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強
(山東省莒南縣畜牧局,山東 莒縣 276600)
豬輪狀毒病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病豬主要癥狀為厭食、嘔吐、下痢、脫水,中豬和大豬多為隱性感染。
1.1 病原 導致本病的病原為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的豬輪狀病毒。本屬病毒略呈圓形,由11個雙股RNA片斷組成,有雙層衣殼,直徑65~75nm,其中央為核酸構成的核心,內衣殼由32個呈放射狀排列的圓柱形殼粒組成,外衣殼為連接于殼粒末端的光滑薄膜狀結構,其使病毒形成車輪狀外觀,故名輪狀病毒。
各種動物的輪狀病毒內衣殼具有共同的抗原,即群特異性抗原,可用補體結合試驗、免疫熒光試驗、免疫擴散試驗和免疫電鏡檢查出來。輪狀病毒可分為A、B、C、D、E、F等 6個群,豬以感染C群和E群為主,而A群和B群亦可造成豬感染。
輪狀病毒抵抗力較強,它在18~20℃的糞便和乳汁中能存活7~9個月,在室溫中能保存7個月,在63℃條件下,30min可失活,在pH值為3~9的環境條件下較穩定,能耐超聲振蕩和脂溶劑,0.01%碘、1%次氯酸鈉和70%酒精可使之喪失感染力。
1.2 流行特點 輪狀病毒主要存在于病豬及帶毒豬的消化道內,并隨糞便排到外界污染飼料、飲水、墊草及土壤等,使易感豬感染。其排毒時間可持續數天,加之病毒有頑強的抵抗力,故其可在成豬、中豬之間引起反復感染,另外,人和其他動物也可散播本病。
本病多發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年齡的豬都可感染。在流行地區由于大多數成年豬都已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因此,發病的多是8周齡以下的仔豬,日齡越小的仔豬發病率越高,其發病率一般為50%~80%,病死率一般在10%以內。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12~24h,呈地方性流行。患豬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動,有的吃奶后嘔吐,繼而腹瀉,其糞便呈黃色、灰色或黑色,為水樣或糊狀。
癥狀輕重決定于豬的發病日齡、免疫狀態和環境條件,缺乏母源抗體保護的仔豬發病癥狀最重,環境溫度下降或繼發大腸桿菌病時,患豬癥狀加重,病死率增高。通常10~21日齡仔豬的癥狀較輕,一般腹瀉數日即可康復,3~8周齡仔豬癥狀更輕,成年豬多為隱性感染。
病變主要出現在消化道,患豬胃壁弛緩,胃內充滿凝乳塊和乳汁,小腸壁薄,呈半透明,腸內容物為液狀,呈灰黃色或灰黑色,小腸絨毛縮短,有時小腸出血,腸系淋巴結腫大。
可采取發病25h內患豬的糞便,送實驗室采用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電鏡、免疫電鏡進行檢查,此外,還可采取患豬小腸前、中、后段,冷凍,進行熒光抗體檢查。
診斷本病應注意其與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和大腸桿菌病等的區別。
5.1 豬傳染性胃腸炎 傳染性胃腸炎由冠狀病毒引起,各年齡豬均易感染,10日齡內乳豬感染后發病重劇,其嘔吐、腹瀉,脫水嚴重,死亡率高。剖檢見患豬胃腸變化較重,整個小腸絨毛均不同程度萎縮,而輪狀病毒感染常導致患豬腸壁一側絨毛萎縮,其鄰近的絨毛仍然正常。
5.2 豬流行性腹瀉 此病由類冠狀病毒所致,常發生于1周齡的乳豬,病豬腹瀉嚴重,常排出水樣稀便,腹瀉3~4 d后,病豬常因脫水而死亡,其死亡率可達50%~100%。剖檢見患豬腸絨毛萎縮和有急性卡他性腸炎。患豬腸腺隱窩深度的比值由正常的 7∶1 降到 2∶1 或 3∶1。
5.3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由大腸桿菌引起,多發于10~30日齡的乳豬,呈地方性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
病豬不嘔吐,排白色糊狀腥臭稀便。剖檢見患豬小腸呈卡他性炎癥變化,腸絨毛脫落,無萎縮性變化,用革蘭氏染色時,常能從腸腺腔或絨毛檢出大量大腸桿菌。
5.4 仔豬黃痢 黃痢由大腸桿菌所致,常發生于1周內的乳豬,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患豬少有嘔吐,排黃色稀便。剖檢見急性卡他性胃腸炎變化,其中以十二指腸病變最為明顯,其胃內有多量酸臭的白色、黃白色甚至混有血液的乳凝塊,組織學檢查可檢出大量大腸桿菌。發病仔豬的病程較短,一般來不及治療。
5.5 仔豬副傷寒 仔豬副傷寒由沙門氏菌引起,主要發生于斷奶仔豬,1個月以內的乳豬很少發病。
病豬體溫升高,嘔吐較輕,病初便秘,后期下痢,急性病例呈敗血癥變化,慢性病例有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變化,其與輪狀病毒病有明顯的區別。
硫酸慶大小諾霉素注射液24萬單位,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3mg/kg體重,一次肌肉注射或后海穴注射,每日1次,連用3d。
葡萄糖粉43.2g,氯化鈉9.2g,甘氨酸6.6 g,檸檬酸0.52g,枸櫞酸鉀0.13g,無水磷酸鉀4.35g,水2000mL,混合均勻,讓病豬自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