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寶吉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從周朝起直到今天,文化長河綿延不息,形成璀璨的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思想,像中國的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子百家學說。成為與西學相對的國學,也就是一國之學,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書法等諸多領域的知識,同時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智慧和寶貴的財富。
關鍵詞:國學;根基
這些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對后代的影響很深遠,已經內化為一種民族觀念和精魂,自覺指導人們的行動,所以夯實國學根基,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十分重要。
1 學習國學,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需要
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能知古鑒今,可以提高人文素養,正確對待義與利,己與他的關系。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承擔了復興中華的脊梁重任,要知道復興的路徑與目標,我們的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厚植在古代文化的土壤之中,所以要學習國學,傳承國學。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了自強不息、協和萬邦、禮義廉恥、和而不同等豐富內涵,這對于滋養品格,錘煉官德意義非常。
中國的傳統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把修身列為第一,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就意味著要成為立德立言的典范,成為優秀人格的標桿,而不是“雙面人”,要言行合一,表里如一,自覺踐行黨的宗旨,成為一個好人,一個優秀的官員。
像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指出德行是核心,所以領導干部是德行的代言人和踐行者,不能沒有官德,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成為發展的障礙,懶政,怠政,無所事事,要向古代的名臣將相一樣,做到忠于人民,勤政廉潔,顧全大局,做到為民請命,為萬世開太平。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領導要成為一面旗幟,成為學習的榜樣,自己身正,威望自然就樹立了,影響自然就形成了,教化的作用遠大于權力的硬性管束。
提高領導干部的國學素養,學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苦樂觀,學習“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的廉潔觀,學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安危觀。在學習中提高層次和覺悟。去補足短板,提升境界,不能被金錢和功利迷住雙眼,走向墮落。“四風”問題屢禁不絕,“八項規定”置若罔聞,都一定程度上與官員的人生修養,政治覺悟有關。根本沒有把為人做官的目的意義擺正,而是把私心私欲至上,把公權當成手段。要做到防微杜漸,以古為鑒,以史為鑒。如果人文底蘊深厚的人,就會自覺遠離庸俗市儈,更不會沉溺于賭桌牌場、聲色犬馬,醉生夢死。要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種人生追求,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襟懷,拋棄個人名利得失以至生命,殫精竭慮。又怎么會腐化貪污,怎么可能考慮一己私利呢?要打好人文底色,夯實國學根基。
一個具有較高素養的人才具有人格魅力和領導風采,才更有資格去領導他人,試想一個病句連篇、字音不準、典故用錯的領導能有多大的能力和影響力去號令一方。蔣介石與毛澤東相比最為明顯的區別就是人文素養的區別,毛主席的詩文、書法、文章都驚天地、泣鬼神,充滿斗志與力量。大氣磅礴,不可阻擋,而蔣介石更像一位將軍,整日軍裝在身,不茍言笑。神情木訥嚴肅,少了一分儒雅氣度、統帥襟懷。
2 學習國學,是提高執政能力的需要
領導干部,是執政的主體,擔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素質高下,境界高低決定著事業的成敗,所以要學習國學,在優秀文化的教化與熏陶中,砥礪德行,爭當表率,增強本領,用以指導工作,提高行政效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這就明確了任務,同時更加重視傳統文化。在學習傳統文化方面,總書記為全黨做出了表率,他的講話或文章引經據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極富表現力。《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一勤天下無難事。”深刻地揭示了勤勞是改變局面的關鍵。《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提醒人們注重治與亂的辯證關系,防范于未然。這是事物的規律。
國學中蘊含著做人修身之道,為官為政之道,以及執政方略,這是珍貴的本土化營養。像論證史書《貞觀政要》就蘊含著豐富的執政智慧,太宗對侍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飽腹,腹飽而身斃。”深刻地闡釋了人民與執政者之間的關系。直至今天,一些官員仍然沒有確立這樣的“以人民為本”的觀念,執政為了政績,政績為了個人升遷的觀念仍然在作祟。2015年7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安全法》,把“國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并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進行了法治宣示。學習、弘揚、廣大國學文化是一種法律行為。
3 學習國學,是推動國家復興的需要
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家發出了文化自覺、文化強國、文化走出去的號召動員。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強大的超越時空的價值和生命力。學習國學、普及傳統文化,正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是中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覺醒的繼續。“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作為領導要成為文化復興的先鋒。
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偉大領袖毛主席之所以能指點江山,擘畫偉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主席的學識、修養,更得益于他深植于傳統文化之中,他作為中華兒女的優秀代表,自小就在私塾讀書,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經史典籍熟讀成誦,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期間,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典籍。他主張:“為學之道,先博而后約,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專門。”他終生都重視學習和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仍然不懈學習,他的藏書就達96473冊,在紫石軒起居室,線裝的古書竟放滿了半床。這些文化典籍成就了偉人,更成就了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推動了局面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典故信手拈來,在各國訪問時經常在講話中引用古詩名句,如在韓國訪問時就中韓關系的闡釋用“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國學中有智慧,有智識,有韜略,可以讓人生更厚重,讓生活更美好。要想提高國學素養首要的是要知識廣博。不博古通今充分占有材料是不行的,圖書需廣泛閱讀,歷史、詩詞、哲學等各學科知識都要涉獵,只有廣泛占有才能觸類旁通。帶著問題學,學以致用,不能將國學當成一門具體的學科功利去背誦,去記憶,應該是在品讀中促進知識水平的提高,學習不可一曝十寒,要堅持,最快的腳步不是沖刺,是堅持。只要一點點去涵養體會,終會有大長進,學習要擺正心態,更要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不能小貓釣魚,必須心無旁騖,把點滴時間利用起來,積小勝為大勝。沉浸其中,忘我投入。
作為領導干部,只要拿出螞蟻啃骨頭的韌勁和恒心,長期學習,手不釋卷,“坐集千古之智”就一定能在國學的學習中汲取營養與力量,提高修養,提高執政能力,更好地人民提供服務,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