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徐
摘 要:修辭規范原則的具體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修辭語用要符合語言規范,二是指修辭語用要符合語體規范。本文擬從以上兩個方面解析修辭表達的規范原則。文中多簡單易懂的例證,以便讀者理解,并從而引起讀者對修辭表達的規范原則的重視。
關鍵詞:修辭規范原則;語言規范;言語規范
1、語言規范
修辭語用必須符合語音、詞匯、語法規范,這就是語言規范的具體內涵。
(1)語音規范
語音規范就是要大力推廣普通話。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已經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堅持普通話的法定地位。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我國還是一個多方言的國家,有的方言又有許多次方言。在交流中,必須運用普通話,否則就會產生誤會。如:
一位南方的旅客在東北某小站下了火車,他問一位當地人:“師傅,請問這附近有旅店么?”“有,有,俺這疙瘩兒旅店賊多!”當地人一口方言,音如洪鐘。這位南方的旅客一聽,心想,出門就怕賊惦記,不如到下一個站再投宿,于是馬上邁腿又上了火車。而那個東北師傅也正納悶兒:告訴他旅店多,怎么反倒跑了,莫非這人想找地方開旅店不成?
例子中的“師傅”是東北本地人,用本地方言“賊多”回答南方旅客的問話。“旅店賊多”即“旅店很多”之意,而南方的旅客不了解東北方言“賊多”的含義,所以產生了誤會。
在修辭語用中,不僅要堅持講普通話,還應該發音準確。著名歌手劉德華在其經典歌曲《冰雨》中,誤將“劊子手”唱成“劊(kuai)子手”;許多電視節目中也常常誤將“緋(一聲)聞”說成“緋(三聲)聞”。像這樣的讀錯音,唱錯音的例子比比皆是。
(2)詞匯規范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說話寫文章要從一個個詞語開始。我們不僅要準確掌握詞的聲音,還要了解詞的意義。然而,在修辭語用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詞語用錯的地方,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同音詞語混用。有正確用法,如“藥材好,藥才好(某藥品廣告)”;也有錯誤用法,如經常有人將“尋人啟事”寫成“尋人啟示”。
二是對詞語含義望文生義,結果貽笑大方。有一次同學間閑聊,說到當年的熱播劇《還珠格格》,一同學忽然感慨道:那時候大家都待在家里等著看劇,一到時間就萬人空巷啊。“萬人空巷”本是形容大家都在街上,意同人山人海,卻被同學誤用,結果令人啼笑皆非。
三是對詞語的色彩和范圍大小認識不清,褒貶不分。如某報有一篇新聞稿,其中有一句“刑警們傾巢而出將犯罪團伙一舉拿下。”這里,用貶義詞語“傾巢而出”來修飾英勇正義的刑警,實屬不該。又如某小說中出現“一朝中大臣正氣凜然道:‘我們應當沆瀣一氣,共同擊退敵軍!”這樣的病句,此作者連沆瀣一氣這么艱澀的詞語都知道,卻用錯了對象,實在可惜。
(3)語法規范
語法是語言的組合法則,專指組成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的規則。語法規范就是要符合漢語組詞造句的語法規律,使之通順、簡明、連貫。
通順是表達的基礎。如果表達者連話語都組織不好,又何談傳達準確的信息?許多文章中常出現句子成分殘缺或多余的現象,如:
全國人民決心以實際行動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國慶節的到來。
此例中明顯句子不通順,賓語有多余成分。賓語中心“的到來”多余,因為“慶祝……國慶節”意思已經完整,加上“的到來”反而同謂語中心搭配不攏。
表達要簡明。如果表達者在表達時用詞累贅,重復啰嗦,那么就會使傾聽者感到心煩,聽不進去,從而影響交流;但如果過于簡潔,但簡而不明了,也會令人不解其意。
其次,語言表達還要連貫。所謂連貫,是指句子間的內在聯系自然合理。然而,人們在修辭語用中,常出現病句。例如:
