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54000)劉娟 劉小潘
泮托拉唑鈉是臨床治療急性胃黏膜病變、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的常用藥物,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但該藥物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較多[1]。本次研究對泮托拉唑鈉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分析,總結該藥物的合理應用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泮托拉唑鈉治療并且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22~71歲;疾病類型包括胃潰瘍41例,復合型胃潰瘍16例,十二指腸潰瘍1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泮托拉唑鈉治療,排除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2]。
1.2 方法 經臨床診斷和檢查70例患者均確診為潰瘍性疾病,并給予泮托拉唑鈉進行治療。靜脈滴注泮托拉唑鈉(國藥準字H19990168,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40~80mg,1~2次/d。在靜脈滴注前,泮托拉唑鈉需要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溶解,待泮托拉唑鈉完全溶解后,再將藥液注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中進行靜脈滴注。滴注期間需要控制滴注時間,盡量保證在60min內滴注完成。治療期間,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3 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記錄資料均錄入統計學軟件SPSS18.0中,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檢驗使用χ2,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給藥方式 70例患者的給藥方式均采用靜脈滴注,劑量為40~80mg/d。其中有2例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在治療期間將藥物劑量增大,調整至160mg/d;有12例患者在使用泮托拉唑鈉的同時,給予降壓藥物、抗菌藥物及止血藥物等進聯合用藥治療。
2.2 不良反應發生時間 70例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出現不良反應情況,其中治療時間<1h,出現不良反應17例(24.3%);治療時間1h~1d,出現不良反應14例(20.0%);治療時間1~7d,出現不良反應31例(44.3%);治療時間>7d,出現不良反應8例(11.4%)。由此可見,治療1~7d出現的不良反應最多,與其他時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不良反應癥狀及對其他器官的影響70例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出現不良反應情況,其中出現肝功能異常、惡心、嘔吐等癥狀4例(5.7%);出現頭暈、失眠、腹瀉、便秘、皮疹等癥狀10例(14.2%);出現血管水腫、粒細胞降低等癥狀12例(17.1%);出現皮疹、水皰、蕁麻疹等癥狀14例(20.0%);出現過敏性休克、臟器官功能衰竭、四肢發冷等癥狀30例(42.9%)。由此可見,出現過敏性休克、臟器官功能衰竭、四肢發冷等癥狀的患者最多,與其他不良反應癥狀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泮托拉唑鈉屬于質子泵抑制劑,通過和胃壁細胞中的H+/K+-ATP酶系統共價結合[3],達到抑制胃酸產生的目的。該藥物的治療效果及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均依賴藥物的使用劑量。因此,病情較重的患者,使用的劑量也會隨之增大。
通過大量臨床用藥實踐發現,泮托拉唑鈉結合0.9%氯化鈉注射液是最理想的選擇,因為0.9%氯化鈉注射液的化學性質為中性,其酸堿程度不會對泮托拉唑鈉造成影響。通過本次研究結果,筆者總結采用泮托拉唑鈉治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治療前,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有無過敏史、是否處于哺乳、妊娠期等進行詳細的調查,排除無法使用藥物或對藥物過敏的患者,做到合理用藥,謹慎用藥。②護理人員要掌握藥物的使用劑量及用藥方式,如患者存在肝功能障礙,口服是最佳的用藥方式;如患者存在腎功能障礙,藥物的使用劑量要低于40mg/d。③泮托拉唑鈉屬于堿性藥物,因此在藥物配伍時要避免使用葡萄糖注射液,防止對藥物的藥效劑穩定性造成影響,并因此產生不良反應情況。
綜上所述,掌握泮托拉唑鈉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合理、規范地使用泮托拉唑鈉,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預防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