩道一步式題。學生由于一步式題掌握得很好,很快地算出了得數。我把這兩道一步式題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兩步運算式題15-(6+2)。
我讓學生算出這道題的得數,學生紛紛舉手,有一個學生回答“得數是7”。我追問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學生回答6+2=8,15-8=7。通過過渡,學生很快掌握了。
由于正遷移的作用,使學生既看到知識之間的同在聯系,對新知識的學習,又起到了積極作用,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起來輕松愉快。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低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要想培養他們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必須從低年級抓起,要適當地動手,讓他們學著自己走路,使學生由被動認識轉化為積極地自覺理解,從而進一步從根本上提高“學”的質量?!笆谌艘贼~,只供一餐三需,教人以漁,將終生受用無窮”。為此從一年級,我就開始培養學生自己看書。
看書形式有多種,無論是先看書后理解,還是先理解后看書??傊磿皇菬o目的地看,也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引導學生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然后讓學生講自己看懂的知識和發現問題。這樣就改變了過去教師一言堂的舊教學方法,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低年級教科書的特點是圖形比較多。有的教學內容,書上的圖學生不容易看懂的,我就先不讓學生打開書而是借助一些課件、教具等實物幫助理解后,再打開書讓學生看圖。這樣學生不但看懂了圖,而且加深了對題意的理解。如在講兩位數減一位數減法時,我就是通過擺小棒,啟發對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有了一點認識,然后再讓學生打開書看圖所示的思維方法,就容易的多了。
如果書上的圖很容易看懂和理解,我就先讓學生打開書看圖,提出看書的要求。學生按要求把看懂的地方講給大家聽,然后啟發學生歸納法則。
學生學會了看書、講題,弄清算理,歸納法則,老師只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學懂了書本上的知識,發現問題積極討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了能力的培養。
當然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有一些知識是不能自學的,必須通過老師的點撥或講解才能達到獲取知識的目的。
三、興趣與能力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質量的前提
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盡量做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每一個四十分鐘,這就需要既考慮如何教的方法,又要考慮學生如何學得快的問題,在40分鐘時間內獲得最佳效益。因此,教師的講解要簡明扼要,恰到好處,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把知識講得既要少,又要精,還要活,做到這幾點是不容易的,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備課,吃透教材,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生通過看書或討論會計算的就不講,省出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從中多發現問題,對解決問題。講,也要少講,講要帶有啟發性,講在問題的本質上。
如“兩位數加一位數”例1:34+2這一題,學生通過看圖討論會計算了。這時老師啟發學生為什么先要算4+2。這就是此題的關鍵處抓住了,模擬關鍵解決了,這節課重點也就突破了。例2就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獨立去做。每節課當堂教學任務完成,學生當堂理解,當堂消化,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增長了課外知識,使學生寓學于樂之中,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向四十分鐘要質量的目的。
培養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中的一個新趨勢。在小學抓自學能力的培養就是抓住了培養能力的關鍵,就能帶動其它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的探究和學習。提高了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才能使低年級的數學質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