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梅+陳發明
摘 要:關于生命,古今中外的文學家思想家都進行過不朽的探索,這也是人類終其一生所需要思索的哲學命題。而生命教育在我們的中學教育這一環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文中,筆者將對選自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的《我為什么而活著》和《紫藤蘿瀑布》通過詳細分析作出比較研究。
關鍵詞:生命、價值、教育
“不朽是種無聊的玩意兒,生命也鮮有樂趣。糟糕的是,死亡非常可怖,似乎你也為此打不定主意是否主動讓自己去見鬼:你還要活很久,要在這個被稱為生的墓地上久久行走,而兩側,新的十字架在無休止生長。”古今中外關于生命的文章作品有很多,在現今提倡“生命教育”的時代,中學教育板塊的“生命”主題文本就不可或缺。在最新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有大量涵蓋生命主題的課文。
在經過仔細研讀之后,現將其分為兩類:抒情哲理性散文以及托物言志類敘事性散文。具體歸類如下。
抒情哲理性散文:八年級上冊的散文兩篇《永久的生命》和《我為什么而活著》、九年級下冊的《談生命》。
托物言志類敘事性散文:七年級下冊的《紫藤蘿瀑布》和《一顆小桃樹》、九年級下冊的《熱愛生命》。
此處我在兩個類別中分別選取《我為什么而活著》和《紫藤蘿瀑布》為代表進行細致研究與賞析。接下來,我就這兩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與創作手法的異同作出分析比較。
一、文章風格特點的不同(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蕭伯納說:“風格就是自然而然出現在我的句子里的一種旋律。假如作家盡其所能,準確、有效地把他的話說出來,他自然就有了風格”。在羅素的行文中我們能夠明確感知到文章的條理邏輯,同時觀點明白清晰。而宗璞的字里行間,充斥著女性的婉約朦朧。之所以會有這種差異,筆者認為,跟時代背景和創作者本人的寫作特點有很大關系。
(一) “知人”
《我為什么而活著》是《羅素自傳》的序言,作者伯特蘭.羅素。他是當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哲學、數學、倫理、文學、宗教和社會學等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樹,尤以哲學和數學為最。通過以上粗略的陳述,我們就可以大致明白為什么在探討極具哲理性的“生命主題”“我為什么而活著”時,羅素能夠羅列出響亮的三個原因,同時在這三個主要原因下他還能夠羅列出具體的分述性理由加以佐證。這種能夠明晰羅列并逐一映證的抒情方法恐怕也只能是這個身份特殊的“數學家”兼“哲學家”才能寫出來。
回過頭看當代作家宗璞,在《紫藤蘿瀑布》一文中,她先是“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然后再是賞花——憶花——悟花,在“賞花”的過程中,更是從細小的“花朵”欣賞至“花瀑”,在這細致而精巧的賞花之后,才委婉而含蓄地提出了關于生命的感慨:“它帶走了這些時壓在我心上的關于生死的疑惑,關于疾病的苦楚。我沉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通篇都是具有女性細膩婉曲的賞花之語,再插入一小段需細細揣摩的“生命之語”。她以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建立起優美溫婉的語言風格,生命感悟在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細節中緩緩展開。與之前的哲學家與數學家羅素的敘述方式大相徑庭。
(二) “論世”
再講其時代背景,《我為什么而活著》是《羅素自傳》的序言,而《羅素自傳》當中寫的是記述了羅素在1914年到1944年間的生活經歷,其中包括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和平主義立場、作者的第二次婚姻、對蘇聯的態度、在中國的經歷等。他一生都在熱忱的為公眾的良知辯護。“對人類苦難的同情”使他堅決反對導致人類災難的戰爭1961年,因反戰靜坐示威,89歲的羅素與他的妻子被判兩個月監禁。正是由于這種為全人類爭取權益的偉大存在,有這樣開闊的視野和宏大的胸襟,因而行文風格才會顯得如此大氣和具有高度理性,層次分明,既充滿理性的力量,又飽含巨大的激情。
而宗璞,“她是一株冰清玉潔的蘭花,有幸在遠離貧困與骯臟的凈土中發芽,成長。她的生活環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學府和高等學術研究機構,由于自小在和諧淳厚文雅的學術氣氛中得到熏陶。”《這方園地中的馮家山水》①是這樣來形容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園情結的。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總有一種綿密的文人氣息。宗璞筆下的戰爭沒有刀光劍影,卻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創痕,并無羅素的大氣羅列風格。
《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為文化大革命之后,才經歷過十年浩劫。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撥亂反正后,神州大地重又勃發生機。聯系這樣的歷史背景,就會明白,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征,也正是作者心態變化的象征。正是由于這種背景,作者只是在大篇的寫花文段中穿插少量需要仔細品味的生命感悟,處于傷痛恢復期的文人在表述上表現得含蓄而朦朧,全然沒有羅素的表達直接而敞亮。
二、對于生命的理解與追求不同
在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一文中,羅素給出自己“活著”所追求的存在價值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的不可遏制的同情”。
“我尋求愛情,最后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詩人們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縮影。”對于愛情的追求,是羅素一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結過四次婚,卻不幸三度離異。“在我所愛的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們,我的心將偏狹得多”。他反對男尊女卑、反對禁欲主義、對同性戀持寬容態度,他也享受著愛情給他帶來的狂喜。
關于羅素對于知識的渴求,筆者在這里也就不多贅述。
再說同情心。羅素生活在貴族之家,他的祖父曾兩度出任首相,以他豐厚的家底,他完全可以沉浸自己的幸福王國里的書籍、愛情里。但是卻正是因為作者身上有這樣一份可貴的同情心,他才出于世為了全人類抗爭,體現出以為擁有偉大人格的“大寫的人”身上的良知。
我們再來看宗璞《紫藤蘿瀑布》②表達出一種怎樣的追求。《紫藤蘿瀑布》思想內容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那"文化大革命"中,豈止花兒伶仃,好人也要"掛在樹梢,察言觀色"。今日可好,撥亂反正。你看,那紫藤蘿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不斷地流著,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這是作者的心在歡笑,這是全國人民的心在歡笑啊!
第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人們要汲取歷史的經驗,鼓起生命的風帆,并將這種個人的努力,融入千萬人的群體奮斗中,才能組成"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至此,紫藤蘿已不再是純自然生物,而是一個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時代更替,象征精神涅槃,象征心靈之花的重放。作者對紫藤蘿瀑布的禮贊,是她對生命活力的呼喚,是身心遭劫后尋求感奮勃興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歷史滄桑中解脫重負的心靈搏動。③
最后,筆者總結到,在羅素的文章中,簡潔的句子結構,清晰的層次脈絡,適當的停頓和插入,既充滿對人生,愛情,知識,人類的苦難,活著的價值等的理性思考,同時又流露著作的真情實感和激情傾述,是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而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則是傷痕文學的典雅代表,在時代傷痛后,能夠重新尋找到生命的真諦和意義所在,讓人得意獨特而豐滿的享受。關于生命的意義,全人類都在無止境的探索中。羅素和宗璞的這兩篇文章,給了我們中學生一個很好的啟蒙與開端,甚至可以說是我們大部分人可以借鑒其進行自我生命意義思索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羅素.《我為什么而活著》.羅素自傳(第一卷)[M].胡作玄,趙慧琪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 《福建文學》.《紫藤蘿瀑布》.1982.7
注:
① 《這方園地中的馮家山水》,《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
② 《紫藤蘿瀑布》.選自《福建文學》.1982.7.
③ 《名作欣賞》1992.5,有刪節原作者:徐家昌,淺淡《紫藤蘿瀑布》的語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