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茗
冬病夏治指的是在夏季針對性地治療易在冬季發生或者加重的疾病,以提高自身機體的免疫能力,達到減輕甚至消除易在冬季發生或者加重的疾病,這便是靈活運用中醫學中“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觀。本文既詳細分析了冬病夏治的相關理論,也探討了該療法在中小學生中的應用。
《黃帝內經》最早有關于“冬病夏治”的相關記載,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擇時施治”,“春夏養陽”等經典中醫理論在臨床上綜合運用的體現。人體在夏季時陽氣較旺,敷貼于穴位可改善由虛寒體質引起的慢性病,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以預防和治療疾病。2016-2017年暑假期間,筆者參加了冬病夏治療法的觀摩和實訓,由此對冬病夏治療法產生了興致,想就此對該療法作更為深入的研究。
1.冬病夏治概述
1.1三伏的來歷
夏至過后便是小暑和大暑,而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便是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點由北移向南半球,地表吸熱速度大于散熱速度,使氣溫升高,地表的熱量逐漸達到峰值。古人根據“五行相克學說”認為夏日屬火,庚屬金,而火能克金,故在庚日金必伏。《漢書?郊祀志注》中記載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其中的“伏”即指藏陰氣于炙熱之中。古人根據農歷氣候規律規定三伏——每年夏至之后夏至之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則為末伏。因庚屬金,與五行中的肺相配,故其成為驅散體內所伏寒邪的最佳時期。
1.2冬病夏治的歷史淵源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即指春夏季節萬物生長、陽氣升發,故適宜養生養長以陽,而秋冬時期則是萬物閉藏、陰氣漸長,故適宜養收養藏以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其中“治未病”的預防治療觀及“春夏養陽”的養生法則被視為冬病夏療法的起源。
追溯冬病夏療法的起源時,不難發現我國歷代文獻中都具有相關記載,并在各個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得到了運用。例如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提到“增損腎瀝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人參、白術、蒼術、生姜之類,以順化成之氣”,認為夏季適宜用甘苦辛溫之藥;明代《本草乘雅半偈》中提到“金曰從革,從革作辛。姜以辛勝,稟庚辛之味獨專。新秋前后,三庚曰三伏,正所以緩火刑也”,提出姜的辛可用于冬病夏治療法,為該療法奠定理論基礎;清代《張氏醫通》記載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凈末一兩,延胡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姜汁調涂肺俞、膏肓、百勞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特別提出了藥物敷貼的藥方組成、穴位選定、貼敷時間、相應適應癥等重要影響因素,是我國最早將古代天灸與三伏天治療相結合的最早的一篇重要文獻,也是現代冬病夏貼敷治療法的始源。唐代至清代期間,有很多關于三伏天治療的記載,但是都未形成完整的學說體系。現代的冬病夏治療法是從唐代至清代,有關三伏天治療疾病的記載頗多,然而學說體系并未形成。現代冬病夏治療法是“治未病”的預防治療觀、“春夏養陽”的養生法則、古代三伏天治病的綜合的保健方法。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彭冬青等最早提出冬病夏治的學說體系并且研制出冬病夏治消喘膏,成為現代冬病夏治療法的代表,
2.冬病夏治療法在中小學生中的應用
當代中小學生群體中一些冬病患者,體質偏虛寒,加上冬季寒冷,兩寒夾擊,幾乎無解凍的可能。因此在冬天難以治療寒癥,就如同在雨天曬干衣服。但在盛夏,驕陽似火,心火正盛,寒氣易積累在膀胱經和關節處,較易趕出體內的寒氣。但是如果體內陽氣較弱,內無推動力,很容易錯過排寒時機。大多數中小學生體質陽氣不足,夏季愛喝去暑飲料,例如冰鎮啤酒、水果冰、涼茶等。再加上整日待在空調房中,舊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氣容易在體內沉積,一旦身體某些部位被寒氣侵襲,便會容易氣血淤阻,即“寒凝血滯”。如果寒氣累計在關節處,就會引起關節疼痛,若停留在臟腑,就會引起臟腑處產生腫瘤,若停留在經絡處,就會導致經絡堵塞,氣血不暢,不僅會四肢不溫,還常常伴有手腳發麻的癥狀出現。因此如果不在夏季將體內積寒去除干凈,等到秋日一到,外寒加重,此時體內外寒氣交加,難以痊愈。
對于女生而言,宮寒也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即使是夏季也未能減輕。其實夏季正適合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適宜一舉解決宮寒問題,不只有這個問題,其他的寒性疾病也能得到有效的緩解和治療。其實這便也是中醫“冬病夏治”的治療思路的體現。總結多年經驗后得出的這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為人們的日常飲食提出很多合適的建議:少吃涼寒食物、積極參加鍛煉、注意避寒保暖,可自我按摩穴位等。
3.總結
冬病夏治是一種常用的中醫療法。倘若中小學生由中醫了解歷史,由語文知曉中醫,由生物走近中醫,由哲學感悟中醫,在思想上認同中醫,廣泛普及中醫知識教育,拉近人與中醫的距離,消除對中醫在感情和認知上的藩籬。中醫應該是心無旁騖地加強自身建設,努力向發揚國粹、廣大中醫的目標靠攏,而不必在意部分人的批判和挑剔、不必疲于自我辯護,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人民的身心健康獻出綿薄之力,這才是一門成熟學科應具備的,我輩當以為振興中醫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彭冬青,王寅,田從豁.冬病夏治學術淵源與文獻考證[J].北京中醫藥,2011,30(2):118-120
[2]中國針灸學會.“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臨床應用指導意見(草案)[J].中國針灸,2009,29(7):541-542.
[3]俞建輝.冬病夏治隔姜灸治凍瘡[J].中國針灸,2011,31(12):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