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惠
(安慶市懷寧縣農機管理局,安徽 安慶 246121)
通過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合理地運用現有的水稻機插秧技術,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并促進水稻生產形成規模化效應。當前,從用工方面來看,我國的插秧季節性雇傭工人的矛盾較大,雇傭工人進行插秧的人力費用通常較高,而手工的插秧操作往往還會導致插秧質量不達標、效率低、密度不足等問題,因為工作效率的低下所導致的問題頗多,其中不僅僅涉及到插秧最佳時間的把握不到位,因而使得水稻的產量始終處于低水平的狀態。但是,在運用水稻機插秧技術之后較好地改變了這些問題,并且促進了水稻產品的高質、高產。
通過近年來對于水稻機插秧技術的運用,使得我國的水稻生產行業在生產成本這個問題上得到了較大的益處,這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對于耕地的面積而言也能夠有效地節省,從而可以種植更多的水稻,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此外,由于用該項技術所生產出來的水稻秧苗更加集中,在管理時也更加方便,在用水、用藥和處理雜草的過程中都更加集中化,有利于將生產成本進行有效地降低。
水稻機插秧技術的運用和實現得益于機械化生產的優勢,有利于水稻在栽種的過程中提升速度,進而使得生產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這不僅可以減少插秧工作者的勞動強度,而且能夠使得工作效率提升,將有限的勞動力進行充分地利用。
運用機械化的插秧技術能夠在育秧的實際過程中達到避災增效的良好效果,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躲避因自然災害(干旱、暴雨、洪澇等)所造成的水稻秧苗受損的情況發生。與此同時,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應用更加科學、專業,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無論是通風情況,還是透氣情況均能達到適宜的程度,可以降低病蟲危害的發生率。
進行機器插秧育苗的秧齡一般應該控制在18~20天,在進行機械化的插秧之前,應該使得秧苗的根系比較發達,并且確定已經到達了基本的秧苗高度,各方面生長的比較好才能進行機械化插秧。
首先,造成秧苗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立枯病,是由調酸效果不好所導致的。因為水稻的秧苗在其生長的過程之中適合在偏酸性的土壤之中生長,如果土壤之中的酸性成分達不到其要求就會影響秧苗的抵抗力,引發立枯病,導致秧苗的死亡。其次,在對營養土進行攪拌的過程之中,由于攪拌不均與從而導致肥害、藥害的出現,從而影響根莖的生長,最后導致秧苗的死亡。再次,對秧苗的管理不到位,對水分與溫度等難以進行準確地控制,導致其出現發芽率低或者秧苗死亡的現象。
首先,在進行大田的滅茬過程之中,由于處理的不干凈,從而使得在水面上漂浮大量的殘茬,嚴重的影響了機插的質量以及效果。同時,機器在進行插秧的過程之中,可能使得秧苗插的過深,或者出現打滑等,導致影響秧苗的生長。其次,田間出現無水或者水太深的現象。田間如果無水不僅降低插秧機的效率,而且還會導致秧苗的成活率降低。但如果田間的水太深,會出現漂秧及倒秧等,不利于秧苗的生長。再次,在機器插秧的過程之中也會產生植傷,使得秧苗返青的時間較長,影響水稻的產量。
可以成立相關的合作社等,將農機、農技人員集中到一起,對其進行有效的培訓,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其技術水平與對機械設備的操作水平,還能夠提高秧苗的整體存活率,提高糧食產量,進而促進機器插秧技術在更大的范圍之內進行推廣。
在進行機械化插秧的過程之中,應該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這樣才會有效地提高水稻的產量。多選的水稻品種應該是高產的、植株較高、抗倒伏性較高、后熟較快的高產品種。
第一,選擇好育秧的營養土,對其中的酸性進行有效地調節;第二,對育秧的地點做好選擇,盡量選擇地面平坦,陽光好以便于進行操作與管理的地方;第三,對于播種的時間進行有效地掌握,在進行播種之后還要控制好秧齡;第四,在對秧苗進行培育的過程之中,掌握好水分、陽光、通風性等,做好在這個過程之中的病害防治。
首先,應該讓泥漿進行有效地沉降,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薄水機插,從而防止再插秧的過程之中水過深出現漂秧與倒秧等,以提高糧食的產量。與此同行,還應該進行有效地滅茬。其次,應該對秧苗進行精細化的管理。特別是在對秧苗進行運輸的過程之中,應該避免有力的拉扯,否則將會造成對秧苗的傷害,影響其存活率。在進行機器插秧的過程之中還應該對秧苗之間的距離進行有效地控制,防止出現倒伏。
在秧苗栽后,應該加強田間管理,其主要的內容主要是對其田間的水量進行有效的控制,在其生長期間進行合理地施肥,做好對病蟲害的預防等,及時進行播撒農藥。
綜上所述,文章著重圍繞著我國水稻機插秧技術的優勢、問題與挑戰、具體應對策略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展開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具體的闡述,進一步凸顯了我國現階段農業化生產過程中水稻機插秧技術的實際發展與技術突破。但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該項技術的應用在現階段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依然存在諸多的技術問題和不足之處非常棘手,必須經過專業的工作人員、技術操作人員的具體觀察分析和實驗操作,方可對其中存有的問題進行更好的把握,以此來促進我國水稻生產過程的科學化、專業化,并且這也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推動我國水稻生產過程的高質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