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華
摘要:土壤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環境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全面開展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著力解決土壤污染問題,既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舉措,又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對蕪湖縣土壤污染現狀及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治理思路。
關鍵詞:土壤污染;調查現狀;防治對策
根據《(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2017年蕪湖縣開展了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及風險評估工作,本次調查工作主要針對縣域內重點區域及地塊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全縣域范圍內共選擇了6類重點區域類型,及網格普查點位,共布設調查點位105個,采集混合土壤樣品118個,監測分析指標16項,基本建立了蕪湖縣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庫和樣品庫。
1土壤污染現狀
1.1土壤化學性質
調查區域土壤pH值以酸性條件為主,不同點位類型問的pH值具有一定差異,污染行業企業及固廢處置場地的pH值相對較高;空間分布趨勢為從東南向西北逐漸升高,西北部耕地土壤的pH值總體高于東南部林地土壤。縣域范圍內有機質的含量并不高,多數點位的有機質含量處于Ⅲ與Ⅳ等級之間,有機質含量的變化趨勢與pH值具有顯著相關性;不同點位類型中,畜禽養殖基地及污水灌溉區、果蔬種植基地和網格普查點位的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不同采樣點位類型問的CEC含量差異并不明顯,CEC含量的空間分布總體也呈現為北高南低的趨勢,六郎鎮區域的CEC含量相對較高。
1.2無機污染物
本次調查區域內土壤無機污染物含量總體不高,污染面積不大、程度較輕,但是與七五環境背景值相比,汞、鉻、銅、鋅和鉛等元素含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體監測結果表明,汞的超標點位率較高,其余重金屬元素的污染超標率很低;多數無機污染物指標的空間分布趨勢表現為從西北逐漸向東南部降低的趨勢;不同采樣點位類型問的重金屬元素含量具有一定差異,污染行業企業及周邊、固廢集中處理處置場地及周邊的主要污染物為砷、鉻等,飲用水水源地調查點位的主要污染物為汞、鋅等,果蔬菜種植基地調查點位的主要污染物為汞和鉻,畜禽養殖基地及污水灌溉區調查點位的主要污染物為汞、鋅和銅等元素,主要交通干線兩側調查點位的主要污染物為汞,而網格普查點位的主要污染物為汞。
1.3有機污染物
本次調查區域內土壤有機污染物含量水平不高,除個別點位和個別指標外,基本上未受到有機污染物污染。與無機污染物相比,有機污染物的檢出率較低,超標點位數幾乎為零,僅有兩個點位的多環芳烴含量超標,這可能主要是由于原場地生產工藝污染物排放造成。不同采樣點位類型問的有機污染物含量差異并不明顯,其在剖面層次問的差異也不顯著;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的空間分布趨勢總體表現為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的趨勢。
總體上來看,本調查項目涉及的105個監測點位中,有接近80%的采樣點位環境狀況處于清潔和尚清潔等級,說明蕪湖縣重點區域土壤環境狀況總體較為良好。同時,調查顯示已有接近20%的采樣點位處于輕度污染狀況,個別點位的內梅羅污染指數已超過2,處于中度污染等級,需要引起重視和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
2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土壤污染是指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污染物)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土壤,其數量和速度超過了土壤容納的能力和土壤凈化速度的現象。土壤污染可使土壤的性質、組成及性狀等發生變化,使污染物質的積累過程逐漸占據優勢,破壞土壤的自然動態平衡,從而導致土壤自然正常功能失調、土壤質量惡化,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以致造成產量和質量的下降,并可通過食物鏈引起對生物和人類的直接危害。土壤污染主要是由廢水、廢氣、固體廢物、農藥和化肥等帶進土壤并積累起來造成的。蕪湖縣重點區域及地塊調查得出的土壤環境狀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重金屬污染
由于人類活動將金屬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明顯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蕪湖縣重點區域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是汞元素,其余各項無機污染物指標均超標不明顯。汞污染較為嚴重,在本次調查的重點區域類型點位中均有檢出,超標率達到39.8%。蕪湖縣汞的污染可能來源于含汞廢電池、熒光燈、電子產品、生產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同時,畜禽養殖基地及周邊點位存在銅、鋅等的污染,可能是由于使用飼料中的抗生素類添加劑殘留,進入土壤環境中造成的。
2.2有機物污染
有機氯農藥包括滴滴涕(DDT)、六六六(HCH)等,主要用于農業蟲害的防治,具有較高的毒性。由于其價廉高效,歷史上曾大量使用,但由于有機氯農藥具有半揮發性和持久性,我國已經禁用多年,所以此次蕪湖縣重點區域調查點位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在大多數樣品中均未檢出,或基本不超標。個別點位多環芳烴含量出現超標,結合我們現場采樣踏勘得知,這主要與原企業的生產工藝排放造成的。
3對策與建議思考
3.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因此,首先建議針對區域內土壤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加大對工業“三廢”的排放監督和處理力度,減少“三廢”進入土壤中的污染物數量和速度;加強灌區的管理,減少污水的農灌量;合理使用農藥與化肥,選擇高效低毒、殘效期短的農藥并科學合理使用,并嚴厲查處有機氯農藥的銷售和使用;要加強廢舊電池回收,減少對土壤的點源污染。
3.2加強土壤污染的調查,建立完善監測體系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蕪湖縣重點區域及地塊的土壤環境狀況監測分析,樣點的布設數量和類型并不充分,建議有關部門適時開展分土壤類型和利用方式的污染狀況詳查,通過加大密度采樣調查,實現對土壤污染點位置和面積大小,更為準確的識別和掌握,并建立完善的污染土壤分級管理庫和監測體系。
3.3開展污染地塊及區域土壤的修復與治理工作
基于已有土壤環境狀況調查數據和風險評估結果,合理制定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規劃,逐步開展污染地塊及區域土壤的修復工程,改善區域土壤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
3.4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
通過多種媒介如電視和廣播的環境節目開展宣傳教育,提高群眾對土壤污染危害的認識,使防治土壤污染成為一種自覺行為。積極倡導和創建環境友好型綠色企業、社區和鄉村活動,形成環保事業得到社會高度重視,全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