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麗
(湖北省鄂州市中醫醫院 藥劑科, 湖北 鄂州, 436000)
癲癇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慢性疾病,其嚴重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1]。臨床中主要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其中丙戊酸鈉(VPA)具有廣譜的抗癲癇作用,對大多數的癲癇具有較好的療效,是臨床中常用的抗癲癇藥物[2]。報道[3]顯示,丙戊酸鈉單藥治療癲癇有時難以完全控制病情,目前聯合其他抗癲癇藥物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手段。為了了解丙戊酸鈉聯合不同藥物治療癲癇的療效及用藥的安全性,并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合理依據,本院對300例應用丙戊酸鈉患者展開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采用丙戊酸鈉治療癲癇的300例患者。納入標準: ① 確診為癲癇患者; ② 患者規律性服用丙戊酸鈉單藥或丙戊酸鈉聯合用藥。排除標準: ① 患者合并癥較多,存在嚴重心、肝、腎及腦疾病; ② 患者用藥復雜; ③ 年齡大于60歲。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齡3個月~60歲,其中丙戊酸鈉單藥治療患者147例(49.00%), 聯合用藥患者153例(51.00%), 分別包括4種聯合用藥,分別是丙戊酸鈉聯合拉莫三嗪60例,丙戊酸鈉聯合托吡酯48例,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28例,丙戊酸鈉聯合卡馬西平17例。
詳細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用藥情況、癲癇控制情況,臨床治療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臨床表現、安全性等進行分析總結。癲癇控制情況評價,癲癇在觀察時間內發作次數減少≥50%為有效,發作次數減少<50%為無效。
選擇SPSS 18.0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數據采用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丙戊酸鈉聯合拉莫三嗪治療總有效率(93.33%)、丙戊酸鈉聯合托吡酯治療總有效率(93.75%)、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總有效率(92.86%)、丙戊酸鈉聯合卡馬西平治療總有效率(94.12%)均高于丙戊酸鈉單藥治療總有效率(72.1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丙戊酸鈉聯合拉莫三嗪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20.00%)、丙戊酸鈉聯合托吡酯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18.75%)、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21.43%)、丙戊酸鈉聯合卡馬西平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17.64%)分別與丙戊酸鈉單藥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19.72%)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59例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中,男42例,女17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中,年齡最小的1歲,最大的57歲,其中小于10歲的患者28例(47.46%), 占比最大, 10~<20歲15例(25.42%), 20~<30歲8例(13.56%), 30~<40歲3例(5.08%), 40~<50歲3例(5.08%), 50~<60歲2例(3.39%)。
不良反應發生最快為用藥后<1 d, 最慢的用藥后>6個月,其中<1 d 3例(5.08%), 1~3 d 11例(18.64%), 3>~10 d 11例(18.64%), 10>~30 d 14例(23.73%), 30 d>~6個月15例(25.42%), >6個月5例(8.47%)。
59例患者產生不良反應累及的系統或組織主要包括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皮膚及皮下組織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反應最多,為25例(42.37%), 主要臨床表現意識喪失、尿失禁、共濟失調、走路不穩、反應遲鈍、呆滯不動、精神恍惚、頭暈頭痛、頸部不適、舌根發硬、語言功能退化;消化系統18例(30.51%), 主要臨床表現惡心、腹痛、腹瀉、食欲減退、肝腫大、肝功能參數異常、胃出血;血液3例(5.08%), 主要臨床表現貧血、全血細胞減少;皮膚及皮下組織8例(13.56%), 主要臨床表現皮疹、皮膚瘙癢、全身紅斑、皮膚紅斑鱗屑、全身發紅脫皮、脫發;其他5例(8.47%), 主要臨床表現月經不調、閉經、雙眼球結膜出血、食欲、體質量增加。
臨床上對癲癇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其中丙戊酸鈉為最常用的抗癲癇藥物之一,與其他抗癲癇藥物相比,具有較好的耐受性[4]。報道[5]證明,丙戊酸鈉單藥治療癲癇有時難以完全控制病情,丙戊酸鈉聯合其他抗癲癇藥物治療癲癇是目前一種很好的治療手段,但關于丙戊酸鈉不同聯合用藥的治療療效及安全性的報道較少[5]。本研究探討了解丙戊酸鈉聯合用藥情況、臨床療效、用藥安全性以及引起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及其臨床特點。
本研究對丙戊酸鈉用藥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丙戊酸鈉聯合用藥的臨床療效療效優于丙戊酸鈉單藥治療,并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未有增加,是因為左乙拉西坦脂溶性高,生物利用度接近100%, 易透過血腦屏障,很少經肝臟代謝[6]; 卡馬西平作為肝藥酶誘導劑,增速兩藥的代謝,一定程度上也可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7]。本研究對丙戊酸鈉引起ADR的性別、年齡分布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年齡小于10歲的兒童是丙戊酸鈉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人群,是因為10歲以下兒童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藥物耐受性差[8]。
對丙戊酸鈉不同聯合用藥的安全性進行分析,其引起不良反應的類型與主要臨床表現的研究的結果表明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產生的不良反應為丙戊酸鈉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其中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主要表現為意識喪失、尿失禁、反應遲鈍、呆滯不動、精神恍惚、頭暈頭痛等。其發生機制是: ① 丙戊酸鈉能夠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繼而抑制環磷酸腺苷的合成; ② 丙戊酸鈉會影響肉堿的攝入、合成以及排泄等途徑,使得產生低肉堿血癥,導致能量代謝不足[9]。因此患者在復診時,應注意是否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物劑量,保證最小劑量達到最佳效果。其次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主要表現為惡心、腹痛、腹瀉、食欲減退、肝腫大、肝功能參數異常、胃出血等。其發生機制是丙戊酸鈉可以增加5-羥色胺,從而引起消化道癥狀。如果患者產生以上癥狀,應建議患者飯后用藥,或者使用丙戊酸鈉緩釋制劑[10]。血液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貧血、全血細胞減少等,其原因可能是丙戊酸鈉會抑制骨髓造血,從而引起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數量降低,治療時應注意血常規情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11]。皮膚及皮下組織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皮疹、皮膚瘙癢、全身紅斑、脫皮、脫發等,其原因可能是丙戊酸鈉能夠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繼而抑制環磷酸腺苷的合成,進而抑制發根代謝,當發根營養不良時引起輕度脫發[12]。還有患者表現出月經不調、閉經、食欲、體質量增加等不良反應,其原因是丙戊酸鈉抑制腺苷酸環化酶,進而抑制脂肪分解與葡萄糖的代謝,增加了體質量[13]。體質量的增加可能引起高胰島素血癥,黃體生成素的分泌也隨之增加,促進卵泡雄激素分泌,導致激素比例失調,卵泡發育停止,表現為月經紊亂[14]。
綜上所述,丙戊酸鈉聯合用藥治療癲癇的療效明顯,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未有增加,年齡小于10歲的兒童是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人群,神經系統是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系統,丙戊酸鈉不同聯合用藥安全性較高,同時丙戊酸鈉所致的不良反應需引起高度的重視。醫生應該加強對患者不良反應的監測,需要定期復查患者的血常規,肝、腎功,激素水平等,如果患者出現不良反應,需要及時減少劑量或者直接停止使用藥物,并采取相應的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