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肖,廖立兵,肖 鵬,肖云華
(長江三峽勘測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漢),湖北 武漢 430074)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多集中于西南高山峽谷區,山高路險,交通不便,許多重要地質現象無法抵近進行實地觀察和調查,不能滿足地質測繪“上山到頂,下溝到底”的工作準則;即便能夠開展調查的區域也難度巨大或存在安全隱患,高陡邊坡、危巖體、崩塌體等地質災害存在“難接近、摸不著、看不到”的技術屏障,繼而無法查明其巖體工程地質條件,特別是對巖體穩定有重要影響的結構面,其穩定問題難下結論;常規地質編錄中忽略和遺漏短小結構面等地質信息,對規模巨大和條件復雜的大型洞室或高邊坡穩定具有重要影響,由于開挖面及支護后不可再現,忽略和遺漏地質信息埋下安全隱患,因此如何再現現場所有地質現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UAV和Smart3D的整合技術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UAV是無人駕駛飛機的英文縮寫(UnmannedAerialVehicle簡稱無人機)。利用輕型 UAV載2000萬以上像素的數碼相機,可快速獲取高分辯率影像;三維建模軟件的發展,尤其是Smart3D軟件,可以通過簡單的照片運算生成基于真實影像的超高密度點云,并以此生成基于真實影像紋理的高分辨率實景真三維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地質分析,完成水利水電工程高陡邊坡、危巖體等地層巖性、結構面產狀及寬度的識別,極大地提高高山峽谷區復雜地質條件下工程地質勘察的效率和精度。
本文對無人機及Smart3D整合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步驟進行了介紹,提出快速可視化工程地質勘察新思路,并應用到工程實踐中,獲取高山峽谷真實的三維實景模型進行地質分析,取得關鍵地表地質信息,并生成供工程應用的 DOM、DEM、DSM等圖件,為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提供了新的工作方法與研究思路。
目前國內UAV技術發展飛速,UAV種類繁多,用途廣、特點鮮明,具有快速機動、操作簡單、使用成本低、危險性小、能獲取高分辨率影像數據等優點。按照其飛行原理主要分為固定翼UAV和旋翼UAV兩大類型。
固定翼UAV發展成熟,因其飛行時間長,距離遠,適合大范圍壩址比選、庫區地質災害調查、高陡邊坡及危巖體、滑坡穩定性調查等較大范圍的勘察工作,能解決大范圍影像獲取的問題,尤其是高山峽谷、高寒地區等人員難以抵近工作的區域,利用無人機搭載數碼相機可以快速獲取地質專業所需的地表信息,以代替人工野外作業,但其對飛行空間、飛行高度、起降場地有一定要求,不適合在地形復雜、地勢陡峭、回旋余地小的山地、谷地貼近地表飛行,獲得照片清晰度有限;旋翼UAV起步雖晚,近年發展迅速,擁有垂直起降、控制靈活、定點拍攝等特點,可以抵近拍照,適于復雜地形的地貌勘察,但其受電池續航能力、搭載重量小等因素影響,應用范圍有限,可多應用于施工階段小范圍的地質勘察、地質編錄等。
Smart3DCapture,是基于傾斜攝影影像快速自動構建地表三維模型的技術。利用Smart3D建模軟件將照片建模,這里所說的照片不僅僅是通過UAV拍攝的傾斜攝影數據,還可以是單反相機甚至是手機以一定重疊度拍攝而來,這些照片導入到Smart3DCapture建模軟件中,通過計算機圖形計算,結合POS信息空三處理,生成點云構成格網,格網結合照片生成賦有紋理的三維模型。
綜上所述,UAV及Smart3D整合技術基本原理與航拍技術相同。利用輕型UAV搭載數臺或一臺數碼相機,從垂直、傾斜等不同角度采集清晰度高及重疊度足夠(航向重疊度不小于70%,旁向重疊度不小于60%)的照片;布設像片控制點,利用Smart3D軟件,結合POS信息進行空三處理,生成點云,構成格網,格網結合照片生成具有紋理的、帶真實坐標的、與原型基本一致的、附一切基本幾何特征的地形地貌模型,從而在模型中對地質體的幾何尺寸、空間坐標、巖體結構面特征進行地質判別分析工作,獲取人員難以到達的復雜地形處的地表地質信息。
利用UAV拍攝和SmArt3D技術,對于水利水電工程,從工程地質勘察到施工地質編錄各個階段地質信息的采集,使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達到快速、準確及全程可視化。具體流程為:測區資料收集→規劃航線→布設測量控制點→UAV拍攝→Smart3D技術合成→三維建模→地質分析→綜合應用,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快速可視化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流程
(1)UAV航拍
確定測區范圍,收集測區影像、基礎控制點資料及相關的地形圖、交通圖、行政區劃圖等各種地圖資料,按照實際需要的地面分辨率規劃航行路線,進行實地拍攝。
(2)測量控制
航拍前布設像片控制點,像控點應在已有的地形圖或影像資料上選點布設并現場調整。像控點應選擇開闊易于判讀的地方,用油漆畫出顯著的十字標記。布設密度根據測圖比例尺及現場環境而定,并布設一定密度的檢查點。每個點位均拍攝含有參照物的照片。
(3)Smart3D三維影像建模
將航拍照片導入Sart3D軟件,像片控制點采用電子刺點方式,結合POS信息進行空三處理,生成點云,構成格網,結合照片生成賦有紋理的三維實景模型。
經過Smart3D軟件處理的照片,可輸出包括數字表面模型(DSM)、數字高程模型(DEM)、正射影像(DOM)、三維影像圖、三維地表模型等二維、三維可視化數據。
(4)地質判別分析
在真實、清晰的三維實景模型上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提取產狀相關的點的坐標和高程計算地質產狀,識別地質體邊界,根據長大節理面、構造面以及地表裂縫等產狀信息推測其空間走向及展布情況等。
(5)綜合應用
結合現場地質調查、地質勘探等資料,構建研究區三維地質模型,為設計專業提供地質依據。
UAV及Smart3D整合技術應用在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上具有很大的優勢,是對傳統地質勘察有效的補充。從現階段設備的水平看,固定翼UAV一天至少可飛行100km;旋翼UAV可抵近拍照、定點拍照,在不同的勘察階段可根據要求及地形地貌特點,選擇不同種類的UAV。UAV飛行拍攝成果在Smart3D軟件中自動建模,快速完成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體的識別以及斷層、巖層產狀等構造情況的勘察工作,且成果直觀、立體。
旭龍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上游,壩址區河段為深切的”V”型谷,臨江高差多在1000m以上;河谷狹窄,谷底寬一般為60~80m。河谷兩岸地形對稱性好,兩側為高聳的走向與金沙江流向基本一致的多級山脊,第一級山脊分水嶺高程在4000m以上,總高差達1850m。岸坡陡峻,特別是高程2150~2500m段兩岸岸坡坡角一般為50°~60°,局部近直立,高程2500m以上坡段岸坡稍緩,坡角一般30~40°,大量的坡體表面是人力難以調查踏勘的,而采用UAV及Smart3D整合技術進行可視化工程地質勘察。
在研究區設定35個控制點進行實測,利用固定翼UAV搭載數碼相機,分別于2647m、2797m、2950m、3100m高度拍攝,共拍攝照片1205張;選用35mm鏡頭拍攝的1157張數碼照片,以其中20個實測點坐標構建出三維網格,快速生成高清三維影像圖,如圖2所示,其余36個點作為檢核點進行對比,平面誤差及高程誤差分布,如圖3所示。

