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程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江蘇宿遷 2238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1]。”《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明確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將“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專門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一條指導原則,指出“幼兒園應當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2]”。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自主的實踐活動,是幼兒早期特有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之一。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行,游戲備受推崇,科學教育中的游戲活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部分教師未能深刻理解游戲的內涵及價值,導致幼兒園中存在“假游戲”的現象。尤其是在科學游戲中,教師本身缺乏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在設計及指導科學游戲的過程中,往往力不從心,導致科學游戲形式熱鬧,質量卻無法保證。為了提高幼兒科學游戲的質量,我們首先要明確幼兒科學游戲的內涵及特點,了解幼兒科學游戲的價值,進而探索該如何組織與實施幼兒科學游戲。
什么是“幼兒科學游戲”呢?簡單來說,幼兒科學游戲就是能夠讓幼兒獲取有關科學學習經驗的游戲活動[3]。張俊在其著作《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將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科學探索)與游戲活動(僅指科學游戲)進行比較,列出了幼兒科學探索與科學游戲之間的不同點與相同點,明確了科學游戲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概括了科學游戲的特點。
第一,內部動機。幼兒參與游戲完全是受好奇心的驅動,幼兒常常為了好玩而去做游戲,并非要獲取某種物質利益,也不是為了學習某種知識。游戲本身就是目的,好玩就是目的。
第二,自我控制。游戲是幼兒自發的活動,游戲的情節、形式、人數、規則等都由幼兒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成人對游戲的控制應當是隱形的,以不干涉幼兒游戲為前提的。
第三,心理愉悅。幼兒在游戲情境中沒有心理壓力,也沒有緊張感,不用害怕失敗或懲罰,身心完全放松地參與到游戲中去,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第四,重復動作。科學游戲中,幼兒的操作往往具有重復性,而非嘗試性、探索性的操作。當然在重復操作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嘗試性操作,從而孕育出探索性行為。
以上四個特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科學游戲”的本質,認識科學游戲的教育價值。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及《幼兒園工作規程》中都明確指出要給幼兒更多的“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機會。對于幼兒來說,科學學習絕不是聽科學、記科學,而是實實在在地做科學,在做的過程中萌發科學情感,形成科學態度,掌握科學方法,積累科學經驗。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在游戲中幼兒有更多的“感知”“體驗”和“操作”的機會。因此,科學游戲對于幼兒學科學具有獨特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對事物感到好奇”是一切科學探索的前提。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且幼兒最為好奇的事物往往都與科學有關。科學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幼兒在自由的時間與空間中自由探索,不僅激“活”了幼兒的身體,也激“活”了幼兒的思維。例如,在“傳聲筒”游戲中,幼兒們拿著紙杯當話筒,模仿大人打電話。忽然一個幼兒說:“要是紙杯真的可以當小電話傳聲音那該多好玩呀!”幼兒們聽了這個提議,開始興奮地說著“用紙杯做電話”的不同看法。一個幼兒說:“真的電話話筒之間會有線。”于是他們找來各種各樣的線,想辦法把兩個紙杯連接起來,最后制作出了各種各樣的簡易傳聲筒。在科學游戲中,幼兒因好奇而產生探索欲,于是大膽猜想并勇于實踐,這種科學精神必將激勵幼兒在科學學習中奮勇前進。
幼兒在科學游戲中,往往進行重復性操作,這對成人來說也許缺乏實際意義,但對幼兒來說卻是一種必要的練習。幼兒的這種重復性操作不完全是簡單的重復,其中包含著一些嘗試性操作,甚至還會孕育出探索性行為。例如,在“沉浮”游戲中,幼兒反復地把不同材料放入水中,每次操作都有新發現。當他發現大的物體會下沉后,他就會嘗試著把皮球放在水中,結果皮球卻浮在水面上,于是他會產生疑問:大的物體不一定都沉到水下面,那什么樣的大物品才會沉下去?幼兒會繼續探索。通過看似重復的操作,幼兒慢慢學會了“猜想—操作—驗證”的科學探究方法。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幼兒知識經驗的獲得必須依賴于“動作”。在科學游戲中,幼兒不斷地擺弄、操作材料,慢慢地積累相關科學經驗。例如,在“鍋與鍋蓋”游戲中,剛開始幼兒隨意拿起一個鍋蓋,結果鍋蓋掉進鍋里了;接著換了一個稍大一點的鍋蓋,又掉進鍋里;幼兒思考了一會兒,挑了一個最大的鍋蓋,結果太大了;最后,幼兒又換了一個小一點的,呵,正好!幼兒在不斷的地嘗試和調換中找到了最合適的鍋蓋,“鍋與蓋如何匹配”這個經驗是在他一連串動作中獲得的。因此,幼兒主動參與科學游戲,并在游戲中動手操作,能夠幫助其積累和構建科學經驗。
科學游戲的組織與指導,實際上就是帶領幼兒游戲。教師是游戲環境的創設者、游戲進展的支持者、游戲過程的觀察者,那么,在科學游戲中教師該如何發揮其作用呢?
首先,教師要拋棄舊觀念,即摒棄認為科學游戲只是玩的舊觀念,應將玩視作學,重視科學游戲在幼兒科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誠然,教學活動在幼兒的科學學習中有著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無法滿足每位幼兒的需要、忽略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等,這些不足都可以通過科學游戲來彌補。而幼兒在科學游戲中表現出自由、輕松、愉悅的狀態是集體教學活動無法企及的。
其次,營造游戲氛圍,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幼兒主動參與是游戲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在游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用充滿激情、神秘、夸張或者鼓動性的語言介紹游戲,也可創設一個有趣的情景或者以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導入游戲。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以期盼的心理來接受游戲。
再次,幫助幼兒理解游戲規則。遵守游戲規則是游戲順利開展的保障,幼兒理解了游戲規則才能更好地進行游戲。在進行新游戲時,教師應對游戲材料進行簡單介紹,然后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若超出幼兒能力范圍,教師可視情況進行講解或示范,直到幼兒完全理解游戲規則,游戲即可正式開始。
然后,正式組織游戲。為了更好地組織游戲,教師需要明確自己在游戲中的角色,主要包括:設計者——設計以幼兒為中心的游戲,鼓勵獨立的游戲;促進者——發展幼兒與生俱來的能力,幫助幼兒利用這些能力成為自己的老師;信息提供者——觀察幼兒,根據他們的需要,提供合適的信息;導師或者向導——不要告訴幼兒要做什么和如何做,要鼓勵他們自己找到答案,幫助他們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啟發者——常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如“如果……會發生什么事情?”,鼓勵拓展幼兒思維;支持者——為幼兒提供支持性的物理環境和寬松和諧的精神環境[4]。
最后,做好游戲的評價工作。評價是游戲結束后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需要注意的是,評價不是教師一個人的工作,幼兒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評價一定是針對此次游戲進行的,是具體、可操作的。評價的語言應通俗易懂、幼兒能夠理解的。教師應盡可能地評價每一位幼兒,若是規則性的科學游戲還可對幼兒執行游戲規則的情況進行總結。教師還應組織幼兒交流游戲中的感受,包括新的發現、新的想法、遇到的困難等。另外,評價不僅僅是對此次游戲的總結,也是為下一次的游戲活動做準備。
總之,科學游戲是幼兒進行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能使幼兒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學習科學,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科學方法,獲得科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