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健 顧 盈 曹 磊 朱雷鷹 黃 亮 吳培清 蘇瑞芳* 金秀華 吳書俊
(1上海市奉賢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1499;2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201403)
水稻是上海郊區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10萬hm2左右,約占全市糧食播種總面積的65%,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近80%[1],其中直播稻約占水稻種植面積的70%,且以人工直播為主。“滬香粳106”是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優質早熟晚粳品種,2013年通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編號:滬農品審水稻2013第002號)[2]。關于該品種的機插栽培技術研究已有報道[3-4],但其直播栽培技術研究尚未見相關報道,周燕等[5]研究結果表明,“滬香粳106”直播栽培基本苗數多,比機插更易獲得足穗,從而獲得較高產量。為探索“滬香粳106”人工直播豐產栽培技術,筆者于2015~2016年進行了不同播種量、總用氮量及前后期施氮比例對“滬香粳106”產量影響的研究,以期為該品種的示范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水稻品種為“滬香粳106”,播種方式為人工直播。于2015年和2016年在奉賢區莊行鎮楊溇村分別進行播種量試驗和氮肥運籌試驗,前茬作物均為小麥,供試田塊土壤質地均為青黃土,土壤肥力中等。
播種量設52.5、60、67.5、75、82.5、90kg/hm26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59.4m2。6月11日播種,施氮總量300kg/hm2、前后期施氮比例基蘗肥∶穗肥接近8∶2,11月10日收割。
施氮總量設180、225、270、315、360kg/hm25個水平,前后期施氮比例基蘗肥∶穗肥為8∶2;在施氮總量270kg/hm2水平下,前后期施氮比例基蘗肥∶穗肥增設9∶1和7∶3 2個水平,共7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72m2。6月17日播種,播種量60kg/hm2,11月3日收割。
出苗后調查基本苗數,定點考查水稻苗數、株高;成熟期調查有效穗數,每處理取20株植株,室內考查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等性狀;收獲后測定各小區實產,并按稻谷標準含水量14.5%折算。
由表1可知,不同播種量對“滬香粳106”的齊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無影響,成熟期均為10月31日,全生育期均為142 d,僅播種量82.5、90kg/hm2處理的抽穗期比其他處理推遲1 d。

表1 播種量試驗的生育期
由表2可知,播種量在60~82.5kg/hm2之間,隨著播種量的增加,產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拋物線狀,播種量67.5kg/hm2處理的產量最高,為10 640kg/hm2,播種量60kg/hm2處理的產量最低,僅9 495kg/hm2。播種量67.5kg/hm2處理比其他處理增產6.76%~12.06%,與其他處理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

表2 播種量試驗的小區產量及新復極差比較
由表3可知,不同播種量對“滬香粳106”的株高、穗長等農藝性狀的影響無明顯變化規律。播種量60kg/hm2處理雖穗長最長,每穗總粒數、實粒數最多,結實率最高,但有效穗數最少,僅356.4萬穗/hm2,比播種量82.5kg/hm2處理少75.6萬穗/hm2,減幅17.50%,故產量偏低。表明有效穗數是決定“滬香粳106”產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3 播種量試驗的主要農藝、經濟性狀比較
由表4可知,基本苗數隨播種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種量90kg/hm2處理比播種量52.5kg/hm2處理多72萬苗/hm2,增幅72.73%。但單株分蘗數隨播種量的增加而下降,播種量90kg/hm2處理僅1.7個,比播種量52.5kg/hm2處理少1.8個,降幅51.43%。說明播種量越高,個體生長受限,分蘗減少。

表4 播種量試驗的莖蘗動態
由表5可知,隨著施氮總量的增加,“滬香粳106”的抽穗期、齊穗期、成熟期均推遲,全生育期延長;在相同施氮總量下,穗肥占20%和30%處理的抽穗期、齊穗期、成熟期比穗肥占10%處理推遲1 d,全生育期延長1 d。

表5 施氮總量及氮肥運籌試驗的生育期
由表6可知,施氮總量在180~360kg/hm2之間,產量隨著施氮總量的增加呈先增后減再增的趨勢。以施氮總量為270kg/hm2處理的產量最高,為9 208kg/hm2,比其他處理增產0.60%~3.43%,與施氮總量為315kg/hm2處理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與其他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此外,施氮總量為360kg/hm2處理由于有效穗數較高,故產量較高。

