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臨縣紫金山國營林場,呂梁 臨縣 033203)
呂梁市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地處晉陜大峽谷,地勢北高南低、溝壑縱橫,山地兩側丘陵起伏。市境總面積21 140 km2,森林覆蓋率26.45%,水資源14.47×108m3.呂梁市是全國水土流失強度最大、面積最廣、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70%.農業生產沿襲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廣種薄收,貧困狀況顯著。
呂梁市將“生態扶貧”放在首位,通過合作社造林等方式,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綠化面積顯著增加。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1 008個,社員24 760人。其中,貧困社員18 784人,占社員總人數的75.8%.自生態扶貧政策實施以來,22×104hm2宜林荒山荒坡造林工程,已完成了7×104hm2;15.33×104hm225°以上的陡坡耕地,已有5.40×104hm2實施退耕還林。全市已有11×104戶貧困戶獲得了轉移性收入,有3×104人貧困人口實現了生態脫貧。通過實施植樹造林,呂梁市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了有效緩解,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嚴重的水土流失、稀少的降水量、干旱的氣候條件、極低的森林覆蓋率等,導致呂梁市在生態扶貧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呂梁市礦產資源豐富,但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的過度開發,礦山環境遭到破壞。由于呂梁市地處晉陜大峽谷,地勢北高南低、丘陵起伏,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導致植樹造林難度大、后期排水困難等。
雖然呂梁市的生態扶貧工作受到國家及政府的關注和重視,但對于實際生態扶貧工程來說,資金缺口仍較大。截至2017年底,呂梁市共有956個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擔了6.42×104hm2的造林任務,其中,涉及到貧困戶19 648人。在合作社造林過程中,除了人力、物力、財力等一些必不可少的投入外,對于條件極其惡劣的地區,還需要進行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對成活率較低的樹苗需要進行補植、管護等。合作社的資金缺口大,財力不足很有可能造成貧困反彈。
生態扶貧就是讓貧困戶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植樹造林工程中來,通過調動貧困戶參與造林護林的積極性,改善其生活狀況。但是在貧困地區,有勞動能力的青年大部分已外出務工,剩下的多為沒有勞動能力且文化水平低的留守兒童或孤寡老人,這類貧困戶的造林質量較差。
長期以來,呂梁市一直都是以傳統方式進行植樹造林,并沒有掌握真正的造林技術。體現出了呂梁市經濟水平落后,對先進技術的運用能力差,扶貧技術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生態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農及當地造林合作社的積極性。
生態扶貧工作需要政府的資金與政策支持?!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生態扶貧工作方案》以及《“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等,為切實做好生態扶貧工作、逐步實現脫貧減貧奠定了基礎。但是政府有關生態扶貧的政策較少,而且存在許多漏洞,在脫貧攻堅戰中仍存在管理監督不到位、領導貪污腐敗等現象。
呂梁市礦產資源,如煤礦、鐵礦、鋁土礦等分布廣泛、種類繁多,且開采條件好,應加以利用,促使該地生態扶貧工程順利進行。沙棘是呂梁自然繁殖的特色品種之一,呂梁市現有天然沙棘林面積約8×104hm2,且正常年沙棘鮮果產量在5 000×104kg以上。此外,紅棗也是呂梁市臨縣的特色農產品之一,其皮薄肉厚、質細味甘,一直被譽為“果中之王”。核桃、連翹、油用牡丹等也都是呂梁市的特色林產品。因此,可以利用呂梁市有限的自然環境優勢,通過發展沙棘、紅棗等特色林經濟來進行生態扶貧。
在生態扶貧工作中,經濟扶持和各社會團體的積極參與都有助于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進行。呂梁市作為山西省最貧困的地區,其地方財政實力有限,而合作社的扶貧改造工作卻有很多。因此,想要使呂梁市生態扶貧建設取得更好的成效,還需要政府進一步增加造林補貼資金。同時,應號召廣大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進來。例如,可以采取“龍頭企業+扶貧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也可以采取與電商合作等模式,通過鼓勵企業、公司、社會團體等來獲得更多的資金,為呂梁市的扶貧攻堅工程奠定經濟基礎。
由于長期封閉保守、文化教育程度低等原因,貧困地區的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不強。因此,應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讓貧困戶在最大程度上理解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其生活貧困存在的關系。除了普通的宣傳單、海報、廣告、新聞等方式外,還可以通過發展生態旅游來進行生態扶貧建設的宣傳。如,方山縣龐泉溝、北武當山以及臨縣磧口鎮的黃河風景區等景點。生態旅游業可作為呂梁市生態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促進呂梁市脫貧工作取得更好的進展,為當地貧困戶帶來更大的利益。
在呂梁市的生態扶貧建設過程中,可以采取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與傳統的農業種植經驗相結合的方式,以此來構成先進的現代化農業技術體系,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如,可以為種植人員配備隔離網、誘蟲燈、土壤養分監測設備等,提高樹木成活率,減少補栽率。
通過技術培訓,一方面可以使合作社人員學習一些關于植樹造林等生態建設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技術人才的工資、福利、待遇等,使其愿意長期投身于生態扶貧工作中。這樣既能使合作社人員學到真正的造林知識,全面掌握造林技術的要領,還可以防止出現科技人才短期流動的現象,為脫貧攻堅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
呂梁市政府應規范運行機制,加強監督管理,防止出現貪污腐敗等現象。對合作社的造林工作進行臺賬管理、跟蹤檢查等,以確保該地區生態脫貧攻堅建設工作順利完成。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呂梁市生態扶貧評價體系,將下轄地區的生態扶貧成績列入考核評價范圍,通過計算各縣植被破壞率、森林覆蓋率、荒地使用率等來評價不同地區的脫貧攻堅建設工作。利用獎優懲劣的方式,對植被破壞率高的地區加以責任追究,對森林覆蓋率、荒地使用率高的地區給予獎勵,進一步提高該地區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