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業發展迅猛,資源環境與旅游業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實現經濟區旅游業綠色發展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緩解資源與環境壓力的必然選擇。本文從旅游業綠色發展的定義出發,分析了經濟區旅游業現存粗放式發展模式所面臨的困境。同時,從政府層面、企業層面、旅游者層面分析現有發展模式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得出實現經濟區旅游業綠色發展的路徑并不是單一的,而是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面有機結合形成的轉型路徑。
關鍵詞: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業;綠色發展
一.引言
國務院于2009年6月正式批復《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開發區正式成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經濟區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于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戰略要地,范圍包括陜西省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楊凌、商洛(部分區縣)和甘肅省天水所轄行政區域,總面積7. 98萬平方公里。規劃提出,要以西安為中心,加快旅游資源整合,加強精品旅游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加強旅游管理機制創新,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旅游目的地[1]。近年來,學界對于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業發展問題的關注點集中在旅游業總體規劃方面,對該地區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較少涉獵。劉笑明(2010)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經濟區內各個地區旅游業現狀特點,繼而經濟區各地區之間旅游資源存在較大差異,并針對不同地區提出了有差別的發展方案[2]。孫林霞(2012)提出目前經濟區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創新和人才供給不足、市場秩序不規范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策略以推動經濟區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3]。雖然經濟區旅游業仍存在以上諸多傳統問題,但應注意的是旅游業的綠色發展已成為該產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僅僅關注諸如配套設施建設、旅游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因素將無法滿足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環境承載能力己達到或接近上限,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旅游業是典型的資源與環境高度依賴性的產業,無煙產業的桂冠不復存在,特別是近年來旅游業的快速、超速發展,更加劇了對資源與環境的損耗與破壞,從而引發對傳統旅游業發展方式的深刻反思。21世紀的中國是綠色中國,旅游業應當加快向綠色發展,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低碳環保的綠色發展理念,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因此,研究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業的綠色發展問題,探究經濟區旅游業綠色發展實現路徑,關乎該區域旅游業的總體發展質量,同時也是實現該區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旅游業綠色發展的概念界定
1.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的全新發展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綠色發展觀是第二代可持續發展觀,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第一,綠色發展強調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共生性和發展目標的多元化,即三大系統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這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所主張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非常接近。第二,綠色發展的基礎是綠色經濟增長模式。這種增長模式的顯著特征是綠色經濟比重的不斷提高,即以綠色科技、綠色能源和綠色資本帶動的低能耗、適應人類健康、環境友好的相關產業在GDP比重的不斷提高,增長模式強調低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污染排放脫鉤[4]。
2.旅游業的綠色發展
學界對于旅游業的綠色發展概念尚無統一明確的界定,基于以上對綠色發展的概念界定,本文將旅游業的綠色發展界定為:立足環境保護的視角,旅游業的發展應當以對自然資源造成最小破壞為前提謀求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即旅游業的綠色發展是一種以環保為導向的,以保障與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為前提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念。因此,在旅游業的綠色發展過程中,必須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環境,這就使旅游者、旅游場所、旅游經營者和導游在內的旅游各相關方,在綠色發展的全過程中的都要尊重自然、尊重生態、尊重環境,提升環保理念,以不損壞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為基礎,以愛護自然為前提,追求發展的經濟利益。
三.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業現存發展模式的困境
1.旅游資源加速消耗
根據經濟區內各市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5年西安市全年共接待國內游客65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0%;海外游客100.23萬人次,增長19.1%。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30.15億元,增長30.8%。咸陽市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5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2% ;旅游總收入115億元,增長39%,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村46個,接待戶410個,共接待游客550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2.9億元。渭南全年共接待游客2039.29萬人次,同比增長53.5%,其中海外游客18.87萬人,增長25.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6.30億元,增長72.1%。寶雞市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1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其中境外游客20.3萬人次,增長2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2億,增長32%。天水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85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6.03億元,增長24.6%。以上數據表明經濟區旅游業總體發展迅猛,總收入規模增長較快。但粗放式發展仍然是當前經濟區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特征,這種現存的發展模式會為有限的旅游資源帶來嚴重威脅。游客的大量涌入為經濟區旅游資源帶來巨大的消耗,超過生態承載力的風險加劇,世界遺產委員會就曾對經濟區中西安秦始皇陵等景區發出過警告,要求其改正旅游超載問題。粗放式旅游發展以經濟利益和發展速度優先,不考慮旅游環境容量和承載力,沒有核算環境成本和環境價值,這會造成自然和人文景區的逐漸退化和消失。特別是關中—天水經濟區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擁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人文景點占所有旅游資源中的比例較大,不同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特別是古跡一類的旅游資源具有不可修復性,且極易遭到破壞,這就導致經濟區內的旅游資源消耗壓力隨著旅游業規模的擴大而急劇增加。
