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逸群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社會對科學生態價值觀的呼喚越來越高,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也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突出表現了當前我國對生態問題的重視,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我們應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因此,培育公民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對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公民;生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培育
一、生態價值觀培育的相關理論
生態價值觀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構建科學的生態價值觀是解決生態問題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要清楚的了解與生態價值觀相關的一些概念。
(一)生態價值觀
了解生態價值觀,首先要了解“生態”、“價值”、“價值觀”。“生態”是指“各種生物有機體之間及其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①人們對“價值”的理解不盡相同,這要求我們對生態價值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價值觀”是依據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產生的認知、抉擇、判斷,從而體現出人、事、物的一定的價值或者作用。
謝磊,劉奇認為生態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包括:人與生態環境同生共榮的價值理念、為全人類的長遠發展謀福祉的價值取向、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友好的價值標準。②王懷宇認為:生態價值觀的內涵是承認人與自然萬物形成一種親密的伙伴關系,人應該尊重他們存在的權利,對他們施以人道主義的關懷,這既是人類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③生態價值觀,是人們對生態環境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的總的觀點。佩西認為:我們大家都需要改正關于我們自己、我們的世界、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觀念。④生態危機問題不斷突出,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是我們人類擺脫生態危機的根本所在。生態價值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論基礎、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基礎。
(二)生態價值觀培育
生態價值觀培育與生態價值觀不一樣,生態價值觀培育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教育主體以生態價值觀理論體系為主要內容,以生態價值觀為出發點,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從而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長遠利益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的環保意識以及相應的科學道德行為習慣的一種社會實踐培育活動。可以把公民生態價值觀培育定義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使受教育者明白生態環保的重要性,讓受教育者清楚生態系統規律,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念培育活動。
(三)我國公民生態價值觀培育與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價值觀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
黨的十八次代表大會的報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部分之中,指出了“生態價值”的概念。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但是如何實現就必須確立生態價值觀。工業文明的價值觀認為不管采用何種方式、何種手段向自然界索取都是合情合理的。我們反思之前的經濟行為,就必須確立生態價值觀。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在正確理論的指引下,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社會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公民是主力軍,對其進行培育,能夠促進公民生態價值觀的建立,最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公民生態價值觀培育的意義
(一)生態價值觀培育是促進公民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
21世紀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世紀,社會全面發展的一個世紀,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世紀。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最關鍵的就是要靠人的全面發展來實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是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生態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如何去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關系到我們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我們要抓住公民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培育,養成良好的生態價值觀。所以,我們要抓住關鍵時期,加強公民生態價值觀培育是促進公民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生態價值觀培育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
“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于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損害未來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傳統的工業發展雖然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我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得到了嚴重的破壞。
堅持可持續發展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所以,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特別是科學的生態價值觀就顯得尤其重要,公民是主力軍,是最好的踐行者、宣傳者。因此,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加強公民生態價值觀的培育,讓公民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
(三)生態價值觀培育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價值觀的客觀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價值觀在實踐基礎上探討了人、自然以及社會三者的關系,并在批判資本主義、預見未來社會的進程中,對任何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描述,揭示了發展生態社會的基本思想。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辯證統一的。⑤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只要發展起來,就會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產生深刻的反作用。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我們走出生存危機指明了方向。
生態價值觀的培育其實是一種道德教育,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是生態價值觀培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所以,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能夠讓公民知道生態的重要價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最終實現一代又一代的永續發展。
總之,從工業革命開始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人類的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嚴重的最強音,生態價值觀的形成就是要我們人類認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形成生態破壞與污染,但它是人類造成的,所以,生態價值觀的產生是對自然環境問題的有力回應。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也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突出表現了當前我國對生態問題的重視,因此生態價值觀培育成為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覺行為,構建和諧社會。
黨的十九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公民作為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其生態價值觀狀況關系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公民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讓公民肩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與義務,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
注: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406
2.謝磊,劉奇:《論馬克思主義生態價值觀的基本內涵》[J].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21-23.
3.王懷宇:《生態價值觀的興起與教育的使命—對教育價值觀的反思》[J]. 中國教育學刊,2003,04:20-21+62.
4.APACE.BEFOREIFIS TOOLATE,MACDONALD,1980:150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