上課鈴聲響起了,班主任在教室里巡視,卻看見一同學把腳伸在課桌外,嘴里還嚼著口香糖。老師生氣地對同學喊道:“XXX,把口香糖吐出來,腳伸進去。”同學想了想,哭喪著臉:“老師,我做不到啊……”
此例中由于老師省略了必要的句子成分,從而使學生產生了歧義,使之誤以為是先把口香糖從嘴里吐出來,再把腳伸進嘴里。這顯然不是老師的初衷,老師只是想讓同學把腳放規矩,放到課桌底下,并非放進嘴里。
語法規范還要求準確使用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用來表示語句的停頓、語氣或標示詞語的。標點符號和文字是構成現代書面語言的兩大組成部分。但有些人對此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標點是可有可無、可此可彼的。其實,標點和文字一樣有表達作用,有的還具有文字所不及的表達作用。如:
①爸爸、媽媽和哥哥上班去了。
②爸爸,媽媽和哥哥上班去了。(“爸爸”是呼語)
③爸爸:媽媽和哥哥上班去了。(劇本中的臺詞)
以上三個意思不同的句子用詞都相同,排列順序也相同,如果少了標點,句子結構上和意思上的不同就要加些文字才能清楚地表達出來。
(4)文字規范
文字不屬于語言學的范疇,但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因此,文字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它的標準化、規范化是修辭語用信息運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文字不規范有以下幾種表現:一是生造簡化字。如輪胎寫作“輪肽”等。二是借用同音字,即用別字。如“旦(蛋)花湯”等。三是方言代替。普通話中的“非常”在東北話里就變成了“賊”,如上文中的例子,讓外地人費解。四是錯字滿街飛。如“百衣(依)百順”、“騎(其)樂無窮”、“咳(刻)不容緩”等。有人認為漢字大致上像就行了,多一筆少一筆無所謂。我們真不能小看漢字的一筆一畫,有時這一筆一畫之差會鬧出很多笑話。如:
通訊設備還不發達的年代,一位農村老大爺收到了兒子從城里寄來的信,信上說,他在城里這些年,因為努力工作很得老板賞識,賺了很多錢,現在寄一些回來,希望老爺子能過得好一點。但是沒想到,孝順的兒子把“錢”錯寫成了“線”。老爺子哭笑不得,寄這么多線回來,是想讓我上吊么?
還有更讓人毛骨悚然的例子:
剛進城的女兒給在鄉下的娘親寫信保平安,信中寫道,因為沒什么文化又沒有一技之長,所以還沒有找到活兒做,但是幸好有一位善良的老大娘收留了她,她們正住在一起相互照應著。但是沒文化的女兒將老大娘的“娘”錯寫成了“狼”,這可把在鄉下的老母親嚇得不輕,跟狼住在一起,那還不得把人給吃的連渣兒都不剩?
我們從以上四個方面論述了語言規范的具體內容。以上錯誤是人們對漢語自身規律不清造成的,而要糾正上述這些語病,其根本還在于掌握漢語自身的語言規律。
2.語體規范
語體是為了適應不同的交際需要而形成的語文體式,它是制約語言運用的最高形式。因此,語體規范是規范原則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1)語言語體規范
語言語體是指語言要素和語言材料的功能類別。即語音、詞匯、語法的語體分化和各種語體所擁有的典型的語言單位和語言材料。
(2)言語語體規范
語言通過運用,就進入言語。進入言語領域后的各種語體(公文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等)都有各自的語言特征,從而形成了不同語體的不同風格,并在長期的語言運用中形成了一定的體式規范——語體風格規范。這種語體風格規范對修辭語用的影響面極大。因此,修辭主體必須認識并遵守言語語體風格規范,才能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和接收效果。
參考文獻:
[1]《漢代漢語》(增訂五版)上、下
[2]《修辭學與語文教學》
[3]《大學生必知的場景語言技巧》
[4]《教師口才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