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明軍,楊 亮,楊建華,李 志,李 菊,李躍建,常 偉*
(1.四川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蔬菜種質(zhì)與品種創(chuàng)新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 2.四川省寶興縣農(nóng)業(yè)局經(jīng)作站,四川 寶興 625700;3.四川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紫山藥是薯蕷科薯蕷屬參薯種,是一種草本蔓生性植物,原產(chǎn)亞洲熱帶地區(qū),在我國南方氣候溫暖地區(qū)廣泛栽培,素有“紫人參”之稱。紫山藥塊莖呈長棒形,表皮紫褐色,肉質(zhì)柔滑,紫色亮麗,比普通山藥含有更多的維生素和Mg、Zn等微量元素,特別是含有8種酚類黃酮物質(zhì)的“花青素”,具有滋肺益腎、健脾止瀉、降壓利肝等功效,是集味美和保健作用為一體的藥食兼用的綠色食品,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通過近幾年的引種栽培,結(jié)合當?shù)貙嶋H情況進行了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研究,集成了紫山藥定向標準化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已在雙流、米易、廣安、簡陽等地規(guī)模化推廣應用。
紫山藥定向高產(chǎn)高效栽培對土壤要求不高,中性或偏弱酸弱堿的砂土、壤土,土層深淺、地下水位高低都可種植,但以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為最好。
選擇符合本品種特性、無病蟲害、無腐爛、充分老熟的薯塊作種薯。種植前25~35d將紫山藥種薯塊莖切成80~100g的帶皮小塊,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種消毒10min,取出晾干后可直接進行催芽;或?qū)⒎N薯塊莖切口蘸生石灰或草木灰,曬種2~3d,以打破種薯的休眠促進發(fā)芽。曬種程度為種薯小塊傷口向內(nèi)萎縮,并從斷面中間裂開為宜。
在田間開1.2~1.5m廂面,上鋪3~5cm的河沙,將種薯放在河沙上鋪成10cm左右的厚度,然后蓋上3~5cm河沙或沙土,如遇低溫或陰雨時應采用小拱棚覆蓋保溫避雨,防腐爛。經(jīng)過25~35d,當種薯小塊上的幼芽長2~4cm即可定植。
采用單行種植,每畦包溝1.8m,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方便,則畦可小些、溝可淺些。土壤先深耕曬田,2月下旬至3月初起畦,做成畦高30~40cm,畦面寬1.3~1.4m的高畦。可人工做畦或把大型拖拉機旋耙的角度和寬度調(diào)整后直接做畦,然后按株距18~20cm用小鋤頭或打槽專用機械開挖寬7cm、長120cm的平行斜小溝,斜度為15℃,上端深10~15cm,下端深25~30cm,挖1800~2000條/667m2平行定向溝。
定向溝挖好后及時放入紫山藥生長的定向槽,定向槽內(nèi)放入足量的松軟基質(zhì)。填料基質(zhì)一般選取材方便的腐熟木糠、菌渣、藥渣或谷殼等,按每667m2的基質(zhì)用量中加入腐熟雞糞200~300kg、生物有機肥100kg、過磷酸鈣30~50kg,與松軟填料拌勻待用。除定向槽上端10~12cm不需要放基質(zhì)而只回填泥土外,定向槽其余部分需填滿基質(zhì),填充基質(zhì)的多少對塊莖的正常伸長、外形順直有重要的影響。
采用定向槽栽培的紫山藥的吸收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土層,基肥可淺施,施肥土層5~15cm。放入松軟填料后,結(jié)合回填泥土,每667m2均勻撒施三元復合肥40~50kg作基肥,回填泥土時覆蓋8~10cm的土層,做到定向槽兩端不宜露出或低過溝底。定向槽上端留下播種標記便于移栽。
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當氣溫回升到15℃以上,地溫穩(wěn)定到12℃以上,選擇晴天下午或陰天種植,避免烈日暴曬。
與定向槽平行放置帶芽種薯,要求種薯小塊種皮、芽朝上,覆蓋泥土厚度5~10cm。移栽時每株只留1~2個健壯的幼芽,多余幼芽徹底摘除,覆蓋泥土時注意不要把幼芽弄斷。
種植后1~2d在土壤潮濕時或雨后用90%乙草胺乳油350倍液對水噴霧,噴灑在定向槽下端畦面、畦側(cè)和排水溝。或采用1.5m黑色薄膜覆蓋,除種薯不覆蓋外,剩余的部分均覆蓋。覆蓋時間一般在出苗后搭架前,宜在雨后或淋濕后進行,覆膜后并壓緊。
移栽10~20d后,當苗高20cm時及時搭架引蔓。一般采用立柱藤網(wǎng)引蔓,即每畦沿紫山藥定植行每隔5~6m栽1根自制水泥柱(規(guī)格為長×寬×高為220cm×10cm×10cm,在每根水泥柱距頂端20cm和低端50cm預制1個小洞,用于穿鋼絲),地下埋30~40cm,地上部為180~190cm。通過每根立柱的小洞連接固定鋼絲,然后,將寬度為1.5m,規(guī)格為5cm×5cm尼龍網(wǎng)上端固定在鋼絲上,下端垂向紫山藥苗便于藤蔓上網(wǎng)。每株留藤蔓1條并引蔓上架,避免幼嫩藤蔓自然纏繞造成難以摘除側(cè)蔓,或幼嫩藤蔓過長未上架而倒伏在薄膜上受曬燙死。在6~9月,應及時將種薯長出的數(shù)條幼嫩藤蔓從基部摘除,保留的主藤蔓把1.5m以下葉腋間長出的側(cè)蔓全部摘除。
齊苗后每20~30d追肥1次,連施3~4次,每次施復合肥5~10kg/667m2。移栽后120d左右開始轉(zhuǎn)入塊莖生長期時重施攻薯肥,每667m2施復合肥20~30kg、硫酸鉀10kg。施肥應在雨后或灌水后,并及時進行培土。
紫山藥較耐旱,對水分要求不嚴,苗期和塊莖生長初期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好,但塊莖進入生長旺盛期以后,應保證有充足水分均勻供應。9~11月是紫山藥塊莖快速伸長膨大期,特別要保持土壤濕潤,如水源不足對產(chǎn)量影響較大,因此有條件的應盡可能安裝滴灌實行水肥一體化。塊莖收獲前20d應停止?jié)菜岳墒蘸箐N售或貯藏。
紫山藥的病蟲害主要有炭疽病、斜紋夜蛾、蠐螬和螻蛄。炭疽病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25%咪鮮胺乳油等,夏秋季雨水來臨前噴施效果更好;斜紋夜蛾可選用10%除盡懸浮劑、20%米滿懸浮劑噴霧防治,防治應在卵孵化期及低齡幼蟲期施藥;蠐螬和螻蛄用辛硫磷400倍液拌毒餌防治;用藥原則是防重于治,各種藥劑交替使用,避免產(chǎn)生抗藥性。
紫山藥收獲期比較長,從10月下旬就可以開始,一般在霜降時采收。采收時宜在晴天上午,把淺土層稍微翻開后,將整條山藥塊莖輕松取出,就地晾干表皮水分后,對薯塊進行分級包裝貯運銷售。收獲時,應盡量減少薯塊的破損率,輕裝、輕運、輕卸,防止塊莖產(chǎn)生機械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