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區汊沽港鎮衛生院(301721)苑香武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院124例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手術順序編號分組,單數者納入對照組(n=62),雙數者納入觀察組(n=62)。對照組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齡為(38.48±10.27)歲。觀察組男性38例,39例,女24例,平均年齡為(39.06±11.1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分布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臨床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兩組患者均符合手術適應癥;②為Ⅰ~Ⅱ類手術切口;③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手術切口周圍出現各種皮膚病;②手術部位術前已受感染或術中受到嚴重的污染;③瘢痕體質患者;④存有瘢痕增生、瘢痕疙瘩家族史。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切口皮膚皮下縫合法,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深層組織按照常規方法縫合完畢,然后術者左手握緊持針器,右手將1號絲線穿入三角針,從切口一側的皮膚、皮下淺層組織結果 觀察組切口愈合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切口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疤痕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處開始進針,繼而向下方皮下深層組織出針,再轉向對側切口的深層組織處進針,向上方皮下淺層組織、皮膚出針,然后用力均勻收緊縫合線打外科結,剪線。再使用帶1號絲線的角針進行間斷縫合、褥式外翻縫合皮膚、皮下組織。于術后7~8天,根據患者切口愈合的實際情況拆線。
1.3.2 觀察組 觀察組選用4-0帶3/8三角針的醫用可吸收性外科縫線(由杭州華威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提供),進行間斷皮下、真皮內縫合法。其具體操作措施如下:切口深層組織按照常規方法縫合,而皮膚、皮下組織則用4-0帶3/8三角針的可吸收線從皮下深層組織處開始進針向上穿行,在真皮淺層距體表皮膚約2mm處出針,繼而轉向對側切口真皮淺層組織(控制在體表皮膚1~2mm)進針,向下方深層組織處出針,要求其整體縫合路徑呈現口小底大的“燒瓶狀”,最后拉緊縫線進行打結,結扎要適當,不宜過松過緊,切口兩側邊緣縫合要嚴密對合,縫合線結埋于皮下深層組織,每間隔1.0~1.5cm縫合一針,此法皮膚體表不需要縫合。
1.4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術后切口的愈合效果及切口感染發生情況;3個月后電話隨訪,統計兩組患者切口疤痕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切口愈合優良率、感染率以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疤痕評分以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切口愈合效果比較 觀察組切口愈合效果38例優,22例良,2例差,其愈合優良率為96.77%(60/62);對照組切口愈合效果19例優,32例良,11例差,其愈合優良率為82.26%(51/62),兩組切口愈合優良率比較,x2=5.861,P=0.022,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切口感染率比較 觀察組未出現切口感染病例,其感染率為0;對照組出現3例切口感染,需經切口引流、換藥處理,其感染率為4.84%(3/62)。觀察組切口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x2=4.593,P=0.035)。
2.3 兩組疤痕情況比較 術后3個月電話隨訪進行瘢痕情況評分,經統計發現,觀察組疤痕平均評分為(0.92±0.2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3.86±0.93)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027,P=0.029)。
以往臨床手術治療采用的間斷皮膚縫合法、間斷皮下組織縫合法,多會出現切口邊緣對合不良,切口感染、明顯疤痕等現象[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據相關研究報道[2],間斷皮下、真皮內縫合法可使切口兩側邊緣更加嚴密對合,不僅可節省手術時間,也能有效防止出現瘢痕。我院選取62例外科患者使用傳統縫合法,另選同期62例外科患者使用間斷皮下、真皮內縫合法,結果顯示,觀察組切口愈合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切口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疤痕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間斷皮下、真皮內縫合法的愈合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縫合法。
綜上所述,與傳統縫合法相比,間斷皮下、真皮內縫合法具有切合愈合良好、感染發生率低,瘢痕小等優點,值得在外科手術中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