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海
隨著國家對玉米品種審定的改革,綠色通道、各種聯合體的出現,再加上審定品種同生態區相鄰省份引種備案的出臺,各地區、科研單位和種業公司都在玉米中間試驗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正因如此,在試驗過程中一些問題隨之出現。
1玉米中間試驗出現的問題
1.1試驗方案中調查項目多雜亂
無論哪種類別的試驗,其目的都是對新品種或新組合在產量、適應性、抗性等方面進行種植鑒定,一些調查項目,如第一葉片尖端形狀、雄穗一級分枝數等,與產量、抗性等沒有直接相關聯的調查項目,可委托一兩個點進行調查記載,把重點放在能夠體現品種組合典型特征、特性、產量、抗性等調查項目上,以簡化試驗。
1.2試驗方案中調查項目重疊
試驗方案中調查項目的重疊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同一調查項目的重疊,如“穗行平均數”和“穗行區間”;“果穗著生姿態”和“果穗與莖稈夾角”;“穗柄長度”和“穗柄情況”;“苞葉長度”和“苞葉情況”等的重疊調查記載。另一個是比較試驗中,對于一些質量性狀如軸色、粒色等;常發病害如大斑病、灰斑病的病級;相對穩定的數量性狀如株高、穗行等,一次重復已可體現,沒必要進行三次重復的調查記載。
1.3比較試驗中小區排列順序不一致
比較試驗中小區排列是隨機排列,每次重復的小區排列走向分為平行排列或蛇形排列。這種排列次序不統一,給承試單位在實施方案過程中帶來很多不便。
1.4測產數據不規范
收獲過程中關于產量折算的相關數據,例如比較試驗中有的試驗要求測量小區鮮重,有的不要小區鮮重;生產試驗中,有的試驗要求取樣品鮮重15公斤,有的要求取樣30公斤;有的試驗要求折算樣品籽粒標產和小區產量標產,有的要求自然風干產量;有的試驗要求收獲株數是小區實收株數,有的要求折算成畝株數等,不一而足。
2解決方法
我國幅員遼闊,生態類型區域眾多,試驗程序和試驗類別、組別不同,試驗中的調查項目和標準也不可能一致。筆者個人認為,國家和地方農業主管部門,種子管理部門和種子審定部門,協同各科研單位、種業公司的專家學者,根據不同的生態類型區域和不同的試驗類別,結合各生態區氣候條件、耕作制度、常發病害等,分別制定出相對統一的試驗調查項目和細化量化調查標準,是科學、高效組織玉米試驗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