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眾所周知,近年來,世界經濟格局趨于一體化、全球化,我國經濟也呈現出高度開放的態勢,資本市場也已經成為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因此,無論是企業的股東、債權人還是其他利益相關者都十分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龍頭產業,但當前我國制造業也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融資成本上升等方面的經營壓力,致使許多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清算。由此可見,建立一個可靠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提前進行預警警報,對于我國上市公司尤其是制造業上市公司是十分必要的。
二、財務危機的相關理論
1.非均衡理論
非均衡理論是相對于均衡理論提出的,亦指非瓦爾拉均衡。它是通過采用外來沖擊因素來解釋企業破產的理論的,主要分為兩種,即混沌理論和災害理論。
混沌理論指出系統外部的某種因素對整個系統的影響具有累加性,并且當這種干擾逐步累加到一定程度時,原來的均衡系統就會發生偏離。對于一個企業,這種來自于外界不可控的因素的干擾則可能導致企業經營失衡,最終甚至破產清算。
2.契約理論
契約理論是近30年來迅速發展的經濟學分支之一,同時,也一直處于不斷地整合過程中。基于契約理論的角度,經濟市場就是一個充滿契約的市場,無論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還是股東與債權人之間,都是通過利益博弈而形成一系列各方都能接受的契約從而開展相關的經濟活動。
3.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是在1959年由馬森·海爾瑞最早提出的。他提倡用生物學中"生命周期"的觀點看待企業,認為企業的發展同樣符合生物學中的成長曲線,并將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初生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處于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企業發展重點不同,因此所面臨的財務風險也不同。
三、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構建的相關研究1.一元判定模型
一元判定模型是指以某一項財務指標作為判別標準來判斷企業是否處于破產狀態的預測模型。在一元判定模型中,最關鍵的就是尋找判別閥值。尋找判別閥值,通常需要將樣本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是構建預測模型的"預測樣本",也稱估計樣本;另一組則是測試預測模型的"測試樣本",又稱"有效樣本"。首先, 將預測樣本( 包括破產企業和非破產企業) 按照某一選定的財務比率進行排序,選擇判別閥值點,使得兩組的誤判率達到最小。然后將選定的閥值作為判別規則,對測試樣本進行測試。
最早的財務預警研究是Fitzpatrick(1932)開展的單變量破產預測研究。他以19 家企業為樣本,運用單個財務比率,將樣本分為破產與非破產兩組。Fitzpatrick發現判別能力最高的是凈利潤/股東權益和股東權益/負債。Beaver(1966)則考察了29 個財務比率在企業陷入財務困境前1~ 5 年的預測能力,他發現營運資金流/總負債在破產前一年的預測正確率可以達到87% 。
一元判定模型雖然使用起來方便簡單,但總體的判別精度不是很高。尤其是對前一年的預測精度明顯低于多元模型。不過,在對前兩年、前三年的預測中這種方法也能表現出較強的預測能力,從而說明上市企業的財務危機是從某些財務指標的惡化開始的。
2.多元線性判定模型
多元線性判定模型最早是由Altman(1968)提出的,又叫做Z Score 模型,是目前財務危機預測中最常用的方法。多元線性判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統計技術篩選出那些在兩組間差別盡可能大但在兩組內部的離散度是最小的變量,從而將多個標志變量在最小信息損失下轉換為分類變量,獲得能有效提高預測精度的多元線性判別方程。
多元線性判定模型的預測精度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點。第一,該方法的工作量較大,研究者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工作;第二,在前一年的預測中,多元線性判別模型的預測精度明顯高于一元判定模型,但在對前二年和前三年的預測中精度明顯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多元線性判定模型假定自變量是呈正態分布的,且兩組樣本要求等協方差,在現實中往往很難獲得滿足這個要求的樣本數據,這無疑較大地限制了其適用范圍。
3.邏輯回歸模型
邏輯回歸模型最早是被Ohlson(1980)引入到財務危機預警領域的,他選擇了1970~1976年間破產的105家公司和2058家非破產公司組成配對樣本,并且分析了樣本公司在破產概率區間上的分布以及兩類錯誤和分割點之間的關系,發現公司規模、資本結構、業績和當前的融資能力進行財務危機的預測準確率達到96.12%。邏輯回歸分析方法的應用使財務預警研究方法得到了重大改進,克服了傳統判別分析中包括對變量屬于正態分布的假設以及破產和非破產企業具有同一協方差矩陣的假設的問題,具有了更廣闊的適用范圍。
通過對以上財務危機預警相關知識及預警模型研究方法的理論回顧可知,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財務危機預警做了較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但由于個人經驗和觀察視角的不同,至今學者們也未能對財務危機做出一個既統一又具有可行性的定義,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擬將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被特殊處理作為該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判斷標準,結合非均衡理論、生命周期理論、契約理論等理論基礎,先初步選取出一些可能有利于預測企業財務危機的變量,進而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顯著性檢驗和相關性分析,從而將在制造業ST公司與非ST公司間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和兩兩間具有顯著相關性的變量剔除,最終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方法分別建立預警模型,以求對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進行預警,使其免于陷入財務困境。
四、結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與證券市場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由于財務危機導致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甚至破產清算的現象層出不窮。無論是對于投資者、債權人,還是企業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如果能夠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將財務危機盡早地扼殺在搖籃之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解秀玉.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研究-基于制造業數據.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3.
[2]黎春.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指數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10.
[3]彭彤.引入非財務指標的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研究.北方工業大學,2011.
作者簡介:張彥茹(1993-),女,山西朔州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