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剛
(湖北省潛江市國土資源局,湖北 潛江 433199)
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順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總體規劃進行了多次編制和整改,大大提高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城鎮基礎建設的水平。但作為農業大國,農村的土地規劃長期以來卻未得到充分重視,致使農村的發展速度明顯滯后于城市,十分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均衡發展。
早期的村級土地規劃主要包含下列幾種形式:一,為將城市建設中占地面積較大也不依托于城市條件發展的工廠或者項目搬遷至農村而做出的土地規劃;二,為將具有旅游資源的村莊開發成旅游景點而做出的土地規劃;三,為保護具有歷史文化特點。
根據政府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經濟和社會基礎建設的目標,以及法律規定中確立的發展方向,村級土地利用規劃要能夠滿足合理的土地利用,服務總體規劃布局及綜合建設部署等條件,在工作中要滿足下列幾項原則:
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在經濟與綜合國力極速發展的巨大歷史機遇面前同樣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于在經濟活動中市場調節的比例增大導致社會及經濟矛盾的產生,因此需要政府進行宏觀的調控。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人均土地面積不足,我國將節約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因此在村級土地規劃要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時代要求,認真核算項目用地面積,項目用地盡量選取村級土地中的荒地與貧瘠的土地,對農田進行嚴格的保護。項目也應盡量選取節能環保型項目,并能有效利用當地的現有資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人口、資源與環境能夠和諧的發展。
的原則
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速度的加快,城市與農村建設的聯系更加密切,在村級土地利用的規劃編制中要堅持“五個統籌”,使農村發展與城市規劃能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推動社會經濟利益的多元化發展。在村級土地利用規劃中要對當地具有歷史意義、紀念意義及文化傳承的建筑及古跡進行保護,使經濟建設與文化傳承能和諧相處。
村級土地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點,一方面,規劃要從村容村貌的整治方面入手,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指導方針,對村級土地的利用、村莊的公共設施建設及現代農業園區的分布進行合理規劃,在方便村民生活和促進村莊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村莊的布局及自然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改變以往農村給人的“臟、亂、差”的印象。并將道路建設、水利建設及通訊設施建設列入到土地利用的規劃當中,增加規劃編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的指導的寬度和覆蓋范圍。另一方面,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要服從于建設規劃,住宅、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養殖場及生活服務設施的分布要符合《城鄉規劃法》要求,不能破壞耕地及歷史文化遺產等保護對象,并且有利于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同時,對土地地籍、產權及使用權等農民關心的重點方面列入土地規劃編制中,有利于將舊村改造規劃、新村建設規劃及用地計劃有機結合。并在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中,對區域規劃、村級土地總體規劃、特定類型村莊規劃及專項規劃進行詳細的梳理與總結。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時代環境下,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也正如火如荼的進行,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仍有許多規劃無法的切實的實施,導致規劃編制流于形式,因此,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想要在大范圍內取得顯著的成果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