2.環境污染問題加劇
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近兩年年旅游總收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率。旅游活動的范圍和強度的增長使旅游業的發展超過自然環境承受極限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從而嚴重威脅旅游業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威肋。旅游發展最大的弊端是,旅游開發速度越快,環境污染和破壞就越嚴重。以土壤、植物、動物和水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來衡量旅游發展對環境的加速破壞作用,主要表現為:第一,對土壤的影響。大量的游客進入導致土壤壓實,土壤侵蝕加快,水土流失嚴重,改變土壤的生物組成。第二,對植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植物的踐踏、采摘、刻畫、旅游設施建設的破壞、外來物種的侵入等影響。第三,對動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食用、商品開發、觀賞、打獵等游客干擾行為。第四,對水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水上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設施的建設、岸邊旅游活動等對水環境的破壞[5]。以上幾點是旅游業高速發展,自然環境自愈能力無法完全補償發展所帶來破壞情況下的共性問題,毫無疑問作為旅游業發展速度迅猛的關中—天水經濟區同樣面臨著以上困境。
四.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業現存發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1.政府層面
關中—天水經濟區內的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成為經濟區規劃中的首要目標。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與目標容易導致旅游業發展急功近利。近年來各級政府以GDP作為考核下級政府績效和單位績效的重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并將旅游業成為拉動GDP增長的重要產業和排頭兵。旅游項目立項以投資額、預期稅收、客源市場規模等經濟指標作為主要的指標,環保指標成為擺設,許多項目缺乏科學論證與規劃,項目雷同與重復建設現象突出,既耗費了寶貴的資源,也破壞了生態環境,旅游業發展功利色彩嚴重。
2. 企業層面
由于旅游業的跨地區性,全國乃至全球旅游企業行為都會對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造成影響,目前,面向關中—天水經濟區服務的旅游企業以國內企業為主。我國旅游企業的突出特點是散、小、弱、差,經營管理的焦點在管理人、財、物上,注重企業的投資效益與業績增長,這就導致旅游企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旅游資源,提高經濟效益,發展壯大企業[6]。旅游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缺乏遠見,重視眼前利益,對于旅游企業通過綠色發展帶來的綠色增長、綠色財富、綠色福利等創新的經營理念不重視,忽視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給旅游資源和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3.旅游者層面
旅游者在旅游活動的各個環節(食、住、行、游、購、娛)都會對旅游資源造成消耗。自然環境方面,旅游者造成的垃圾污染、水質污染、噪音污染、空氣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我國許多旅游者環保意識淡薄,對自然環境保護缺乏足夠的重視,他們普遍認為個人的旅游行為不會對環境帶來污染,還有的旅游者認為旅游污染治理是旅游景區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旅游者對人文類旅游資源的破壞最為直接,特別在人文景點較多的關中—天水經濟區內,由于古跡類資源被破壞后的不可再生性,使得該區域內旅游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嚴重影響。
五. 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業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初探
關中—天水經濟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探索區域內旅游業發展模式轉型的實現路徑,促進旅游業的生態化轉型,實現綠色發展。根據現有發展模式的成因,實現地區旅游業綠色發展的路徑應由三部分組成,即政府層面、企業層面、旅游者層面。
1.政府層面
要實現旅游綠色化發展,經濟區內的各地方政府應針對經濟區旅游業制定明確、統一的旅游綠色化發展規劃綱要。各地政府應當整合資源,互相合作研究政策,科學提出綠色旅游的節能減排規劃指標。首先,各級政府應該樹立正確的綠色旅游發展觀。摒棄傳統旅游發展的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加大綠色理念的宣傳教育力度,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綠色旅游發展氛圍,每一個旅游活動的參與者都應樹立自覺的綠色意識。其次,經濟區應建立旅游綠色化示范區,同時在經濟區范圍內建立旅游綠色化發展示范縣,并將建設經驗向整個經濟區推廣。再次,經濟區內各個地方政府應當整合己有規劃,系統謀劃旅游綠色化發展,落實綠色旅游行動,系統打造旅游綠色化示范區。最后,確定政府應當發揮對企業發揮引導、刺激和規制功能。政府通過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利用資金扶持或招商引資、政策補貼、稅收調控等手段發揮規制功能,引導和激勵企業從事對旅游業綠色發展有利的行為。
2.企業層面
旅游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當采取節能降耗措施,包括重視能源綜合利用,利用太陽能、風能、電能、熱能、生物能和有機能等低碳能源;開發低碳建筑,實現高效照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資源配置基礎的前提,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將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處理好。同時,旅游企業應抓住綠色旅游產品暫時稀缺的機遇,開發低碳旅游的新產品,新產品的開發對于旅游業綠色發展有著重要的引導重要作用,新產品必須符合低碳綠色的原則,同時還要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例如,新產品可以是我們常看到的針對綠色生態系統、農業系列以及新能源的體驗式旅游等。
3.旅游者層面
旅游者應當樹立綠色旅游觀,在旅游的過程中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旅游資源特別是人文古跡資源。在旅游活動中堅持“少、輕、簡、行、慢”的綠色旅游方式,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旅游者。旅游者應當堅持綠色旅游方式,從餐飲、住宿、交通等各環節減少旅游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即餐飲方面選擇綠色餐飲和綠色餐具;住宿方面選擇綠色飯店和青年旅館等綠色住宿方式;交通方面選擇節能環保的綠色交通工具出行,倡導徒步、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旅行的綠色出游方式。
參考文獻:
[1].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建設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增長極[N].中國經濟導報,2009-06-27.
[2].劉笑明. “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發展比較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3):142-145.
[3].孫林霞. 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 沿海企業與科技,2011(11):54-56.
[4].胡鞍鋼,周邵杰. 綠色發展: 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1):14-20.
[5].瞿華,夏杰長.積極推進我國旅游業綠色轉型[J].宏觀經濟管理,2011 , (08):35-39.
[6].陶卓民,薛獻偉,管晶晶. 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中國旅游業發展效率特征[J].地理學報,2010(08):1004-1020.
作者簡介:
王林蔚(1994—),女,重慶云陽人,蘭州財經大學2015(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