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蘇,陳國生,陳鑫媛,陳芳婷
(1.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系,湖南 衡陽 421002;2.湖南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自2015年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振興鄉村建設以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我省城鄉一體化建設、新型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但目前我省依然存在產業發展效率低、生態產業貢獻率不高、產業結構失調、市場主體不明、環境保護壓力增大等突出的問題。湖南鄉村振興要快速健康發展,實現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式轉變,政府、行業及企業都需要進一步理清思路,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各種制約因素和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十九大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有效”的鄉村振興目標既是我省農村的未來發展目標,又是目前農村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鄉村的振興必須由政府各個部門全員參與進來,在這個系統工程中,任何一個部門都必須服從統一領導、協調。但是在湖南省鄉村振興工作中,有些部門會從本部門的角度出發,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不聽從安排和協調,增加了該工程實施的難度。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關于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提高農民經濟水平的要求,湖南省各市州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地還有很多問題值得關注: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發展水平落后、發展模式單一,居民生活生產條件差,農村傳統文化缺失。
振興鄉村建設是涉及面很廣的系統工程,這必須要求資金逐步跟進。但在現實建設中,畜禽養殖污染、村莊綠化少、農村存在臟亂差現象,特別是建設資金不足,政府補給有限,資金要靠鄉村自籌,嚴重影響基礎設施建設提質提速。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鎮”;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振興過程中要注入文化元素,農村要有農村的樣子,盡量在原村莊的形態上,改善人們的生活。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對于農村建筑的重新建設,很多實施者的意識有所欠缺,以自己主觀的意識去指導整個建設過程,過于注重空間美的建設。如“刷墻、植樹、修路”等,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在短期內有所改善,但是這只是一個短期的目標,“振興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并不是來自空間建設的美麗,而來自于農民意識的改變。
在農村建設方面,其它部門的參與度不高,其因素在于政府部門的主導。在農村空間建設方面,政府部門在人力、物力和資金方面加大了投入,促進了鄉村空間方面的復興和建設。但是農村空間建設工作是個長遠的工作,短期的投入只能取得初步的成效,政府部門沒有能力對其進行長期的維護。
農村空間建設在施工時,其管理比較混亂。由于他們缺乏建設經驗,與其它村莊的溝通也缺乏,所以在建設時難免會走很多彎路。另外在建設時,村民們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當農村空間建設與農民的利益相沖時,就會引導村民們的強烈不滿,而政府部門對此又缺乏引導。
在建設所需的資金方面,也較為缺乏,雖然政府部門會給予一定的補貼,但補貼經過層層剝奪之后,能夠到農民手上的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滿足空間建設的需要,資金的差距仍然很大。
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改變多年來形成的思維定勢與習慣做法,真正在我省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有必要發揮制度的牽引作用,在體制機制建設上找到突破口。
鄉村規劃類型多,管理部門也多。協調整合不同口徑下的規劃,推動多規融合,才能真正推動多部門在戰略決策上取得共識,以保證規劃實施和管理中各部門攜手合作,無縫對接。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城鄉一體化不但是對中國鄉村發展的新要求,也逐漸成為一種必然的、良性的趨勢和狀態。因此,對鄉村振興建設有必要向更多的方面延伸,在更為綜合的管理體制下,形成職責明確的管理體系。鄉村振興的目標是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政策(制度)上的協調發展。應著力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制度建設。
要改變農村落后的現象,就一定要改變村民的落后觀念,在“鄉村振興”進程中要引進高素質人才,對村民進行教育,提升村民的素質,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使之積極地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除此之外,要建立多元化的平臺,促進農村人民的健康循環,擴大內外部的交流與溝通,利用各種宣傳手段,使廣大農村群眾參與農村的發展。把農村文化帶出去,帶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