圖2 旭龍水電站壩址區三維影像模型地質分析

圖3 旭龍水電站壩址區控制點位置以及模型誤差
由圖3可看出,smart3D生成的模型中檢核點的平面誤差的最大值為0.18m,最小值為0.01m,平均值為0.006m,標準差為±0.055m;高程誤差的最大值為0.25m,最小值為-0.14m,平均值為0.008m,標準差為±0.065m。模型精度達到厘米級,滿足工程要求。
從圖2右可以清晰判讀堆積體、危巖體的界線以及不同地層巖性的分界線,成果立體、直觀、清晰。結合現場地質調查、勘探平洞及鉆孔資料,快速構建壩址區三維地質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旭龍水電站壩址區三維地質BIM建模
UAV及Smart3D整合技術在較大范圍工程地質勘察中的優勢主要為:勘察效率高;降低不良地質現象的錯漏;對地層界限、不良地質體邊界有較好的輔助測繪作用。
早谷田危巖體位于金沙江左岸,下距壩址46.1km。該危巖體分布高程882~1750m,高差達800余m,且地形破碎,山崖陡峭,倒坡、陡崖、裂縫、深溝等地表很多區域人員難以到達,有些關鍵地質信息常規測繪手段無法獲得。
利用UAV及Smart3D整合技術,生成早谷田危巖體三維模型,在模型中進行了結構面產狀、尺寸、延伸等的勘測,得到危巖體準確幾何、空間特征和地質特征,如圖5所示。

