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
摘 要:家庭對于資產形式的選擇發生著不斷的變化,以往以現金形式準備不時之需,以存款形式作為價值保值增值的手段,如今股票、基金、保險等資產形式受到家庭出于不同目的不同偏好的選擇,家庭的理財行為決定因素也隨著社會發展的不同生活形式有了很大改變。
關鍵詞:家庭理財 多元選擇模型 風險偏好
一、引言
目前,人們對于各種理財投資方式有著極大的熱情,家庭是維系社會成員關系的重要環節,社會成員依托家庭進行物質生活、文化生活。中國傳統文化中,長幼有序,氏族綿延的家庭觀念廣播深種于中國人的思想內核,在中國傳統人際關系方面、政府財政稅務方面、社會運行方面,家庭往往作為構成社會運轉不同系統的基礎單元,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庭是理財活動的細胞。
二、回歸分析
(一)決定機制
投資行為是家庭主要成員對外界信息的不同接受態度和行為的集合,是長期養成的不同行為習慣的實踐反應,而且一旦做出決定,就存在著長時間的存續期,一般存在著路徑依賴,長時間難以改變。本文通過研究家庭的個體現實特征,行為的偏好性和對經濟的預期看法對不同理財產品的影響來試圖刻畫家庭理財投資行為的決定機制,為以后的家庭理財行為的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實證部分選擇如下多元選擇Logit回歸模型
本文對研究對象客觀特征(受教育年限、婚姻狀況、資產上升時的消費傾向、是否自有住房)和主觀特征(對經濟形勢的看法、物價預期、房價預期和消費行為的差異)進行了研究、分析。使用eviews進行多元logit回歸分析,并由此得出結論。解釋變量x1表示受教育年限,x2表示婚姻狀況,x3表示資產上升時消費傾向,x4 表示對經濟形勢的看法,x5表示物價預期,x6表示房價預期,x7表示消費行為的差異,x8表示是否自有住房。
(二)回歸分析
通過實際數據分析結果,B1(2)系數=-0.014552<0,z統計量=-1.377746,表明受教育年限越長, 與低風險相比受訪者越愿意選擇無風險的理財方式。B2(2)系數=-0.010099<0,z統計量=-1.801883表明, 表明受教育年限越長,與高風險相比受訪者越愿意選擇無風險的理財方式。綜上說明人群在回避風險,但如果其愿意承擔風險以獲取收益,那么人們還是愿意冒更大的風險獲取更高的收益。
B1(3)系數=0.408864>0,z統計量=1.796672,表明未婚人群與無風險理財方式相比更傾向于選擇低風險的理財方式。已婚人群對于風險更加規避,容易選擇無風險的理財方式。B2(3)系數= 0.231243,z統計量=1.300099表明未婚人群更傾向于選擇高風險的理財方式。B1(3)系數> B2(3)系數,說明未婚人群比已婚人群更加偏好風險,但還是保守的偏向低風險理財方式。
B1(4)系數=-0.438818<0,z統計量=-4.702380表明資產價值上升更愿意消費的家庭,與無風險理財方式相比與更傾向于選擇低風險的理財方式。B2(4)系數= -0.482066<0,z統計量=-7.236350表明資產價值上升更愿意消費的家庭,與無風險理財方式相比更傾向于選擇高風險的理財方式。B1(4) z統計量> B2(4) z統計量表明資產價值上升更愿意消費的家庭更與低風險理財方式相比傾向于選擇高風險的理財方式。表明資產價值升值后,人們更愿意承擔風險獲取收益。
B1(5)系數=0.167237>0,z統計量=1.713380表明對經濟形勢越看好與無風險理財方式相比越會選擇低風險的理財方式。B2(5)系數= 0.496531>0,z統計量=7.012175表明對經濟形勢越看好與無風險理財方式相比越會選擇高風險的理財方式。由z統計量可明顯看出經濟形勢樂觀對于居民選擇高風險的理財方式有著顯著地正相關。
B1(6)系數=-0.134927<0,z統計量=-1.175404表明對物價預期認為物價上行的人會選擇無風險方式,下行的人會選擇低風險。B2(6)系數= -0.101165<0,z統計量=-1.305302表明對物價預期認為上行的人會選擇無風險方式,認為下行的會選擇高風險的方式。B1(6) z統計量< B2 z統計量,表明認為物價上行的人與選擇高風險相比會選擇低風險的理財方式。說明在物價上行的情況下,人們傾向于保守的理財投資方式,不愿意冒險。
B1(7)系數=0.152804>0,z統計量=1.617525表明對房價預期認為上行的人會選擇低風險方式,認為下行的會選擇無風險的方式。B2(7)系數= 0.366405>0,z統計量=5.430636表明對房價預期認為上行的人會選擇高風險方式,認為下行的會選擇無風險的方式。B1(7) z統計量< B2(7) z統計量,認為經濟上行的與低風險投資方式相比更傾向于高風險。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本文利用eviews進行多元選擇模型logit回歸分析,考察1693戶家庭的特征對其理財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資產上升時消費傾向、房價預期、消費行為的差異對家庭選擇理財方式有顯著地影響。基于本文所做分析,對于金融機構推出理財方式,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二)建議
1.對銀行業的建議
銀行業缺乏有效競爭,存款利率水平常常超不過通脹率,人們選擇存款更多的是對其他理財方式的不信任,考慮人口代際更替將改變居民的儲蓄傾向,銀行業存款類經營風險將加大,收益將縮小。政府應放開對銀行業的政策性托底,同時批準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擴大競爭格局,以優化銀行業機構對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存款利率水平以鼓勵居民的存款偏好。
2.對保險業的建議
保險業在一定時期對從業人員業務素質監管不力,加之法律體系在考量復雜保險合同,并沒有規范代理人行為。導致保險業欺詐行為頻發,居民對保險類理財存在著廣泛的不信任。保險業應借鑒香港地區及歐美成熟的保險業經驗,開發適宜中國居民的保險類理財產品,同時更加注重服務客戶,加強行業約束監管欺詐行為和隱性欺詐的發生,在法律合同合同的規則上更注重保護居民利益,同時可以考慮開放國外保險公司進入,打破既有利益集團壟斷,服務需要的居民。
參考文獻:
[1] 田劍英. 家庭理財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步淑段,劉淑艷,杜哲培,劉曉晴.農民家庭理財現狀問卷調查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6.
[3] 王亞娟. 基于居民理財需求的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研究[D]. 西北:西北大學,2007.
[4] 趙愛華. 理財觀念論[D]. 上海:復旦大學,2008.
[5] 田小利. 中小城市工薪家庭理財建議[J]. 當代經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