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450000)翟怡紅 李俊霞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期間本院呼吸內科所收治老年患者146例,按照時間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2016年7月~2017年10月)和對照組(2015年3月~2016年6月)。觀察組73例,42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分布為61~85歲,平均為(69.3±4.5)歲;其中包括支氣管哮喘13例,慢性支氣管炎35例,支氣管擴張25例。對照組73例,45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分布為60~87歲,平均(68.4±4.9)歲;其中包括支氣管哮喘15例,慢性支氣管炎36例,支氣管擴張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并無明顯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治療、飲食指導、營養支持、健康教育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醫院感染預防性護理,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與治療支持 ①幫助患者正確了解自身病情及治療方案,以幫助其舒緩負面情緒,維持心理狀態穩定,提高其對于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配合程度;②護理人員同患者充分溝通,及時向其告知最新治療進展,以便于幫助患者堅定治療信心;③根據醫囑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并配合臨床對其進行全身支持性治療,以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力。在進行治療支持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1.2.2 增強感染監控 定期對呼吸內科科室室內空氣微生物、室內物體表面維生素水平進行測定記錄,加強本科室護理人員無菌操作觀念,要求其嚴格執行六步洗手法,保證各項護理操作的無菌性。
1.2.3 中斷感染傳播途徑 采用六步洗手法以減少革蘭陰性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患者接觸的幾率,特別是對于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操作時,護理人員在接觸患者呼吸道或黏膜分泌物后應嚴格進行手部清晰和消毒。為有效對交叉感染進行控制,在進行護理操作時應佩帶手套或其他感染預防器具。對于呼吸內科老年患者,每日應及時為患者進行吸痰處理,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降低肺部感染發生風險;對于霧化器、呼吸機等呼吸治療裝置,應對同患者接觸部分進行嚴格消毒殺菌,以避免造成感染。
1.2.4 抗生素應用 對于存在感染癥狀患者,應根據其病原學檢查和藥敏試驗結果給予患者針對性抗生素應用,以避免抗生素劑量不足或過度使用,造成感染控制不當或引起耐藥性。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并采用本院自制護理質量評估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質量進行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平均值±標準差)行t檢驗,相關統計學分析在SPSS18.0中進行,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共計出現醫院感染5例,發生率為6.85%;對照組患者共計出現醫院感染16例,發生率為21.92%。觀察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x2=6.730,P=0.009)。觀察組患者治療性護理、心理護理、生活護理三項護理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呼吸內科患者人數呈逐年增多趨勢。受到近年來細菌耐藥性增強的影響,以及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較差,此類患者往往面臨較高的醫院感染風險[1]。且調查指出,老年呼吸內科醫院感染患者多治療難度較大,且病情易反復,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因此,探討如何進行此類患者醫院感染的預防性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呼吸內科常規護理措施涵蓋范圍較為廣泛,但對于呼吸內科醫院感染的針對性不足。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所采用預防性護理,其目的在于根據呼吸內科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相關影響因素,結合既往研究內容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干預,通過阻斷感染途徑、加強感染監測,以及穩定患者心理狀態,并進行抗生素預防性應用,以對醫院感染進行控制。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后者,表明較常規護理,對呼吸內科老年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可有效強化對醫院感染的控制。
綜上所述,預防性護理可有效強化對老年呼吸內科患者醫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有利于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對于治療效果的發揮和患者康復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