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 要: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因歷史背景、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異,加之改革開放初期實施的"不均衡發展"戰略,使得各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金融機構、市場化程度以及對外開放度等很多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客觀上造成了貨幣政策效果的區域差異,加劇了區域經濟金融發展的差異的矛盾,從而造成金融資源配置嚴重失衡,進而阻礙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拉大了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因此,針對造成貨幣政策效果的區域差異的因素采取措施,對于縮小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貨幣政策 區域差異 政策建議
1.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四期疊加”的特殊時期,在經歷了快速經濟增長之后,發展速度放緩,人口老齡化,產能過剩,傳統產業部門和房地產經濟的衰退等情形下,經濟下行壓力日益迫切。而在這種形勢下,國家宏觀調控中壓縮信貸規模,控制房地產信貸和消費信貸,并采取一系列的緊縮貨幣政策,但這些很有可能導致貨幣政策對區域經濟產生一定的負向效應,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我國央行應制定相對靈活的貨幣政策,實現貨幣政策區域化對待,針對造成貨幣政策效果的區域差異的因素采取措施,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2.貨幣政策效果的區域差異問題
伴隨著我國經濟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速,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規模迅速擴張,貨幣政策傳導的區域性差異問題、資源配置失衡、金融體系不平衡以及利益分配不公平等現象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削弱我國貨幣政策整體效果的主要原因。從我國貨幣政策變遷歷程與效果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
2.1 區域信貸資源配置失衡,區域資金供需矛盾加劇
我國進行市場化改革以來,經濟實力不斷提升,金融機構的機制也不斷完善,金融機構也開始不斷地調整運營目標。特別是21世紀以來,我國開始在大型商業機構、大型公司以及沿海發達區域等加大了資金的投入量,商業性金融機構也開始有主有次地開展經營活動。因此,造成了大量信貸資金集中于東部地區,而中、西、東北等地區則信貸資金外流嚴重,致使其信貸供給嚴重不足。這些欠發達地區一方面資金需求較多嚴重,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所需資金供給嚴重不足,導致欠發達地區資金供需矛盾加劇,影響到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是我國貨幣政策在調控區域間信貸資源配置方面乏力的表現。
2.2 貨幣政策局部失靈,貨幣政策的時滯延長
我國各地區處于經濟發展的不同周期階段,每個經濟周期,東部地區經濟已普遍過熱的時候,中、西、東北地區經濟才剛剛起步。此時,央行實施的總量貨幣政策能夠合理的抑制東部地區的經濟過熱態勢,表面上貨幣調控目標已經達成。然而,我國中、西、東北等區域不同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其經濟還處于緩慢發展期,這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央行貨幣方針的實際效果,其調控手段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出現貨幣政策失靈現象。
2.3 貨幣政策傳導障礙,社會信用環境較差
我國中、西、東北地區經濟基礎薄弱,銀行辦理各類貸款業務工作量大、經營效益低、管理難,因此,商業銀行嚴格控制對這些地區信貸資金的投放,貨幣政策在這些地區的“傳導力”及“靈敏度”遠低于經濟發展較快的其他地區。再加上我國社會信用環境的地區差距,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人們的生活水平較高,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加強,而中、西、東北等相對落后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該區域的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國家的貨幣方針自然起不到過大的作用,大多數中小企業或經濟部門資金需求主要靠民間借貸和自籌資金解決,所以利率的變化對這些中小企業或經濟部門的經濟生活影響不大,其對利率敏感和重視程度都較低。
3. 縮小貨幣政策效果區域差異的對策建議
要保證統一貨幣政策落實并確保其對應成效符合初衷,對差異也予以人為縮小,就需要深入發掘其影響因素,將研究目光聚焦在傳導各個環節及其存在的問題上,從多層面、多角度進行治理。同時,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貨幣政策框架,這樣才能為我國經濟金融一體化發展奠定基礎。
3.1 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縮小區域差異
一方面,對原有的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更加細化,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必須把政策落到實處,并且在宏觀政策中明確提出貨幣政策的地位和發展方向,創新貨幣政策供給,從而真正實現宏觀經濟政策調控作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通過市場機制的健全,打破行政區劃的阻礙和局限,大力提高市場機制的調控作用,建立互助互幫、協同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共享。
3.2 改善金融市場環境,消除貨幣政策框架中的制度性障礙
國家層面應大力支持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推動中西部及東北地區金融市場的發展,對區域金融市場的微觀基礎進行改造,進一步規范與完善區域金融市場中介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金融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金融市場法律制度建設,完善金融市場監督管理機制,尊重金融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 與此同時,政府需要克服利益階層的壓力,逐步取消對企業債券的額度控制,進一步溝通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疏通央行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
3.3 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
一方面,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將要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從而擺脫當下面臨的地區差異并且縮小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逐漸實現城鎮化的目標,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共同發展目標,積極推進市場化進程,調整和升級區域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國家應結合各地區資源稟賦的特點,推出一系列產業政策,并通過產業政策準確引導各地區優勢產業合理發展,使各地區產業結構趨于合理。
3.4 構建全國統一的金融市場,培育區域金融市場
各區域的經濟基礎、結構和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各區域金融市場發展的不平衡,并表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為推動區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必須構建全國性的統一金融市場,推進全國性市場與區域性市場相互交錯而成的不同層次的金融市場結構,以滿足不同層次企業、產業的發展要求。在全國范圍減少各區域金融體系之間的矛盾和摩擦,促進資金流向效益好的產業、部門和地區,帶動社會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改善宏觀貨幣調控政策的區域間的有效傳遞。
參考文獻:
[1]Keynes,J.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London: Macmillan,1936.
[2]黃達,劉鴻儒,張肖. 中國金融百科全書[M]. 經濟管理出版社,1990.
[3]劉雅露. 縮小地區差距的財政政策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89-110.
[4]覃成林. 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