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特別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習近平同志曾指出“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既要堅持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這些都告訴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是可以完善干部的知識結構。經濟學對我們而言是舶來品,在干部的知識結構里是相對而言的短板,必須補齊經濟學的短板。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才能更加自覺地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二是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著重要意義。任何發展都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資本論》是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經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只有學好《資本論》,才可以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髓,才談得上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的序言中寫道:“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里所講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既不同于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也不同于計劃經濟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是普遍化的商品生產,市場配置資源、組織生產。在馬克思的邏輯里,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在我們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前,這是一種普遍性的看法,我們也認同這種看法。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曰研究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的《資本論》,在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這種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或者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常識,對于我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經濟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極具建設意義,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高度謳歌勞動,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是生產端,是實體經濟。馬克思繼承了古典經濟學中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成分,形成了自己的勞動價值論。他認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其中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馬克思區分了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復雜勞動是教育與培訓的積累,可以創造倍加的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勞動創造財富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馬克思認為,是生產端即實體經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當然,生產端的生產要通過市場的檢驗,要為市場所接受,才能把產品變成商品,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消費品,才能有效推動經濟發展。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一旦生產端或者說供給側創造了新的供給,也就同時創造了新的需求,市場就會滿懷激情地去擁抱新的供給。三次工業革命形成的引領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就是這一判斷的典型證明。
馬克思區分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認為創造物質產品的勞動是生產性勞動,其他勞動,如演員、金融從業人員的勞動是非生產性勞動。一般地講,非生產性勞動者的所得不應當高于生產性勞動者。
二是認為創新是市場主體的自覺行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不僅引導著資源的合理分配,而且激勵著創新。自覺地創新使結構提升、淘汰落后成為常態。馬克思告訴我們,在商品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出售的情況下,各個商品生產者會竭盡全力降低個別勞動時間,降低個別勞動時間的有效途徑是創新。
三是強調經濟結構的協調和均衡。這里講的結構主要指產業結構。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以另外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由社會對某種產品需要量確定的分配給這個產業的勞動時間,對產能過剩和結構失衡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論述。馬克思以麻布的生產為例指出:若織麻布者的勞動是社會分工特許的一部分,這也決不能保證他的20碼麻布就有使用價值。社會對麻布的需要,像對其他各種東西的需要一樣,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競爭者已滿足了這種需要,織麻布者的產品就成為多余的、過剩的,因而是無用的。這說明,以麻布形式耗費的勞動時間太多了,出現了產業結構的失衡和產能過剩。產業結構的失衡,直接導致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不能順利進行。
對于調整結構,既需要創新,又需要淘汰落后產能。
《資本論》在揭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這是必須遵循的經濟常識。這對于我們理解市場經濟,遵循經濟規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摘自《光明日報》,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