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煒松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深入,我國與別國的商貿往來日益頻繁,與此同時,人民幣升值對于本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首先對人民幣升值進行簡要概述,繼而就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如何使進出口貿易適應人民幣升值兩方面做具體的剖析和研究。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進出口貿易;影響;策略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人民幣匯率變化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世界經濟的形勢。貨幣匯率是國際市場商品價格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它的變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出口產品的價格有著深刻的作用,在進出口貿易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中國是國際第二大經濟體,外貿依存度較高,人民幣的升值必定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進而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穩定。因此,對于人民幣升值與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相關研究極其重要。
一、人民幣升值概述
1994年初,為更好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這使得人民幣一夜貶值近三分之一,這種匯率制度受政府控制,因此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較為穩定。由于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并承諾對貨幣制度逐步進行改革,同時考慮到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2005年我國再次實行匯率改革,選擇幾種主要的貨幣,賦予與它們經濟地位相同的權重,構成以一籃子貨幣為參考,同時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也就是受進出口貿易、通貨膨脹水平、國內貨幣政策、資本輸入輸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繼續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種制度防止了匯率的過分變化,更有利于保證我國經濟平穩安全增長。
由上表可知,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2008)是快速升值的階段。其中,在2006年5月對美元突破8元心理關口,2008年4月破7。第二階段(2008-2010)比較穩定,由于金融危機中國重新盯住美元,固定成6.83。第三階段(2010-至今)重啟匯改,至2012年7月20日匯改7周年之際對美元的累計升值幅度已經高達28.5%。目前,人民幣總體上仍呈升值的趨勢。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1.人民幣貿易對我國進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我國目前的工業化水平較低,每年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原料來供給工業發展,如石油、礦產、鋼材等。隨著人民幣幣值的升高,這些產品的進口價格相應降低,減輕了企業和國家的財務負擔,同樣受益的還有引進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的企業。在我國大力倡導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能借此機會,以更低的價格引進技術和設備,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企業利潤,同時打造品牌效應。人民幣的升值對于國家來說,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發展以及自身綜合實力的提高;對于依賴進口技術或原料的公司來說,將削減其進口成本,提升其綜合實力。對于人民來說,人民幣的幣值升高將大大提升人們對進口產品的購買力,增進人民的幸福感。
(1)有利于進行貿易結構的優化
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出口產品企業大多還處于過度依賴勞動力資源優勢進行對外貿易活動的狀態。而此類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往往是資源消耗比較高,價格較低,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利潤少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中,此類企業容易陷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不適宜未來經濟發展態勢。而隨著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價格優勢逐漸喪失,企業生存經營壓力增大。這就迫使著此類企業從自身尋找突破口,改變自身的產業結構,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國家也要借此契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重心由制造業逐漸向服務業過渡,保證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占有率。
(2)有利于貿易環境的優化及打開國際市場
自1994年以來,我國長期保持著貿易雙順差,中國低廉的產品大量出口,對其他國家制造業的發展以及當地物價都產生了巨大沖擊,這引起許多國家的不滿。部分國家甚至通過反傾銷法案將中國的產品擠出當地市場,嚴重損害了雙方貿易關系以及有關企業和國家的利益。而人民幣升值將提升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中的價格,削減中國出口產品對于他國的沖擊。同時國內居民對出口產品購買力增強激發其消費欲望,進而帶動進口貿易的發展,有利于縮小貿易順差,緩解貿易摩擦;另一方面,國內企業在外國投資的成本將減少,因此有很多企業選擇到國外去投資建廠,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以及促進當地經濟增長。這極大的改善了我國與別國的貿易關系,有利于創造一個穩定的貿易環境。同時企業走出國內,利用他國當地廉價的資源,減少成本,積極開展國際貿易,有利于打開國際市場,為企業的全球化經營奠定基礎。
2.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1)不利于出口貿易的發展
