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利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1111 )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使學生學會如何解決一些問題,并形成一些知識建構。但是如何將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產生的思維的成果、解題的方法以及不解或疑問有效地顯現,以求最大化地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呢?實踐證明,集體交流環節是學生提煉數學本質、形成知識體系、學會解題方法等的重要環節,對整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
集體交流是指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在全班匯報,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主要是通過傾聽、質疑、提問、互辯等活動,以及在教師的及時點撥、歸納總結和核心引領下,學會數學知識,形成知識技能[1]。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個環節的處理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常常出現一些不良的現象,如重知識傳授,輕習慣培養;重學生陳述,輕互質思辨;重知識提煉,輕評價反思等。
例如,下面這個例題,小兔和媽媽能一次把8堆蘿卜運回家嗎?(如圖1所示)

圖1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計較答案“能”或“不能”,最終必將導致集體交流的低效,學生的問題沒有暴露出來,學習流于表面,沒有深度,教學質量也會大打折扣,就更別提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了。那什么是數學核心素養呢?數學核心素養是指人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興趣、可能性、品質等[2]。
學習習慣會對學習效果產生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有積極的意義。要使集體交流有效進行,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如下學習習慣。
第一,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習慣。在集體交流中,傾聽教師和同學的發言不僅可以獲取知識,還可以促進學生自己的思考,從而豐富自己的思想。因此,善于傾聽是有效集體交流的重要保障。在進行集體交流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發言者先組織好班級紀律,再進行集體匯報,如可以引導發言者在發言前先用目光審視全班同學,確定所有同學都把目光集中于發言者身上,然后再說:“請大家關注我的發言!”或是“請你聽我說”,發言完后還要引導發言者提問,如“請問大家對我的發言有什么疑問或補充?”這樣交流前有效組織交流秩序,交流后及時提問,才能確保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第二,培養學生準確表達的習慣。例如,例題:現在由沙和水泥混合成一混凝土,如果增加10g沙后,水泥占總數的60%,再增加30g水泥后,水泥占總數的75%,那么原混合混凝土中有沙多少g?水泥多少g?題中加10g沙,水泥占總數的60%,說明此時沙占40%,水泥是沙的60/40=1.5倍。在集體交流中,要注重培養發言者用數學語言進行準確表達的習慣。例如,要求發言者用學過的數學語言敘述圖意、說明解題思路、復述題意、分析數量關系等。此外,也要培養交流者有目標地對發言者的內容進行評價或補充,在教學中堅持引導交流者從“夸獎、評價、補充、疑問、建議、總結”這六個方面與交流者進行互動。交流者應以“我要補充……”“我要建議……”等句式來與發言者進行交流互動,這樣做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發言模板,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可仿效的課堂交流用語,除此之外,還給學生提供了思維的可能角度。這樣的習慣養成既能保證學生間的互動更加有效,又能使交流緊扣本節課的重點,數學味兒更濃。
第三,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上述例題中,再增加30g水泥,水泥占75%,沙占25%,水泥是沙的3倍,增加了3-1.5=1.5倍,說明30g占1.5倍,也就是沙=30/1.5=20g。所以上述試題中,水泥=1.5×20=30g,沙=20-10=10g。在集體交流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結合他人的想法,開動腦筋,形成自己的見解。當發言者匯報完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評價,而應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反饋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只有這樣,生生交流互動才能一步步形成,而教師也能從生生間的交流中準確把握學生的學情,并及時實施有效教學。
第四,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習慣。在集體交流中,教師要激發學生養成想問、敢問、會問、好問的好習慣。學生的質疑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教師要在交流中有意引導、激勵學生。一旦學生提出合理的疑問,教師要大加表揚,樹立標桿,發揮榜樣的力量。久而久之,學生會慢慢地養成質疑的習慣,這些正是教師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所在。
有好的習慣奠基,還需建立長期有效的集體交流模式。集體交流模式的開展首先需要教師充分發揮組織者的作用,然后讓學生結合小組交流的成果進行匯報,匯報完之后由發言者組織學生對自己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或互動交流。而教師在這里則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教師要結合生生間交流的內容和本節課的知識重難點對學生的互動交流掌舵,要時刻關注引領學生將交流的重點落實在本節課的重難點上。
其實,這對教師而言也是極大的考驗,教師要在學生交流偏題時撥亂反正;在學生交流有誤時引領學生冷靜思考,發現真相;在學生一臉懵懂時,積極提示發言者換一種講法。最后,教師除了要總結本節課重難點之外,還要結合本節課的集體交流做評價和指導。只有這樣,集體交流才會有血、有肉,這樣的數學課堂才會生動有趣、主題明確、重難點突出,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和學科品格才會不斷得到鍛煉和提升。
在集體交流中,教師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可以從音量大小是否合適、語速快慢與否、表達是否自信大膽等方面進行評價;也可以對發言者的內容進行評價,如可以評價發言者的發言是否有條理、重難點是否凸出等。而教師評價則應重點評價有創造性思維的發言、敢于提問質疑的發言、能夠準確用數學語言描述數學知識的發言、解釋數學本質的發言以及敢于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發言,甚至是孩子的錯誤資源都應給予鼓勵。因為課堂就是出錯的地方,集體交流就是變模糊混沌于清澈透明的重要時刻。只有學生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實問題,才能對癥下藥,課堂才會真實有效。
評價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顆顆點燃希望的種子,對學生的評價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正確、客觀、積極的評價能激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幫助學生認知自我,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而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好地展開教學,這樣的集體交流才會更加有效。
總之,集體交流是數學課堂上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可以說是整節課的精髓。教師只有抓好集體交流這個主陣地,學生的知識重難點才能得到落實,易錯點才能得到解決,學生的各項品格能力才能得到鍛煉,教學效率才會顯著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才能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