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473000)呂紅葉
PICC置管后肢體腫脹是臨床常見并發癥。本文將對266例PICC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引起肢體腫脹的主要原因,提出相關護理措施,為臨床提供借鑒。
選取266例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59例,女性107例;年齡在31~70歲,平均年齡(48.3±4.8)歲;采用BD前端開口式5Fr單腔導管,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置管,穿刺部位:貴要靜脈94例,肘正中靜脈102例,頭靜脈70例。
2.1 靜脈血栓形成 導管置入后會隨肢體伸展和血液流動而在血管內漂浮,與血管壁摩擦,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激活機體高凝狀態;此外,研究表明,惡性腫瘤細胞可刺激促凝物質的活性和單核細胞的合成,激活機體凝血系統;同時腫瘤細胞還可直接作用于凝血系統,加速凝血酶的形成,從而增加置管后患者靜脈血栓的形成。導管漂浮于血管內,對血液循環造成一定影響,促使血管內微血栓及血流渦流的形成,也是引起肢體腫脹的原因。
2.2 導管異位 若置管時操作方向錯誤或動作過于粗暴而刺穿血管;置管成功后患者大幅度活動肢體;沖管時壓力過大等,均可造成導管異位,一般多見于刺穿肢體肩胛或上臂處異位于胸外側靜脈、頸內靜脈或對側頭臂靜脈。
2.3 靜脈炎 有研究表明,靜脈炎是PICC置管后發生肢體腫脹的主要原因,高濃度藥物對血管壁的刺激,導管對靜脈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等,可使血管內纖維蛋白層狀累積,逐步形成血管內微血栓。置管時反復穿刺、置管后患者肢體劇烈運動等,都對血管壁造成嚴重損傷,從而增加靜脈炎的發生率。此外,導管送入位置與置管后發生靜脈炎也有緊密關系。
2.4 局部循環障礙 PICC置管后為了防止穿刺點滲血,都會給予無菌紗球常規壓迫止血,若壓迫時間過長或壓力過大,均可造成穿刺周圍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導致穿刺肢體出現疼痛或水腫。有些患者過于緊張,加上導管異物對穿刺血管的刺激,易造成穿刺血管的應激性痙攣,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大部分患者,因對PICC置管相關知識認識不夠,擔心置管后肢體活動會造成導管脫出或異位,以至于對穿刺肢體有意識的制動,最終導致肢體腫脹疼痛。
266例接受PICC置管患者發生肢體腫脹21例,發生率為7.89%;引起肢體腫脹原因有:局部循環障礙8例,靜脈炎3例,導管異物4例,血栓形成4例,其他2例;經過相應護理后,腫脹癥狀均得到控制,導管功能未受影響。
4.1 預防性護理 在進行PICC置管前,護士應對患者心理素質、認知能力、血管條件、凝血狀態、依從性等進行綜合評估,向患者進行PICC置管相關知識宣教,使其明白置管目的,掌握自我維護方法和注意事項,以便消除恐懼心理,能夠積極配合各項護理;選擇合適血管進行穿刺,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改良置管后壓迫時間及力度,避免壓力過大、壓迫時間過長,造成局部循環障礙。對于存在高凝狀態患者,應適度給予抗凝劑,預防微血栓形成;此外,還可以給予TDP照射聯合濕敷硫酸鎂和地塞米松,以預防靜脈炎的發生。
4.2 提高穿刺技術 有研究表明,反復穿刺或反復送管操作,可增加置管后發生靜脈炎風險,穿刺過程動作輕柔,送管時若遇阻力,可適當調整角度或方向,緩慢將導管送入合適位置,可有效降低導管對血管壁的損傷,降低術后靜脈炎的發生;在送管時應邊沖管邊送管,使導管在血管中漂浮著前進,可有效避免導管前端與血管壁直接接觸,造成送管不暢;順利地穿刺和送管,可降低置管后靜脈炎和微血栓的發生率,避免肢體腫脹發生。
4.3 選擇合適血管 肘正中靜脈和貴要靜脈是PICC置管的首選靜脈,肘窩下兩橫指為最佳穿刺部位,過高可造成淋巴回流障礙和神經受損;過低會增加導管與血管壁摩擦,加重血管壁受損;此外,右側路徑置管較左側順利,送管更容易,可降低導管與血管壁的摩擦,有效保護血管內皮細胞。
4.4 對癥處理 對于由于靜脈血栓形成引起的肢體腫脹,應給予溶栓藥物進行溶栓,必要者應拔除導管;對于導管移位者,應先退出導管5~6cm后,再緩慢送管,以糾正異位;對于靜脈炎者,應給予紅外線照射聯合硫酸鎂濕敷;對于局部循環障礙者,應及時去除壓迫紗球,鼓勵患者進行適當肢體運動,晚上休息時抬高患肢,以促進腫脹肢體血液循環,減輕肢體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