我國大部分出口產品多是一些低端產品,科技含量以及產品附加值都比較低,如我國目前的服裝,紡織,家電產業大多都屬于這一類型,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非常高。它們大多依靠中國豐富的勞動力和自身龐大的生產規模來壓低成本,依靠價格獲得競爭優勢。而人民幣升值會加大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削弱其賴以生存的價格優勢。在此情況下,部分企業為獲得市場而保持原價,從而導致企業虧損,最終破產;但如果提升價格,根據需求定理,價格上升,需求減少,此類出口企業其市場占有量將減少,出口企業的利潤降低,進而影響企業的生產積極性。近年來世界經濟低迷,部分國家為保護本國制造業的發展,設置貿易壁壘保護其國內市場,人民幣的升值將進一步加重我國低端類產品企業的發展的困境。我國作為世界工廠,一旦作為出口基礎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受到沖擊,就會對我國的出口貿易產生巨大影響。
(2)不利于緩解我國就業壓力
人民幣的升值將導致我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首先使得占出口主導地位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生存壓力增大,促使他們通過削減勞動力開支來緩解財政壓力,這樣一來必將有大量失業群眾失業。同時,企業為了加強國際競爭力,就要對以前的產品進行改進,增加其中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節約勞動力成本。而人民幣升值為購買外國的高新技術,先進設備提供了契機,因此不少企業選擇以先進技術代替傳統的人工勞動,同樣會造成大量員工下崗。長期以來中國積極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大量外資企業來華設廠。人民幣升值則使得外商在我國投資建廠的成本升高,致使在華直接投資的吸引力及外商對此的積極性都將下降,就業機會減少進一步加大就業緊張問題。
(3)不利于外匯增長
由于我國是世界貿易大國,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及別國債券,而人民幣升值會使得外匯在我國的實際購買力減少,由于數額巨大,匯率的任何一點變化都有可能導致國民財富大量蒸發。除了從國家的整體角度出發,在企業方面,我國出口類企業通常是在國內用人民幣購買原材料,生產完畢后到國際市場中進行售賣,收取的是外國貨幣。人民幣升值導致成本升高,而在外幣轉化為人民幣的過程中又有所損失,這樣一來使得企業的利潤削減嚴重,企業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增大。而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環境本身的缺陷,以及企業自身缺乏規避匯率變動風險的經驗和手段,導致企業利潤虧損嚴重。
(4)不利于外資引進
我國引進外資的歷史自1980年建立經濟特區而始,中國憑借開放的政策以及獨特的條件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來華投資建廠。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熟的管理模式,也隨之進入中國,增加本土企業的活力。但是人民幣升值導致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成本上升,而我國勞動力廉價的優勢漸漸消失,已無法構成吸引外資的條件,在國際市場中逐漸占據著不利地位。與此同時中國的周邊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國家正大力吸引外資以解決本國勞動力過剩問題,因此一些外資進行產業轉移,使得中國在世界市場上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綜上,人民幣升值削減了外商在中國投資的熱情,不利于外資的引進。
三、應對人民幣升值的措施
1.升級外貿結構
我國出口企業大多生產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產品,可替代性較高。隨著人民幣的升值,這些企業在勞動力、資源和價格方面的優勢喪失,成本上升,生存壓力增大。為解決該問題,企業首先要進行改革,完善企業制度,從國外引進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此外,還需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添產品的市場吸引力和獨特性,實現結構升級。同時國家應積極引導出口企業進行結構轉型升級,對技術水平較低的企業提供技術人才等資源,對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出口補貼,降稅返稅,激勵其持續發展。
2.樹立匯率風險意識
目前,我國大多數出口企業受匯率變動影響較大,其中大部分沒有樹立匯率風險意識,也沒有相應的防范措施。因此當匯率變化時這些企業往往會蒙受巨大的損失,這就要求相關企業密切關注匯率的變化以防范風險,并使用一些金融工具來保值或降低損失,在業務過程中使用多種貨幣來分散風險并及時結算業務。同時國家應幫助企業進行匯率的預測并開發針對匯率變化的保值避險工具,不斷完善現存的匯率制度。
3.擴大內需
由于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積極實施外向型戰略,鼓勵出口貿易,導致大量企業攜帶著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涌向出口貿易,不僅造成了我國對外貿易的依賴過重,同時還引起資本過剩,生產要素浪費等現象。因此我國還需要采取手段,減輕對出口貿易的依賴,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國家應大力開發中西部市場,保持東部市場,促進資本轉移,實現資源的均衡有效配置。還可以吸引外商來華投資建廠,減輕就業壓力,通過擴大內需來帶動進口貿易發展,縮小貿易順差,改善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系,進而保證我國經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焦成媛.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策略分析[J].全國商情,2016,(09):22-23.
[2]李崢. 人民幣升值背景下進出口貿易受到的影響及發展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7,(08):8-10.
[3]譚雁月.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 商場現代化,2016,(12):7-8.
[4]汪永幸.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 中國市場,2016,(46):168-170.
[5]岳彬.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及應對策略[J].全國流通經濟,2017,(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