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涵
關于“各國國際形象”這個主題,根據最近美國蓋洛普公司、大西洋理事會、英國廣播公司(BBC)、俄羅斯社會輿論基金會等多家知名民調機構及智庫、媒體發表的報告顯示,中國的國家形象“得分”持續上漲,國際形象更加積極、正面。這是偶然現象嗎?
筆者注意到,這一系列的調研數據非常有代表性,不僅有對于發達國家的調研也有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調研。其中調查數據顯示,美國民眾對中國持正面看法人數持續上升;此外,在全球134個國家和地區就中、英、德、俄四國全球領導力的調查顯示,全球民眾對中國領導力的認可度達到31%,超過美國的30%和俄羅斯的26%,僅次于德國的41%。這一數據表現可謂是可圈可點。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持續增加,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也從1963年的不到1%猛增至13%。而同期美、英、法等西方大國則分別從13%、13%、37%降至10%,3%和8%。與此同時,民調機構拉美晴雨表的民調顯示,拉美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達到60%,較2016年上升3個百分點。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外交不斷取得新的突破。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迄今不到5年的時間,卻逐漸成為全球性的公共產品。2017年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來自130多個國家的約1500名各界貴賓作為正式代表出席論壇。有了這一基礎,“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的政策溝通逐步取得不錯的成績,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積極主動地加入到“一帶一路”倡議中。
有了政策溝通的基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額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2017年達到7.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8%。沿線國家的工業園區不斷建設,并很多吸納了東道國的百姓來工業園區就業,解決了當地的民生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沿線國家民眾對中資企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對于“一帶一路”國家沿線基礎設施的建設,也越來越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要想富先修路”這一理念逐漸為沿線國家所接受,港口、機場、高速公路、鐵路的修建,使得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越來越好,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日益得到重視,對于環境的保護,援助凈水設施,中國醫療隊的服務都使得當地民眾逐漸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非常的注重民心相通工程,“國之交在于民相親”這一理念,成為推動國與國之間交心的重要舉措,中國企業在海外不僅“授人以魚,同時也授人以漁”讓更多的當地民眾獲得一技之長,提高生活水平。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而我們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化思維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浪潮。共同利益、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的理念逐步為全世界許多國家所接納。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在逐步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隨著特朗普政府不斷強調“美國優先”,甚至違背歷史潮流,推動貿易保護主義,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意識到,美國正在離他們越來越遠,這種距離感必然導致心理距離的進一步拉大。雖然當前中國仍然還處于發展中階段,但中國所提倡的“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我們所強調的大國責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個國家民眾心中都有一把尺,用它勾勒出的就是中國的國家形象。▲
(作者是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助理)
環球時報201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