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樂縣人民醫院(457400)蘇坤煌
髕骨骨折是較常見的損傷,患者在短時間內不能夠行走,在活動時膝關節會產生劇痛,有時可感覺到骨擦感,有移位的骨折,可觸及骨折線間隙[1]。現根據我院60例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臨床對照,得出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間我院60例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兩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逐層切開分離顯露骨折斷端后,對照組采用髕骨下極切除術治療,觀察組采用帶線錨釘治療。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27.1±3.6)歲。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7~59歲,平均年齡(27.5±3.5)歲。兩組患者各臨床資料均保持同質性(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硬膜外麻醉,逐層切開分離顯露骨折斷端后,進行清理血腫及卡壓組織,用生理鹽水沖洗骨折斷端,去除游離的碎骨塊。對照組采用髕骨下極切除術治療通過去除游離的碎骨塊后,切除多余的碎骨塊,使其修復骨面到光整,再用不可吸收粗線進行固定結扎縫線。其中觀察骨折復位狀況和固定狀況,達到滿意狀況則逐層縫合切口。觀察組患者采用帶線錨釘治療方式,將一顆錨釘由患者下極粉碎性骨折處外側打通將近1厘米處,縫線使用8字方式進行縫合,或者用相關肌腱縫合法對髕側部韌帶穿過,再打入中部地帶,進行收緊并打結,然后運用相同手段由內部近處髕骨打入其髕韌帶,通過編制后進行外側髕骨穿入,將髕骨下級游離骨折處進行復位縫合。此外也可采用網兜式捆綁方式,將4顆錨釘穿入上級完整地帶,縫線使其固定在其中一顆錨釘上,另一邊在下級髕韌帶附著點進行多次縫合打結,反復成功后會形成網兜形式進行下級髕骨固定。
1.3 觀察指標 記錄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此外通過Bostman髕骨骨折療效判定標準,該項標準主要通過活動時間、活動范圍、疼痛程度以及萎縮程度等方面進行判定,評分在28~30分為優秀,在20~27分為良好,小于20分為差[2]。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以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在術后出現血管或神經受損為1例,錨釘在7天后出現松動為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67%,而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髕骨關節炎為5例,屈膝較為困難者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6.67%,兩組患者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32,P<0.05)。
2.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價優良率對比觀察組膝關節功能評價優良率為90.00%,而對照組為66.67%,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髕骨下極骨折主要引發在髕骨遠端,在臨床醫學中用克氏針張力加之鋼絲捆綁、空心釘張力固定以及行髕骨下極切除等治療方式。帶線錨釘針對髕骨粉碎性骨折治療中有較多優點,如最大限度保留髕韌帶程度和傷口恢復的結構,使得骨與腱之間有效結合,能夠化解骨折和韌帶之間的張力,讓骨折在毫無張力的情況下進行愈合;此外,手術創傷較小,針對復位操作較簡單,并且手術時間較短。在帶線錨釘治療的設計性上,可以有效保證關節在鍛煉情況中不易脫落,使患者盡早進入膝關節功能鍛煉,以防發生關節炎或關節強直等風險,使骨組織相容性較好,不易發生異物反應或現象。通過本次帶線錨釘在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治療中的應用研究中,我院60例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治療患者的臨床對照中得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對照組患者為26.67%,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價優良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為66.67%,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帶線錨釘在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治療中有良好的應用效果,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發生情況,保證患者膝關節功能盡早恢復鍛煉,減輕患者痛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