表6 施氮總量試驗的小區產量及新復極差比較
由表7可知,在施氮總量為270kg/hm2水平下,前后期施氮比例對產量也有一定影響。基蘗肥∶穗肥為8∶2處理產量最高,分別比基蘗肥∶穗肥為9∶1、7∶3處理增產1.06%和1.38%,但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表7 氮肥運籌試驗的小區產量及新復極差比較
由表8可知,隨著施氮總量的增加,有效穗數呈上升的趨勢,施氮總量為360kg/hm2處理比施氮總量為180kg/hm2處理多94.5萬穗/hm2。其他性狀均無明顯變化規律,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均以施氮總量為315kg/hm2處理最多,分別為116.4粒、94.1粒;結實率以施氮總量為270kg/hm2處理最高,為85.5%;千粒重以施氮總量為180kg/hm2處理最高,為26.35g。
在施氮總量為270kg/hm2水平下,有效穗數、結實率隨著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趨勢。穗肥占30%處理的有效穗數和結實率分別比穗肥占10%處理減少34.5萬穗/hm2和3.6%。說明基蘗肥對水稻分蘗的發生和有效穗數的形成作用明顯,穗肥比例偏高可能會造成水稻貪青遲熟,影響灌漿結實。2.2.4 莖蘗動態

表8 施氮總量及氮肥運籌試驗的主要農藝、經濟性狀比較
由表9可知,施氮總量315、360kg/hm2兩個處理的高峰苗數出現時間比其他處理提早7 d;成穗率以施氮總量為360kg/hm2處理最高,為78.4%,比施氮總量為180kg/hm2處理提高17.9%。
在施氮總量為270kg/hm2水平下,單株分蘗數隨著基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蘗肥占90%處理的單株分蘗數為3.8個,比基蘗肥占70%處理多0.4個。表明在一定量的氮肥水平下,增加前期施氮比例,有利于水稻早生快發和有效穗數的形成。

表9 施氮總量及氮肥運籌試驗的莖蘗動態
試驗結果表明,播種量對“滬香粳106”生育進程的影響甚微,但施氮總量和前后期施氮比例對其生長發育有明顯影響。播種量在52.5~90kg/hm2之間,隨著播種量的增加,成熟期、全生育期無明顯差異。施氮總量在180~360kg/hm2之間,隨著施氮總量的增加,全生育期延長。在施氮總量270kg/hm2水平下,穗肥占20%和30%處理的全生育期比穗肥占10%處理推遲1 d。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播種量、施氮總量和前后期施氮比例對“滬香粳106”產量有一定影響。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基本苗數增加,單株分蘗數減少,個體生長發育受限制,穗型明顯偏小;播種量過少,則基本苗數不足、有效穗數偏低,亦不利于水稻高產。在本試驗條件下,產量隨著施氮總量的增加呈先增后減再增的趨勢,增施氮肥對促進水稻分蘗的發生和有效穗數的形成作用明顯;施氮總量過少,則會影響水稻生長發育,成穗率、結實率低,有效穗數少、產量偏低。在施氮總量為270kg/hm2水平下,增加基蘗肥施用比例,可促進植株分蘗和有效穗數的形成,減少穎花退化,提高結實率;穗肥比例過高,會導致水稻貪青遲熟,影響灌漿結實。
綜上所述,“滬香粳106”作單季稻人工直播栽培,以播種量67.5kg/hm2、施氮總量為270kg/hm2、基蘗肥∶穗肥為8∶2為宜,在此條件下,單株發育良好,群體協調適宜,可獲得較高產量。
1]陸崢嶸.圍繞重點環節實現重點突破上海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邁新步[J].上海農村經濟,2013(12):20-22.
[2]吳書俊,閆影,張麗霞,等.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培育抗條紋葉枯病香粳品種‘滬香粳106’[J].上海農業學報,2017,33(3):25-30.
[3]施惠國,林麗花,孫麗.“滬香粳106”特征特性及機插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5(3):55-56.
[4]蔣李健,周燕,茅一平,等.“滬香粳106”不同氮肥運籌試驗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7(2):91-92.
[5]周燕,李成龍,黃天宇,等.“滬香粳106”不同種植方式比較試驗初報[J].上海農業科技,2017(3):49.