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曉曦
摘 要:社會教育作為全民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是博物館"三大功能"之一,是博物館社會化的主要途徑,而愛國主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云南省博物館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了日常服務、展覽、活動、宣傳的方方面面,不斷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職能,努力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添磚加瓦。
關鍵詞:云南省博物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千秋大業。”
云南省博物館始建于1951年,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承擔著云南省文物保護、收藏、研究以及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文化職能。新館于2015年5月18日正式落成對外開放,被列為云南省十二五建設的重大標志性文化設施之一。截止目前共收藏文物22萬余件,固定陳設展覽六個。2009年云南省博物館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云南省博物館認真貫徹執行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多年以來,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公眾教育的核心,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上下功夫求實效,努力把教育基地建設成廣大群眾培養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尤其是青少年學習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課堂。云南省博物館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廣大民眾的教育作用,具體措施有幾下幾點:
一、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舒適的參觀體驗,營造良好的教育基地氛圍
云南省博物館抓住新館建設的難得機遇,配備優質的基礎設施:展廳內安裝有中央空調,冬暖夏涼;先進的導覽設備為觀眾提供最方便快捷實惠的導覽服務;設施完備的影視廳、報告廳,不定期舉辦免費的講座、沙龍和影視欣賞活動;為哺乳期婦女準備貼心的母嬰室,保護其隱私安全;免費為觀眾提供飲用水、導覽宣傳折頁、針線包等,并有大件寄存和輪椅、嬰幼兒推車、雨傘等便民設施免費租用的服務,在大廳還配有 ATM自動取款機。云南省博物館設置了問詢處和游客中心,全天候有工作人員為觀眾提供熱情、專業、周到的服務,并安排專人負責定期收集觀眾意見,進行問卷調查,向上反饋觀眾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服務質量。觀眾來到云南省博物館,可以專心享受展覽,接受展覽傳遞的歷史知識和精神文化內涵,不被其他外在因素打擾,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和推廣。
二、豐富陳列展覽的內容,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優質素材
云南省博物館六大固定陳列《遠古云南》、《文明之光》、《南中稱雄》、《妙香佛國》、《開疆戍邊》、《風云百年》,完整系統地展示了云南自然歷史、人類進化、新石器時代、古滇國青銅文明、南詔大理國、元明清時期直至近現代云南的歷史文化進程,是館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場所。但除了固定陳列之外,自新館開館以來,云南省博物館還舉辦臨時展覽近30個。幾乎所有這些展覽都利用了文字資料、圖片、圖表和實物以及視頻、歷史遺跡復原等多種類型的陳展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合理借助了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突出文物特點,表現歷史風貌,都注重科學性、趣味性、藝術性及觀賞性的統一,盡可能地適應和滿足不同知識層次觀眾的參觀需求。不少展覽還設置觀眾互動區域,用模擬游戲、創作體驗等方式提高觀眾參與度,促使觀眾在參觀不同主題的展覽過程中就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三、確保講解服務質量,架好溝通文物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直接載體,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切入點,而提供優質的講解服務就是達到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講解是陳列的延伸,具有導覽、信息傳遞、解讀、延伸、互動、教育、啟發、娛樂、宣傳等多重作用,能夠使靜止的文物“活” 起來。優質的講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有物、科學、真實、有趣、全面,在這幾點的基礎上因人施講,準確把握好“說”與“教”,即講解與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講解帶給觀眾的不僅是知識,還有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想教育。云南省博物館認真把關講解員選拔門檻,所有專職講解員是根據觀眾需要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的一批歷史、外語、播音主持等專業的高等人才,經過了館里組織的專業培訓和考核方才上崗。云南省博物館講解詞的設計和編寫經過館內專家驗證,分為領導版、群眾版、專家版、學生版等,根據各個群體年齡層次、心理特點、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特點的差異,講解時長、展品的選擇和內容深度都有所不同。例如針對青少年的講解就控制在1個小時左右,以問答式和啟發式為主,深入淺出,循序漸進,講解的趣味性較高,在講解中有效的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四、開展內容多樣的教育活動,拓寬愛國主義教育內涵
云南省博物館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地位,立足于自身館藏,打造 “展廳參觀+課堂教學”的立體式體驗模式,看、聽、做相結合,力圖講好文物包涵的故事。宣教人員精心設計了“紅色經典”系列活動,在每年的七一、八一、抗日戰爭紀念日、世界反法西斯紀念日等特殊日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策劃了包括《綠色小軍裝》、《聶耳的小提琴》、《戰地指南針》在內的多項教育活動,寓教于樂,讓廣大少年兒童在動手的同時增長了歷史知識。云南省博物館積極擴充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在2017年上半年開設“科普小學堂”系列活動,積極傳播除歷史教育之外的內容。
五、積極利用新媒體資源,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云南省博物館一方面積極利用已有的平臺,比如和較為受歡迎的電視新聞欄目、報紙及微信公眾平臺訂合作協議;完善云南省博物館官方網站界面和功能設置等方式,大力的宣傳和推廣博物館及相關信息,多方位、多角度、高頻率地宣傳和推廣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和展覽,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途徑,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云南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及微博公眾號投入使用,更好地利用手機網絡便捷、及時、高效等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特點,及時發布信息和咨詢,并通過掃描關注送禮品等手段提高關注度。在《神秘非洲——中非珍稀面具展》、《松石間意——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古琴展》等展覽中都運用了二維碼技術給觀眾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實現實體博物館與網上博物館線上線下的互動,拓展和延伸了公眾的學習體驗,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愛國主義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國民教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博物館在加強國民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要樹立先進的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理念,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細節上下足功夫,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與調整,使得從兒童到成年人,不同層次的需求都能夠獲得滿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以培養人民群眾堅定的文化自信為使命;傳播好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學東,美國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的做法及對我國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16年3月;
[2]張曉麗,對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幾點思考[J],絲綢之路,2017年第12期,總第349期;
[3]王洪鵬,對博物館發揮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的幾點思考[J],博物館研究,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