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生前寫的一個提綱式的未發表筆記。1888年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發現了這個筆記,并以附錄的形式發表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標志著馬克思同一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提綱》是一篇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文獻,在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史上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義。在《提綱》中,馬克思首次系統地論述了科學的實踐觀,對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以及以往的一切舊哲學進行了批判,同時制定了“新唯物主義”這一科學世界觀的要點,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理論核心是實踐的觀點。從內容上看,《提綱》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馬克思闡明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陷,并批判了費爾巴哈對實踐的錯誤理解。“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這里的“市民”指的是資產階級,“市民社會”指的則是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明確指出了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是與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它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新唯物主義”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人類社會”指沒有剝削制度,消滅了階級差別的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社會在階級社會中分裂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壓迫階級和被壓迫階級,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消滅了階級對立,社會才能成為真正的人類社會。“社會化了的人類”,就是指為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無產階級,同時無產階級是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出現而產生,隨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的。他們大公無私、最有主見、最富有革命的徹底性、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與那些沒有社會化的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農民階級和一切小生產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只有無產階級才可稱為“社會化了的人類”。這里馬克思明確指出了新唯物主義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是直觀性。舊唯物主義只看到了自然的客觀性,沒有看到人的實踐對自然的改造,只把人看做直觀的對象,而不是當做實踐的對象。因此,看不到人與自然的雙重關系:一方面人能夠認識并遵守客觀規律,另一方面人能夠利用客觀規律改造自然。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陷是主觀性。唯心主義雖然看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卻把實踐理解為抽象的精神勞動,脫離了客觀的物質基礎,根本沒有理解實踐的本質。批判了費爾巴哈對實踐的錯誤理解。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而費爾巴哈卻把實踐貶低為猶太人的卑污的商業活動,沒有正確理解實踐的本質。
第二部分,馬克思運用實踐觀點批判了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其一,馬克思闡明了實踐的真理性。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人的認識的正確性和真理性要通過實踐來檢驗。人通過實踐不但能夠正確認識世界,還能通過認識世界來改變世界;其二,馬克思把社會的本質看作是實踐的。實踐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與發展的根本條件,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社會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過實踐加以把握。其三,馬克思重新定義了人的本質。在第六條中,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抽象的理解,闡明了人的本質是實踐的產物,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學的斗爭中,把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這是正確的。但是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卻作了抽象的錯誤的理解,在他的哲學中,把人理解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一種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質,或是簡單的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這里講的“類”是當時的術語,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質時,明確地提出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著名命題,這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思想的形成。他認為應從社會的、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及人的本質;不僅如此,對社會生活本身也應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立足于實踐觀,從人的社會性闡明了人的本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性,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第三部分,馬克思通過對新舊唯物主義對比,提出了新唯物主義的根本任務。在馬克思看來,舊唯物主義立足于“市民社會”,也就是資產階級社會,是為資本主義社會服務。而新唯物主義立足于人類社會,是以全人類的解放和幸福服務的。因此,新唯物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以哲學理論為指導,對現實世界加以改造,建立一個新社會。
實踐是馬克思唯物主義區別于其他一切哲學的標志,馬克思批判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闡述了實踐的觀點,確立了唯物史觀,形成了科學的系統的實踐觀。與此同時人的思維也具有客觀真理性,人的思維是一種對象性的思維,必須通過實踐這個基本的活動才能真正的實現對象化。人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透過現象看本質,離開實踐,思維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就是實踐把思維與客觀存在聯系在一起。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的歷史觀,認為他只在意感性而忽視感性的活動,忽略了最重要的活動也就是實踐,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的理論基石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實踐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礎。
作者簡介:
戚奇,女,遼寧阜新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