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夏季全國的平均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且我國的生豬養殖區也靠近熱帶和亞熱帶,而母豬的適宜溫度一般在13-20℃,加上母豬的汗腺不發達,不能通過出汗來降低體溫。因此在夏季,母豬容易受到熱應激的侵害導致生產性能大幅下降。熱應激導致母豬采食量下降50﹪,失重增加,泌乳量減少,使仔豬生長率降低20-25﹪;熱應激導致有些母豬體溫、血壓升高,呼吸加快,與分娩應激相墊加,甚至造成死亡,給養豬生產帶來巨大損失。
熱應激的概念及基本表現 熱應激通常是指在環境溫度超過動物適溫區上限時,體內產熱與散熱失衡導致的一系列生理與行為機能上的負面表現。發生熱應激程度與環境溫度、濕度有關,也與動物的易感程度有關。母豬在環境溫度達26℃是即受到熱應激影響。氣溫在30-32℃時,其直腸溫度開始升高。在相對濕度超過65﹪的35℃環境中,豬就不能長時間耐受。氣溫達到40℃時,即使相對濕度很低,豬都不能耐受。直腸溫度41℃是豬的致死臨界點,容易虛脫。豬對高溫的主要調節方式是喘息。如長時間處于高溫高濕環境,就可能導致熱射病,精神沉郁,站立不穩;體溫高致42-45℃,遍體通紅,呼吸急迫,張口喘氣,口吐白沫,尖叫倒地,痙攣而死。哺乳母豬遭受30℃以上高溫即會做出適應性反映;增加散熱﹝心率加快-血管舒張-血液流向體表-上呼吸道和腹肌血量增加-出現熱喘息﹞-減少產熱-降低采食量。試驗總結表明;當環境溫度從16℃起每上升1℃,母豬少采食2.4兆焦消化能,相當于170g配合飼料,依此推算,泌乳母豬在33℃高溫下的采食量比16℃時減少2.89㎏,日泌乳量減少2.04㎏,必然導致仔豬增重降低。
熱應激對母豬的影響,具體表現在﹕1,采食量下降,獲取能量和營養物質不足,體能儲備減少,體質下降。而分娩是一個高耗能的過程,體能不足必然導致產程延長,滯產,難產,胎衣滯留等,嚴重影響仔豬成活率和母豬淘汰率。2,熱應激擾亂了母豬正常的生理活動,導致內分泌紊亂,在發情、配種、妊娠、分娩各環節容易出現異常情況,影響生產性能。3,長時間熱應激會造成母豬高水平糖皮質激素性的免疫抑制,引起機體體質和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熱應激預防措施;
通風降溫,調節飼料配方,添加抗應激藥物,增加飲水及飼喂調控措施,可大大減輕熱應激對母豬的負面影響。
1.有條件的豬場在欄舍設計階段,既要考慮冬天的保暖,也要考慮夏天的通風降溫。要求高度在2.5m以上,瓦面下應鑲嵌有保溫隔熱材料。欄舍間距在3m以上,欄舍間可種植高大喬木,減少陽光直射。地面種植草坪,可有效降低環境溫度,減少熱幅射。
2.機械降溫。室內安裝水簾、風機,屋頂裝灑水噴頭,類似人工降雨,有驅暑降溫的效果。
3.提供充足衛生的飲水。采食量與飲水量之比一般是1﹕3-4,一頭母豬一天的飲水量在12-40升,飲水不足會影響采食量。
4.降低密度,通風換氣,改變飼喂時間。一般選擇氣溫較低的時間段飼喂,如早晨可提早一點,傍晚可推后一點。
5.改變飼料配方和料型。適當降低蛋白質含量,增加脂肪和淀粉含量,可減少熱增耗。濕拌料可改善適口性,提高采食量。
6.飼喂青綠多汁飼料。間隔性的在飼料中添加清熱解毒中藥、電解多維、小蘇打0.3-0.5%、維生素c等藥物,飼喂青綠多汁飼料,可大大緩解熱應激對母豬的影響。
7.對因、對癥治療。當出現熱射病時,把母豬放置蔭涼通風處,先用濕冷毛巾從頭開始,全身擦拭,有呼吸急迫、心跳加快的癥狀時,可耳靜脈放血,靜注0.9%生理鹽水,肌注安乃近注射液20ml、青霉素400萬單位。
作者簡介:
會昌縣珠蘭獸醫站 劉帶發生
會昌縣畜牧獸醫局 謝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