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467000)李榮鳳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慢性胃炎患者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均為30~68歲,具有以下癥狀: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和隱痛、噯氣、泛酸、惡心、嘔吐等。病程緩慢,反復發作而難愈。
1.2 排除病例 鋇餐檢查、胃鏡及活組織病理檢查、食管pH及壓力測定、食管滴酸試驗、胃食管閃爍顯像和40歲以上病人應做心電圖及冠心病方面的檢查,以排除心源性胸病。
1.3 方法 將60名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服用西沙比利5~10mg,每日3次,療程4~6周,而實驗組在常規護理時,調整飲食,改善營養結構,加強患者的心理輔導,保持有效的病情觀察,調整腸胃狀態。具體措施如下:①注意飲食,飲食中適宜清淡而且容易消化的溫熱半流質飲食,忌食辛辣食物,及肥甘厚味煎炸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細軟的食品,少用刺激性食品。②就寢時床頭整體宜抬高10~15cm,對減輕夜間反流是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囑病人睡前不再進食,晚餐與入睡的間隔應拉長,大于3h。每次餐后讓病人處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借助重力促進食物排空。另外要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劇烈運動。③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可服用藥物如: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能抑制、減少胃酸分泌,也可用洛賽克每晚一次。另可用氫氧化鋁凝膠能減少胃酸的刺激。④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在餐前15~30min服用胃復安或嗎叮啉,可增加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壓力,加速胃的排空,減少反流。⑤心理護理,由于反復發病,患者經常帶有一定程度的焦躁情緒,影響了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健康。醫療工作者對于患者的情況應該有充分的了解,及時與患者家人溝通,安撫患者情緒,使其充滿信心戰勝疾病,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充分調動患者的生理感受。
1.4 評定標準 癥狀消失者為顯效,癥狀減輕者為有效,無改善者為無效。有效者為顯效者加有效者。
1.5 統計學方法 實驗的計數資料采用x的平方檢驗,采用SPSS19.0軟件包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60例患者中,實驗組顯效者為14例,有效者12例,無效者4例,有效率為86.7%;而對照組顯效者為10例,有效者9例,無效者11例,有效率為63.3%,兩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
由于胃內容物越過下食管括約肌(LES)反流至食管內,而食管本身不能將反流物盡快清除,造成胃內容物在食管內的長時間滯留,胃內容物中的損傷因素如酸、膽汁酸、胃蛋白酶等對食管黏膜的損傷而導致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發病的病理生理基礎是食管胃運動動力障礙,包括食管體部的運動功能、LES功能及胃運動功能障礙。引起這些功能障礙的原因除了解剖結構的異常(如食管裂孔疝)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藥物(如平滑肌松弛劑)和食物(如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都可能導致LES功能障礙,引起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經常以吐酸、胸骨后灼燒不適感或者灼痛以及吞咽障礙等為臨床表現。西醫學認為是由于食管胃連接處解剖和生理抗反流屏障的破壞、食管酸廓清功能的障礙、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損害以及胃十二指腸功能失常等原因造成。其病因為反流的膽汁和胃酸共同作用于食管黏膜的結果,而在膽汁引起食管損傷前,必先存在幽門和LES功能失調;反流性食管炎者多伴有胃炎。滑動型食管裂孔疝因常致LES和幽門功能失調而易并發本病;十二指腸潰瘍多伴以高胃酸分泌而易致胃竇痙攣與幽門功能障礙,故并發本病也較多。肥胖、大量腹水、妊娠后期、胃內壓增高等因素均可誘發本病。反流性食管炎加重或并發食管潰瘍時,可出現咽下疼痛。在預防性護理過程中,護士應該針對各種有可能誘發本病的因素,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正確評估結果,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心理疏導,飲食調節,生活指導等。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通過一系列的預防性護理以及復診工作,讓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有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了治愈率,減少了復發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臨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