圖5 早谷田危巖體三維地質建模
結合現場調查及坡腳的平洞、鉆孔等勘探信息,構建早谷田危巖體三維地質模型,從而對危巖體的失穩概率、危險塊體的方量進行準確計算,如圖6所示。量化后的數據可以為處理措施、支護設計提供準確的參數。
UAV及Smart3D整合技術在危巖體、滑坡勘察的優勢體現在:效率高,可快速形成三維模型進行判斷;精度高,可對任意危巖體進行空間尺寸及結構面產狀測量;地質人員勘察風險小,無需攀爬陡坡、深溝。

圖6 危巖體上部危險塊體方量計算

圖7 烏東德壩肩邊坡三維實景模型

圖8 烏東德水電站河床壩基巖體質量工程地質展示圖
烏東德大壩所在部位左、右兩岸工程邊坡開口線頂部高程分別為1162m、1146m,至纜機平臺,左岸高程1056.75m,右岸高程1055.30m,高約100m段為纜機平臺邊坡;纜機平臺以下至河床建基面高程718m為大壩邊坡,其中高程987.65m設壩頂平臺,高程987.65~718m高約270m段為壩肩邊坡。邊坡高陡,施工工期緊張,施工地質工作壓力較大。兩岸高邊坡開挖期間,每開挖一個高程段,現場地質人員及時利用旋翼UAV近距離拍攝數碼照片,實測測量控制點,再利用Smart3D軟件生成高清三維影像,快速高效地完成三維地質編錄。壩肩高邊坡開挖歷時19個月,實施UAV近距離拍照289架次,獲取照片約17500張,最終生成完整的大壩建基面真三維影像圖,如圖7所示。以此為背景快速完成了施工地質編錄,面積達11880m2(1∶100),形成了高清影像線劃地質展示圖,如圖8所示,實測誤差在5cm以內。
該方法所成地質影像線劃圖真實,客觀的再現了開挖面所揭露的地質現象,資料便于永久保存和綜合利用,如關鍵塊體搜索及分析、結構面起伏度、規模、產狀、密度、排列及微觀特征研究、巖體結構和圍巖類型的劃分和統計,還可用于精確三維地質建模等。
UAV及Smart3D整合技術在高邊坡(超大洞室)施工地質編錄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效率高,可快速生成三維影像模型,減少現場工作時間,節約施工工期;精度高,相當于近距離觀察地質細觀部位,不會遺漏任何結構面;利用率高,可反復、多角度、可追溯觀察分析研究,大壩澆筑后仍可進行深入研究。
利用UAV及Smart3D整合技術進行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可追溯觀察分析、全程可視化等特點。通過UAV拍照、測量定位,快速將照片合成具真實三維坐標信息的高精度彩色三維影像,即三維實景模型,既有詳細準確的整體場景,又有局部放大的地質細觀信息的真實場景,方便獲取大量地表地質信息,解決了常規工程地質測繪人員難以抵達的難題,同時也為快速準確高效的三維地質建模提供了依據。
UAV及Smart3D整合技術是一種新型高效的地質測繪手段,在地質勘察獲取地表地質信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顛覆了傳統地質測繪方式,是地質測繪的革命性的創新,也將帶動工程地質勘察技術實現質的飛躍。
[1]鐘果,黃翠,劉云鵬.微型多旋翼無人機在水電勘察中的應用[J].水電站設計,2017(06):53-55+97.
[2]王棟等,蔣良文,張廣澤,等.無人機三維影像技術在鐵路勘察中的應用[J].鐵路工程學報,2016(10):21-24.
[3]李德偉,無人機航測成圖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6).
[4]譚金石,黃正忠.基于傾斜攝影測量技術的實景三維建模及精度評估[J].現代測繪,2015(0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