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素萍
(山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森林采伐限額是每年各種森林采伐量總和的最大值,是經過科學測算制定,并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的。編制采伐限額工作是一項集政策性、技術性、實用性于一體的,龐大、復雜的指標體系建設工作,技術要求高,成果質量要求嚴格。科學編制山西年森林采伐限額,對于加強山西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依法實行采伐限額制度,全面推行森林可持續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編限要求,“十三五”期間年森林采伐限額編制共有381個編限單位。
按系統分:11個市(縣、區)237個,9大省直國有林管理局142個,非林業系統2個。
按權屬分:國有267個,集體112個,個人1個,其它1個。
按天保工程區分:國家黃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區245個,省級天保工程區(五臺林局、太行林局)25個,非天保區111個。
按編限方法分:利用模擬測算法編制的119個,利用經營方案法編制的262個。
山西省“十三五”期間年森林采伐限額編制工作采取的是自下而上、分級負責、分層管理的工作方式。各縣林業局、各省直國有林管理局、非林部門各自負責本級的資源數據調查、限額測算工作,各市級、省直林局負責本級的限額匯總、指標確定工作。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負責前期技術準備工作、技術指導培訓、督促檢查、連清數據測算及全省匯總統計分析、限額調整等,林業廳資源處負責審核、上報國家林業局。
山西省“十三五”期間合理年采伐量測算數據采用的是在近期“二類”調查資源數據的基礎上,經過補充調查、更新到2014年的資源數據。對于林業經濟合作組織,集體、個體和企業等非公有制組織及非林系統,均利用各縣完成的“二類”調查成果,對資源數據進行核實調查,單獨統計其資源數據,并經各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審定后,作為合理年采伐量測算的基礎數據。
采用2010年山西省第八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按照等率增加更新連清數據到2014年底。
2010年山西省第八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喬木林總蓄積9 739.12×104m3.本次二類調查結果,喬木林總蓄積10 952.18×104m3,接近連清生長量,二類調查數據可用。
編限的指標參數主要指合理年伐量測算的主要參數,一是合理年伐量測算時有關撫育、采伐、低產低效林改造等相關參數;二是一般用材林主伐和公益林更新采伐測算中需要的生長率參數。生長率參數(材積生長率)指標,是一般用材林主伐和公益林更新采伐測算的主要指標之一。根據森林資源調查數據,按森林類別(用材林、公益林)、林分起源(天然、人工)、齡組(幼、中、近、成、過)確定各樹種(組)生長率。常采用連年生長量法計算材積生長率,如,利用胸徑生長率來推算材積生長率。
參數確定的方法是先由各市(縣、區)、省直林局上報各地區的分起源、分樹種各齡組的生長率參數,專家組通過分析各單位上報的生長率參數,依據2010年山西省第八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中各樹種的生長率,進行綜合匯總分析、論證,最終確定“十三五”期間年森林采伐限額分起源、分權屬、分樹種各齡組的生長率。
合理年伐量測算方法因編限單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測算方法。
主要適于國營林場部分。完成了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或“十三五”中期修訂,經林業廳審核批準,其合理年伐量就以森林經營方案確定的為準。利用軟件中經營方案測算數據輸入模塊輸入已經確定的合理年采伐量。
主要適于各縣的集體林部分。未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其合理年伐量依據森林資源“二類”補充調查或更新后的資源數據,按采伐類型,使用軟件提供的模擬測算法輸入模塊測算合理年采伐量。
依據2010年山西省第八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分樹種、分齡組的生長率按照等率增加更新連清數據到2014年底后的數據,使用模擬測算法測算全省合理年采伐量,對全省各編限單位匯總后的合理年采伐量進行驗證分析。
采用森林經營方案法的,編限建議指標等于其合理年伐量。采用模擬測算法的,編限建議指標的確定,除考慮“十二五”限額執行情況外,還要考慮森林生長與消耗量,并參考山西省2010年第八次連清數據測算結果分析、論證本次測算結果,但年采伐限額指標應小于等于年合理采伐量。
山西省“十三五”期間合理年伐量測算結果217.8×104m3.利用山西省2010年第八次連清結果,按20%的采伐強度計算,全省森林合理年伐量為172.05×104m3;按15%的采伐強度計算,全省森林合理年伐量為150.35×104m3.
山西省“十二五”期間年森林采伐限額為144.50×104m3.2011年至2014年累計采伐林木128.69×104m3,采伐限額執行率22.27%.綜合分析,限額總量比較合理。“十三五“期間國有林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年森林采伐限額略低于”十二五“期間的。最終確定編限建議指標為140.7×104m3.
建議指標140.70×104m3中,主伐9.90×104m3,撫育采伐106.20×104m3,更新采伐11.20×104m3,低產低效林改造8.50×104m3,其它采伐4.90×104m3.分項限額比例分別為:7.0%,75.5%,8.0%,6.0%,3.5%.撫育采伐占到總限額的70%,符合山西省林分生長情況,分項限額結構比較合理。
“十三五”期間規定天保區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非天保區的國有林部分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數據均沒有涉及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符合編限規定。
2010年山西省第八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喬木林總蓄積9 739.12×104m3.
1) 森林生長量。全省喬木林年均總生長率為5.79%,年均凈生長率為5.29%.如果按此計算,則全省喬木林年均總生長量為563.9×104m3,年均凈生長量為515.2×104m3.
2) 森林消耗量。全省喬木林年均總消耗率為1.65%.其中,采伐消耗率1.15%,枯損消耗率0.5%.如果按此計算,全省喬木林年均總消耗量為160.7×104m3.其中,采伐消耗112.0×104m3,枯損消耗48.7×104m3.
“十三五”確定的年采伐量為140.7×104m3,占全省喬木林總生長量的24.95%,采伐量遠低于森林生長量,接近且略低于連清控制的全省喬木林年均總消耗量。
因林業經濟合作組織,集體、個體和企業等非公有制組織及非林系統,編限所采用的基礎數據來源于各縣完成的“二類調查”結果,要求單獨統計其資源數據。但各縣(市、區)測算時的基礎數據沒有核減掉這部分,資源數據重復使用,導致測算的合理年伐量偏大。
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數據中,九大省直國有林管理局經營范圍內的林地面積與與所在縣(市、區)存在爭議面積。編制經營方案時,數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由于基層技術力量薄弱,個別編限單位填寫各林種、各采伐類型、各采伐方式、分權屬、起源、樹種、經營類型、齡級的面積、蓄積數據時,分類上可能有偏差,導致測算出的合理年伐量也有偏差。
主要是用材林主伐和公益林更新采伐中用到的生長率參數。近年來山西省沒有組織過大規模的生長率調查工作,本次測算用的參數,是分析各編限單位上報的各樹種生長率參數,結合2010年第八次連清結果中各樹種的生長率來確定的。由于各地分樹種的幼、中、近、成、過各階段的生長率數據相差很大,如果全省統一生長率參數,合理年伐量的測算結果有的會偏大,有的會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