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骨科醫院(450000)謝瑜
本研究為明確延續性護理對脊髓損傷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對一組脊髓損傷患者應用常規護理,而另一組則加用延續性護理,現報道兩組生存質量、并發癥指標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脊髓損傷患者共100例,隨機分成研究組、對照組,均50例,其收治時間:2015年12月~2017年4月。其中,研究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22~46歲,平均年齡(38.45±7.19)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23~46歲,平均年齡(38.96±7.05)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的統計學對比結果提示其無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即在住院期間積極治療原發病,出院當天對患者、家屬交代脊髓損傷康復期間注意事項,告知其如有不適感立即復診;在上述護理基礎上,研究組患者接受延續性護理,具體操作如下:(1)出院前護理。由康復科護理人員建立護理延續小組,負責患者出院前各種宣教工作以及患者出院后的隨訪工作。同時,建立完整隨訪記錄,包括患者年齡、住院號、性別、家庭住址、姓名、電話等信息,特別是家庭住址、電話,一定要填寫正確;出院前對患者家屬展開健康宣教,包括排便功能鍛煉、導尿注意事項、肌力訓練等,并鼓勵家屬學習基礎的保健護理方式,確保其住院、出院護理實現無縫對接。(2)出院后護理。①基礎護理。患者應定期上門隨訪,了解患者并發癥情況、心理變化以及生理狀態等,及時糾正錯誤行為,告知家屬如何有效監測病情,并告知其并發癥危險因素以及預防措施。同時,指導患者、家屬記錄護理日記,包括患者何時開始主動運動,何時下床運動,何時進行排尿排便訓練等。此外,幫助患者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排除潛在影響疾病康復的危險因素,改善其康復環境。幫助患者疏解內心不良情緒,如焦慮、恐懼、抑郁等,告知其自行排解不良情緒的正確方法。②康復訓練。首先,指導患者進行肌肉訓練,包括肌肉牽張、關節牽張,從而緩解肌肉痙攣,嚴重者應增加手指抓捏訓練等;其次,輪椅訓練,即指導患者學會控制輪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最后,指導患者多進食高纖維食物,并通過按摩腹部等方式,促使患者順利排便。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并發癥發生率;②參考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評估患者出院當日、出院6個月的生存質量水平;應用百分制,且SF-36評分與患者生存質量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s)、計數資料(n,%)對比實行t檢驗、x2檢驗;若存在統計學差異,則以P<0.05描述。
2.1 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是4.0%,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是16.0%,有統計學比較差異(P<0.05)。
2.2 生存質量 研究組平均生存質量評分是(85.72±3.28)分,對照組平均生存質量評分是(70.46±4.18)分,其比較有統計學差異(t=17.936,P=0.000)。
脊髓損傷指因各種因素所致的脊髓結構、功能損害,可對脊髓平面以下的感覺、運動、自主神經功能造成損傷,導致患者喪失活動能力。有學者認為[1],臨床工作人員可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活動障礙,提升其生存質量,但該觀點尚未獲得醫學研究人員的一致認同。目前,常規護理在脊髓損傷臨床護理中的應用頻率最高[2],即在患者出院期間提供基礎護理,出院當日予以相關指導等,應用效果有限。相比之下,延續性護理可謂住院護理延伸部分,能幫助患者在出院后恢復期獲得持續的衛生保健服務,加速其康復,并避免患者因病情惡化而再度住院,最終減少衛生服務成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均良好。經本研究發現,延續護理內容更加全面,涵蓋了患者以及家屬的心理、生理各方面護理干預,且要求記錄護理日記,便于工作人員隨訪時全面掌握患者康復鍛煉情況,從而予以相應指導,進一步改善其康復效果。
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而生存質量評分較高,可見延續性護理在提升脊髓損傷患者生存質量、減少并發癥方面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