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對匯率影響國際收支的相關理論進行總結,實證分析階段,分別建立了人民幣匯率對經常項目下貿易收支影響的方程,采用協整分析方法分別研究了各變量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實證結果顯示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動不是影響中國國際收支的最主要因素,通過調整人民幣匯率改善中國國際收支狀況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調整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有可能導致輸入型通貨膨脹.因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是當前改善國際收支的重點。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 國際收支, 外商直接投資
一、引言
根據傳統的國際收支理論,一國的匯率波動會影響它的國際收支狀況,本幣升值會使該國出口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減弱,進口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從而使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經常項目出現逆差。2015年以來 ,我國國際收支出現”一順一逆”的局面.匯率的調整能否改善國際收支平衡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觀點,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人民幣匯率波動在調節國際收支中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匯率對國際收支影響的主要理論
匯率對國際收支影響的主要理論有三種,彈性分析理論,吸收分析理論和貨幣分析法,根據彈性分析理論,本國貨幣貶值能改善貿易收支的前提條件是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即當出口需求價格彈性和進口需求價格彈性之和大于 1 時,本國貨幣貶值改善貿易收支,否則該國的貿易條件將惡化,本幣貶值不僅不能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逆差,還可能使逆差擴大。吸收法的理論基礎是凱恩斯的收入—支出決定理論,這一理論比彈性分析方法更為完善。該理論指出當一國的商品、勞務的產出增加超過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時,該國的國際收支能得到改善,“吸收”一詞指國內居民在商品和勞務上的支出。貨幣法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調整國內貨幣供給調控國內需求,進而調整國際收支的變動。
三、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國際收支影響的實證研究
本文采用出口(X)、進口(M)、貿易收支差額(TB)、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ER)、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外商直接投資(FDI)六個變量來建立計量模型,分別選取這六個變量2013年至今的季度數據進行研究,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我們對這六個變量的數值分別取對數來分析,模型設定如下:
LNXt=α1+β1LNERt+γ1LNGDPt+Ut (1)
LNMt=α2+β2LNERt+γ2LNGDPt+Vt (2)
LNTBt=α3+β3LNERt+γ3LNGDPt+εt (3)
LNFDIt=α4+β4LNERt+γ4LNGDPt+ζt(4)
其中:LNXt—出口;LNMt—進口;LNTBt—貿易收支差額,TB=X-M;LNERt—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LNFDIt—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LNGDPt—中國的經濟增長;Ut、Vt、εt、ζt 為隨機誤差項。
如果各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用最小二乘估計法(OLS)估計的結果則是無偏、一致和有效的。協整分析要求各個變量是平穩的時間序列,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序列 DLNRER、DLNGDP、DLNFDI、DLNM、DLNX、DLNTB 均是平穩的,可以對出口、進口、貿易收支以及外商直接投資方程中的變量進行協整來檢驗各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
采用協整檢驗方法,分析人民幣匯率、中國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項目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
1、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不顯著,人民幣匯率波動不是影響中國出口的主要因素。出口增長拉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經濟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中國的出口。
2、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進口貿易的影響符合傳統國際貿易收支理論,人民幣升值,進口增加;同時中國經濟增長也是導致進口增加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
3、人民幣匯率波動會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但影響不大;中國經濟增長能夠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當中國經濟強勁時,外商直接投資會大量流入,當中國經濟放緩時,會導致外商直接投資流出。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匯率波動會對一國的經常項目產生影響,但是本文的實證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的貿易收支影響不顯著,究其原因除了制度因素以外,造成這一結果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賴投資、出口,內需不足,因此,改善我國的國際收支結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積極調整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在發展對外貿易中,首先應該充分發揮我國豐富的勞動力、廉價的資源環境成本等比較優勢,盡快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對外貿易理論,其次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加工貿易產品技術含量,大力打造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商品,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再次,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對資源的需求少,環境污染小,為人才特別是高端技術人才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就業潛力,轉變我國外貿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具有重要意義。
2.努力擴大消費內需,使投資與消費比例趨于合理
首先需要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當前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長期慢于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只有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擴大居民消費水平。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使居民收入提高與經濟增長同步;制定最低工資標準;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中等收入群體購買力;建立和完善個人所得稅的退稅機制,使稅收返還成為重要的財政激勵手段。進一步改善投資結構,把投資的重點引導到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生態平衡等方面上來,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可持續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提升制造業,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行業投資增長。
3. 密切關注輸入型通貨膨脹,穩健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我國實行較為嚴格的外匯管理制度,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尚未充分開放,但國際熱錢仍然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國內市場,成為助推我國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在人民幣沒有完全可兌換、以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為了降低和防范輸入型通貨膨脹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從根本上講要穩健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允許資本金融項目自由兌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緩解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
參考文獻:
[1]戴世宏.人民幣匯率與中日貿易收支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6(6).
[2]陳平,熊欣.進出口匯率波動影響———中國出口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 究,2002(6).
[3]曹遠征.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J].國際金融,2012(1):6—11.
作者簡介:
閆偉 ,女,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