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要:2015年,中國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又一主糧。馬鈴薯的種植技術的提升,將非常有助于該戰略的順利實施。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要提高馬鈴薯的產量以及品質,應該對其進行合理的施肥以及管理。因為很多因素都會對馬鈴薯的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尤其在馬鈴薯吸收和利用養分方面以及養分的供應方面,都會對馬鈴薯塊莖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氮、磷、鉀在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中有較大的需求量,所以有必要對氮、磷、鉀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的吸收以及分配規律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馬鈴薯;氮、磷、鉀;吸收;分配規律
馬鈴薯是一種較為重要的農作物,其又稱為土豆,其用處也較為廣泛,比如制成食物或者動物飼料等。但是我們國家對馬鈴薯養分需求的規律進展研究較少,通常會出現過多施用氮肥,較少施用或者不施用磷鉀肥的施肥現象,這就降低了種植地的土壤肥力,破壞結構,使生產成本加大的提高,這對馬鈴薯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本研究就對馬鈴薯在不同時期對氮、磷、鉀等要素的吸收分配規律進行探討分析。
1馬鈴薯對氮、磷、鉀的吸收作用分析
蛋白質、磷酸以及核酸的主要成分即是氮,這三者也是生物膜、原生質以及細胞核的重要組成成分,在生命活動中有著較為特殊的作用。氮素營養較為充足時,能促進馬鈴薯莖葉得到良好生長,使得葉片功能期得到延長,提高馬鈴薯的凈光合生產率,這對養分的積累有較好作用,還能使馬鈴薯塊莖的干物質、蛋白質含量以及產量得到提高。馬鈴薯在缺氮情況下,其基部葉片會逐漸變黃,同時逐漸向上部葉進行擴展,每張葉片會沿著葉緣逐漸褪去綠色變黃,并且逐漸向中心葉擴展。水稻植株表現為莖稈細弱且矮小,葉片呈現小且顏色淡的直立狀。
核蛋白、核酸以及磷脂的主要成分是磷,細胞分裂、蛋白質合成以及細胞生長等都與磷有著直接的關系。另外,磷還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以及運輸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對馬鈴薯的生長有較大的幫助。當磷被馬鈴薯吸收之后,能有利于馬鈴薯的根系發展,使植株的抗旱能力以及抗寒能力得到增強,進而使氮肥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促進幼苗的健康發展,這能為植株體內各種物質的轉化以及代謝創造較好的條件。而當馬鈴薯缺磷的時候,植株生長會逐漸減慢,植株較為矮小細弱,分枝也會減少,葉片會呈現卷曲杯狀。
鉀和氮、磷有一定的區別,其并不會參與到植株有機物質的組成中,其主要在植株較為活躍的生長部分較為集中,比如在生長點、形成層以及幼葉等部位,當鉀被吸收之后,能起到較好的生理功能調節作用,并促進光合作用以及促進二氧化碳同化。當馬鈴薯處于鉀肥充足的情況下時,能使馬鈴薯的植株更加的健壯,其莖稈會更加的堅實。在馬鈴薯缺鉀的時候,下部葉片會出現病癥,且植株生長會逐漸變慢,節問會變短,葉片上會出現褐色的壞死斑點,葉脈出現下陷。
2馬鈴署不同時期對氮.磷、鉀的吸收以及分配規律分析
馬鈴薯的產量需要對各種礦物質進行吸收,同時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使植株生長發育以及其他的生命活動得到促進來實現。在馬鈴薯塊莖中的礦物質含量較低,但是馬鈴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礦質元素能在參與并促進同化物的合成以及轉運和分配的過程中,促進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并提高馬鈴薯的產量。氮、磷、鉀元素能對馬鈴薯的生長發育以及產量品質產生直接的影響,除了氮、磷、鉀的需求量需要土壤提供,還需要通過補充基肥以及追肥來實現。
在馬鈴薯的各生長階段,其營養成分所需量與其生長發育階段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生長發育階段的不同,所需養分也會不同。在出苗到塊莖的生長初期所需養分較少,氮、磷、鉀的吸收量一般占生育總量的30%左右;到了生長中期,在馬鈴薯塊莖迅速膨大的時期,需肥量達到最高峰,占生育期總量的55%左右;在馬鈴薯淀粉積累期,馬鈴薯所需養分一般占生育期的20%左右,在馬鈴薯現蕾開花期是其需肥量的最高峰時期。馬鈴薯在各個生長時期對氮、磷、鉀的分配規律是不同的,在幼苗期的氮、磷、鉀的分配量占整個生育期總量的20%、18%及17.5%,且營養幾乎都是集中在莖葉部分。在發棵期氮、磷、鉀的分配量會大量提升,分別占總量的57%、49%以及49.5%,同樣主要分配在莖葉,其次就是塊莖;在結薯期氮、磷、鉀的分配量分別占總量的23%、33%以及33%,主要集中在莖葉部分。因此,按照馬鈴薯的生長規律,通常可以采取前促、中控以及后保的施肥管理原則。在馬鈴薯生長前期,施肥以氮磷肥為主,主要是為了能促進馬鈴薯早生快發,并形成一定的豐產苗架。同時,應該根據各種植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這樣才能使馬鈴薯的種植達到高產優質。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隨著馬鈴薯主糧戰略的實施,馬鈴薯作為我國的第四大糧食作物更是得到極大重視。進一步加深馬鈴薯對氮、磷、鉀的吸收及分配規律研究,及時匯報最新的研究進展,并且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做到科學施肥,合理配置氮、磷、鉀元素的施肥量,促進產量與品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