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鞏義市人民醫院(451200)王宏杰
為了顯著降低繼發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壓,顯著提高繼發性青光眼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情況,本文對改良黏小管切開術對繼發性青光眼的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情況進行簡要地探究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從2013年3月~2015年7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所有繼發性青光眼患者中隨機選取其中的45例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45例患者共有患眼45只,這45例患者的45只患眼均確診為繼發性青光眼,這45例患者均使用3~4種抗青光眼滴眼液進行滴眼后眼壓大于21mmHg,且經房角鏡檢查后為全周房角開放,排除了多因素繼發青光眼患者。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46.74±7.8)歲。
1.2 方法 讓患者取平臥位,進行常規消毒鋪巾,然后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和0.75%的布比卡因進行等量混合后在患者的顳下方筋膜囊下注射1.5ml的混合液。再采用8-0的尼龍線對患者的上方角膜進行吊線,然后在角膜上方偏左側的位置上以穹隆為基底做一個結膜瓣;然后做一個4mm×5mm,厚度大約為1/3的舌形淺層鞏膜瓣,在結膜瓣下和淺層鞏膜瓣上敷上0.04%的絲裂霉素面片,敷至3min后取出,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然后再做一個3mm×4mm的厚度為2/3的舌形深層鞏膜瓣,將棕色葡萄膜剖切至透明角膜邊緣內的1.5mm處,然后將Schlemm管外側壁撕除掉,將深層鞏膜瓣剪除,在特制的顯微平臺鑷將Schlemm管內側壁撕除掉。通過Schlemm管將Healon GV注入到Schlemm管的兩個斷端處,各注入5次,然后在鞏膜床上置入少量的Healon GV,采用10-0的絲線對淺層鞏膜瓣的兩后角各縫1針,并將結膜瓣縫合,給予患眼處涂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在手術完成后給予患眼處滴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平均2h滴一次,再給予濃度為1%的匹羅卡品眼液滴眼,3次/日,連續3天,然后給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4次/日,一周后逐漸減少眼液的量直到術后1個月[1]。所有患者手術全程無燒灼,且在手術中多次通過在Schlemm管的兩個斷端注入黏彈劑的方式擴張Schlemm管的管腔。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濾過泡形態、視力、視野、眼底杯盤比、眼壓以及是否發生并發癥?;颊叩难蹓涸诓挥盟幍那闆r下<21mmHg為完全成功,表明患者的眼壓完全恢復正常。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兩組治療前后VAS值比較用t檢驗,兩組療效差異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隨訪結果來看,在45例患者中,患者的濾過泡均未出現濾過泡瘺,也未出現濾過泡纖維化,從患者的視野情況來看,45例患者中均未發現明顯的視野損傷。從患者眼壓的情況來看,這45例患者在行改良黏小管切開術后,患者的眼壓得到非常顯著的改善,在這45例患者中,手術治療前的平均眼壓為(52.07±14.26)mmHg,術后1個月的平均眼壓為(21.76±14.16)mmHg,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眼壓存在顯著差異,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據患者術后的隨訪發現,這45例患者中,行改良黏小管切開術一個月后,眼壓完全恢復正常的有42例,另外3例患者的眼壓得到非常顯著的改善,這3例患者在聯合使用其他抗青光眼藥物的條件下,眼壓小于21mmHg。本次改良黏小管切開術治療繼發性青光眼的成功率為93.33%。
繼發性青光眼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眼部綜合征,繼發性青光眼的主要臨床特征是眼壓顯著升高。據了解,繼發性青光眼的主要原發病變包括炎癥、外傷、出血、血管類疾病、相關綜合征、相關藥物以及眼部手術等[2]。
本文研究對象是繼發性青光眼患者,對這45例繼發性青光眼患者,本文采用改良黏小管切開術進行治療,黏小管切開術對治療青光眼具有顯著的降眼壓效果,同時有著并發癥發生率低這一優勢。與原本的黏小管切開術相比,改良黏小管切開術在手術的時候不用進入患眼的前房,顯著減輕了手術對患眼眼內的干擾,對患眼的視力影響也隨之顯著減小。
從上述結果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改良黏小管切開術能夠顯著降低繼發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壓,且幾乎無并發癥發生,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